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疾病诊法)10.11.素问·玉机真藏论

 昵称1Z7nN02j 2022-08-03 发布于福建

经文分析

本节节选经文主要论述了真藏脉的脉象、形成机理及预后,形气色脉合参,辨五虚五实等,尤其是脉与胃气关系的论述更为精辟,是对《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以胃气为本”的进一步阐述。

(一)真藏脉的脉象及形成机理

本篇提出了五脏真藏脉的脉象主要表现为弦硬坚搏,毫无和缓从容之象。如“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的真肝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的真心脉;“搏而绝,如指弹石,辟然”的真肾脉等,是无胃气而脏腑精气外露的脉象,为元气衰竭、胃气衰败的征象,结合其色泽变化,指出真脏脉是疾病处于危重阶段的特殊脉象。

真藏脉的产生机理,主要是胃气枯竭,五脏精气得不到胃气滋养而败露于外,故真藏之气独见于手太阴寸口部而为真藏脉,由于真藏脉的出现表明邪气亢盛,正气耗竭,胃气衰败,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这些理论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关真藏脉的论述,亦是一致的,都是对脉之胃气的重要性的强调。

(二)察形气色脉以辨病之易治难治

原文指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从形体与正气的关系、色泽与预后的关系,脉象与四时的关系预测治疗难易,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从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对疾病的预后有客观、合理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倡“无后其时”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思想。对难治或预后不良的病例,要谨慎审察,将病情或预后客观地告述患者,及时做好思想开导,争取患者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辨五虚五实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

经文第三段所列举的五实五虚的病状,为后世虚实辨证提出范例,若五虚之证或五实之证并见,说明五脏皆病,其病必然严重,预后不良,故曰“五实死,五虚死。”但如实证见“身汗得后利”,虚证见“浆粥入胃,泄注止”,是邪有去路和胃气尚存,正气能复的表现,这是区别病情转机的主要依据。另方面亦提示医者临床治疗疾病时,实证要用泻法,使邪有去路;虚证要用补法资助正气。

临床应用

(一)脉逆四时的临床意义

本篇提出脉象与四时合参、脉病合参是判断疾病治疗之难易的重要方法。通常从脉象来识别疾病之难治易治,主要原则是“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脉与四时相应者,其病可治;脉与四时相逆者,其病不可治。同时进一步强调,所谓逆四时之脉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或“其至皆悬绝涩者”;或“春夏而脉沉涩者,秋冬而脉浮大”等。

此外,脉象与病情是否相应也是鉴别疾病是否难治的重要依据。本篇列举热病脉当躁反静;脾虚泄泻脉当小而反大;失血证脉当虚弱反坚实;病在外而邪气实,脉当实坚反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逆的表现,故其病较难治。实践表明这些理论和原则都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医案∶

张昆源正,年六旬,得滞下。后重窘急,日三四十度,脉常歇止,诸医以为雀啄脉,必死之候,咸不用药。延予诊视,其脉参伍不调,或二动一止,或三动一止,而复来,此涩脉也。年高血弱,下利脓血,六脉短涩,固非所能任,询其饮食不减,形色不变,声音烈烈,言语如常,非危证也。遂用芍药汤加大黄三钱,大下纯脓成块者两碗许,自觉舒快,脉气渐续,而利亦止。数年后又得伤风,咳嗽,痰涎涌甚,诊之又得前脉,与杏橘汤2剂,嗽止脉调。乃见其妇,凡病善作此脉,大抵治病,务以形色脉证参考,庶不失其大体,方可定其吉凶也。(吴有性《温疫论·脉证不应》)

(二)五虚五实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篇所论五实证,属邪气亢盛,充斥五藏,而致五藏气机闭塞不通之证。正如张志聪的《素问集注》所注∶“心主脉,脉盛,心气实也。肺主皮毛,皮热,肺气实也。脾主腹,腹胀,脾气实也。肾开窍于二阴,前后不通,肾气实也。……肝开窍于目,闷瞀,肝气实也。”所论五虚证,则属五藏精气严重虚衰之证。亦如张志聪的《素问集注》所注∶"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

五藏是精气化生与贮藏之处,是形体强壮之本,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之守”、“身之强”之论。邪气盛实于五藏,不得外泄而出,五藏气机闭塞,精气既不能化生,也无法内守,虽属实证,终致死亡。而当五藏精气衰竭,不仅难以维持自身之功能,形体百骸亦失其长养;加上“饮食不入”则精气化源断绝,“泄利前后”则精气耗损有出无人,因此,生命极易告终,是危象。

至于五实、五虚尚可救药的机转,本篇指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为临床虚证、实证的预后和救治指明了方向,即实证必须逐邪外出,虚证必须补益脾肾。

本篇所论五实、五虚证并非概括临床上全部危急证候。“邪气盛则实”、“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强调五实证的治疗转机,实质上是启发医生治疗实证要用“通”法,使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故临床上对危急的实证,如小大不利、高热不退、胸满气逆、腹胀如鼓、胃脘壅滞、欲吐不得、胎衣不下等,可采用泻法,以三承气汤攻之则大便通,小便利,腹胀除,壅滞去;催吐法亦是祛邪之措施,邪气在上而不得下,可因势利导,“其上者,因而越之”。可以用瓜蒂散、盐汤涌吐而祛邪。

五虚证病情重笃,但只要胃气尚存,仍有可救之机,故“浆粥入胃,泄注止”为五虚证治疗指明了方向,虽正气已处衰微之时,然浆粥能够入胃,说明胃气有重振之机,“泄注止”则使精气得到固摄,临床上应启脾益胃、收敛止泄,如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等。

医案∶

孙文垣治程两峰,与乃侄有芥蒂,偶饮侄家,归觉腹中满,呕哕不宁,次日,面目皆黄,恶寒发热医作疟治,五心加热,下午潮热烦躁,且鼻衄腹痛,大便黑如墨,吐黑血如烂猪肺者碗许,状如中蛊,心疑乃侄毒之。召医,率见其目珠如金,面若熏橘,腹大有块,如盘且坚硬,两足浮肿,四肢冷,小水赤,饮食不思,皆辞不药。举家号泣,欲争哄。诊之,其脉左涩右滑。滑主痰饮,涩主有瘀血,所吐下皆瘀之验,非蛊也。彼谓平生颇谨疾。曰∶怒则伤肝,甚则呕血,不呕则瘀于经络,满而溢也。彼乃悟。用当归尾三钱,赤芍、丹皮、川芎各一钱五分,元胡索、五灵脂、桃仁各一钱,滑石、茜根各二钱,煎饮,下黑物甚多。腹仍痛,块未软,前方加青皮、山楂、酒蒸大黄,服之大便三次,所去皆痰与瘀。自此腹减块消黄退,足尚肿,改用六君子加炮姜、茜根、滑石、青蒿而愈。(《续名医类案卷十二吐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