分享

警惕沉默的“血脂刺客”,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心梗、脑梗甚至死亡!

 医学abeycd 2022-08-03 发布于湖北

65岁的老王膀大腰圆,每年体检,除了血脂高一点,血糖、血压都很正常。对于那点升高的血脂,他并不在意。哪知有一天,老王正在打牌时,突然手举不起来,右脚也没了力气,脸歪口斜,讲不清楚话,口水也止不住从嘴角挂下。牌友立即拨打“120”将他送至医院,头颅CT一拍——左侧大面积脑梗。

进一步检查发现,老王血脂明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6毫摩尔/升,动脉B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及下肢多个不规则回声斑块,右侧颈动脉95%狭窄,头颅磁共振(MR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多处狭窄。

虽然经过积极抢救,老王捡回一命,却遗留了右侧肢体乏力,口齿不清的后遗症,生活质量大受影响。老人平时身体看似很好,怎会突然如此?这就不得不提静悄悄的“血脂刺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这种高血脂最可怕,能让人早早发生心梗、脑梗

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在多数医院的化验单中,血脂检验项目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两组参数。总胆固醇(TC)又被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LDL-C,是最可怕的血脂、最危险的血脂,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这个坏血脂,之所以被认定为最坏,就是因为它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可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的“罪魁祸首”。

图片

  • 低密度脂蛋白多高算是升高?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0.7 mmol/L,胆固醇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就越高。

首先说,无论是谁,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4.9 mmol/L,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非常高,应立即接受他汀等降胆固醇药物治疗。

一般健康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应超过3.4 mmol/L。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吸烟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2.6 mmol/L就算增高了。

如果已经发生冠心病或脑梗或者颈动脉严重狭窄,无论胆固醇是多少,都要立即应用他汀治疗,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8 甚至1.4 mmol/L以下。

如果该指标降到了1.4 mmol/L以下,仍然有心脑血管病复发,应该将其降到1.0 mmol/L以下。

  • 哪些人是最危险的?

在众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中,危险性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最危险的。

早在2013年的时候,美国就首次将低密度脂蛋白高于4.9 mmol/l的人定义为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极高危人群,这部分人将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最高的。对于这部分来说,只要是医生发现了,就可以立刻给予启动高强度他汀治疗方案,或者中等强度他汀+依折麦布的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高胆固醇血症诊断标准:总胆固醇≥6.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诊断标准:甘油三酯≥2.3 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诊断标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混合性血脂异常: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三种血脂异常。

有关血脂异常的几个关键问题需要了解
  • 如何看待血脂化验单中的正常参考值?

多数医院的化验单均会注明各项血脂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其实所谓的正常参考值并无太大意义。各项血脂参数都在正常值范围内就是健康的概念是错误的。

不同人相对安全的胆固醇水平是不同的,如果较年轻、不吸烟、不肥胖、父母没有心血管病、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可以参考化验单上的标准。但是如果合并了心血管疾病或有相关危险因素,那么血脂的“正常值”和治疗目标值就大不相同了!

心血管病危险等级是确定患者血脂异常干预时机及干预强度的主要依据。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其TC与LDL⁃C水平,还取决于患者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种类、水平及并存临床疾患。确诊ASCVD的患者属于极高危患者,但同属极高危ASCVD患者的临床预后仍存在较大差别,部分ASCVD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图片图片

随着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的出现,人们已有较丰富的手段将患者LDL⁃C降至1.4 mmol/L(55 mg/dl)或以下,而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将超高危ASCVD患者LDL⁃C降至1.4 mmol/L(55 mg/dl)或以下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图片图片

因此不应认为血脂化验单上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要治疗,是否需要降脂治疗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患者不能自行决定用药与否,需听从医生建议。

  •  哪些人需要检查血脂?

以下人员需要每年进行血脂检查:

(1)已罹患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

(2)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吸烟者;

(3)有冠心病、脑卒中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家族中有高脂血症者;

(4)有黄色瘤或黄疣的人;

(5)45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

(6)头晕、头痛、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者;

(7)其他健康成年人最好每年检验1次,至少每隔3~5年检查1次血脂。

  • 化验血脂前需注意哪些事项?

多种因素可对血脂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在检验血脂前需注意以下事项:

(1)采血前2周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饮食与运动习惯,采血前数日内不宜大量饮酒;

(2)采血前24 h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3)采血前12 h内不吃任何食物(包括零食和小吃)。采血前晚可以少量饮水(一般不超过500 ml),但当日晨起不宜大量饮水(服药时可少量饮水);

(4)采血前一般无须停用日常服用的治疗药物,但应告知医生所用药物的种类与剂量;

(5)采血前至少静坐休息5 min,采血时一般取坐位。

  • 血脂异常的非药物疗法有哪些?

若已发生血脂异常,无论其严重程度如何以及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均应立即启动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

其中饮食控制(包括饮食结构与饮食量)对于纠正血脂异常至关重要。下表所推荐的膳食控制方案可供参考。坚持6~8周多数患者可以收到明显效果,很多轻症患者的血脂参数可以恢复正常,从而避免药物治疗。

 图片图片

非药物治疗措施应长期坚持,即便血脂达到理想水平后也不应停止,否则血脂参数会再次升高。在达到满意疗效后,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血脂指标。

在生活方式干预的第1年,每4~6个月应随诊1次,以后每6~12个月随诊1次。对于加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应经常随访。高龄患者或体质虚弱者可适当放宽对非药物治疗的要求。

  • 血脂异常需要长期治疗吗?

多数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冠心病和(或)糖尿病者均需要长期用药。

  •  治疗过程中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对采取饮食控制等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个月至1年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服用调脂药物者,需更严密血脂监测。

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在用药4~6周内复查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参数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1~3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需及时调整调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每当调整调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4~6周内复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更佳临床获益。

警惕,防治高血脂的“九个误区”


下面,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公众对高血脂的认识误区,分享给更多人了解。

误区1
血脂偏高,对健康影响不大

高脂血症可以诱发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及肾动脉硬化等。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越高,越容易诱发冠心病,血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升高2%。

图片

误区2
瘦人不会出现血脂异常

在人们的印象中,血脂异常往往与肥胖画上等号,似乎是胖人的专利。因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很容易忽视血脂检查。事实上,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血脂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脂异常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继发性血脂异常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等。因此,体型瘦的人并不能对血脂异常免疫。

误区3
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

很多血脂异常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就以为短期内不会导致大问题,但是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事实上,血脂异常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二是脑血管疾病,三是肾脏疾病, 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

误区4
血脂不高,不用服降脂药物

多项研究发现,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其他非降脂作用,包括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作用及能够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防止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等。

因此,存在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及一些血栓性疾病等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降脂药物。

图片

误区5
血脂异常只是富贵病,只要忌口就行

很多人认为“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经常把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看作是多吃少动带来的“富贵病”。其实胆固醇异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它虽然与饮食运动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只要忌口、多运动就能解决的。


血脂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来源于我们吃进的食物消化吸收(外源性),占总血脂的30%;二是来源于我们体内的合成(内源性),主要是肝脏的合成,占总血脂的70%。所以,最新研究结果和新指南都强调,仅靠饮食控制外源性血脂远远不够。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是导致胆固醇沉积的重要因素。很多体重较轻的瘦人与严格素食者以为自己绝不会发生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问题,其实,只要有上述危险因素,都可能出现脂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硬化相关疾病。

图片

误区6
过分相信保健药,排斥调脂药

不少患者觉得,保健品是生物制剂,安全可靠,西药不良反应太多,因此往往选择单靠深海鱼油、螺旋藻等保健品调节血脂。但这样做效果往往不佳。

其实, 调脂药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能降低血脂;二是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此外,调脂、降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期间除了要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外,调脂药物的增减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

误区7
更重视甘油三酯而忽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很多患者把甘油三酯异常升高看得很严重, 实际上,在引起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 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更严重。积极使用他汀类调脂药降低LDL-C,非常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病的结局。

误区8
他汀有副作用,长期吃不好

他汀类降脂药物已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由于他汀有胃肠不适、肝脏损害及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患者担心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

临床实践发现,患者服用他汀药物总体上是非常安全的,大部分患者对他汀的耐受性比较好,仅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患者在应用他汀药物过程中,定期监测肝脏功能和肌肉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就可以避免预防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误区9
血脂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

血脂异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血脂的调节,尤其是消除血脂的不良影响也同样需要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长期服用调脂药物不仅可调节血脂,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图片


最后,再次强调:动脉粥样斑块是导致心梗脑梗的基础,胆固醇是形成粥样斑块的“原料”,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心梗脑梗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