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189):一根扁担的精神价值——林州扁担精神纪念馆观

 华豫之林 2022-08-04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189)

一根扁担的精神价值

——林州扁担精神纪念馆观

在平坦的林州盆地上自东向西穿越繁华的安阳市林州市城区后,就来到了陡峭挺拔的太行山山脚下。然后,一条盘山公路会把人带到半山腰的太行隧道,穿越约1000米的太行隧道后,便能进入举世闻名的林州太行大峡谷景区。
从隧道里口沿盘山公路下到谷底后,会先到达峡谷中的露水河东岸。一座大石桥连接河道两岸,过桥,就进入了太行大峡谷景区中的石板岩小镇镇区。这样,一位游客便可以在太行大峡谷景区开始悠闲自得的游览历程了。
但我说的是交通条件发达的当下情景,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同样山高路远,但要进入山中的大峡谷,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而且,交通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盛。因而,一向清寂的大山里也热闹了起来,山民们以前梦想不到的收入、物资都滚滚而来。
可是,在1970年代中期太行隧道没有打通之前的几百年里,人们是怎样进出峡谷的呢?那就只有翻山了。据说进山出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上70个弯,下百个弯的鲁班壑;一条是上5里,下7里的刘家梯。一个人要山里山外往返一趟,近的要走几十里,远的要走近百里,因而需要出山办事的人们常常是起早上路,日落才能归山。
因为交通条件太差,当然也就发展不了旅游业了,没有旅游业的山区峡谷中,几千名老百姓还得生活呢。即使再自给自足,最基本的油盐酱醋茶也得有吧?可是,山外的百货进不来,山里的特产又出不去,这就把山民们害苦了。他们只有等着挑货担的小贩们进山来收购山货,并换取日用百货。因为小贩们来的少,很多山货被长期积压;也由于信息不对等,山民们常常被奸商坑骗。
1946年,林州解放了,政府在峡谷里设立了石板岩供销社,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善。供销社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机构。面对大山的阻隔,他们也没什么妙招,而是用起了常人都能想到的招数——担起扁担,挑起货物,翻山越岭,来回奔波。他们把山里的特产收购起来,挑出大山卖掉,再把山外的日用百货挑进大山,卖给山民使用。

这一挑,就是三十年,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太行隧道打通,能够让机动车出入大山后,才逐步停止。
然而,有形的扁担虽然停止使用了,可无形的扁担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石板岩供销社人的心里,一直在激励着他们向前发展,为山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了全国供销社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这种扁担精神被概括为:肩挑货担绕山转,永不言苦;跌倒站起再前行,永不言败;与时俱进求发展,永不言止。
说实话,我这动动笔头,一会儿就把扁担精神给展示了出来,但形成这种精神的过程之艰辛度却是无法想象的。而且,石板岩供销社一班人一开始肯定也不是为了形成一种让全国人民赞扬的什么精神而坚持不懈的,因为他们也要生存,更因为他们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让山民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啥叫正常的生活?最起码正常生产生活用品能供应上吧?最起码买包盐、买壶油不用再翻山越岭,或者让不法小商贩宰价吧?
2019117日,我作为党外人员代表参加了安阳市龙安区委统战部组织的“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在太行大峡谷参观了扁担精神纪念馆,受到了非常大的震动。
对于著名的山水风景区太行大峡谷来说,我已经私下进出几十趟了。但是,对于红色教育基地太行大峡谷,我还是第一次正式来学习;扁担精神纪念馆所在的那座露水河边的两层小楼,我也是第一次参观。纪念馆中那一幅幅图片上的人物,和一件件实物,虽然都是那么普通平凡,却因承载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不普通不平凡了起来。

比如,馆内展示了供销社工作人员用了40年的杆秤、暖壶,还有当年夜间上山用到的马灯。这些遗留下来的老物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石板岩镇供销社创业的艰辛,以及工作人员的节俭精神。
比如,馆内展示了一架翻地用的普通步犁,在这步犁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69年秋耕时节,石板岩镇供销社高家台村分销店营业员郭金富,在送货路上发现一位正在犁地的农民为步犁上坏了一颗螺丝钉而犯愁。于是他急忙翻山越岭,往返三十多里山路,到山前买回一颗价值6分钱的螺丝钉,并亲手帮助农民安在了步犁上。
比如,馆内展示了石板岩供销社职工代表,被称为“爬山虎”的杨启祥的照片,那是一张典型的山民脸庞,把他放到人群中,什么特色也没有。可是,他却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跋山涉水送货忙,每年坚持送货在260天以上。因工作业绩突出,他被提拔为石板岩供销社副主任,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分别被授予全国供销系统劳动模范和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其实,我小时候也用扁担挑过水,挑过粪,因为扁担就是农家必备的劳动工具。但为什么只有石板岩镇供销社的扁担成了一种伟大精神的载体呢?
因为,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不仅仅是为自己服务的,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谋生的话,曾经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宠儿的供销社职工,完全不用这样去谋生,随便到其他不用扁担就能工作的供销分社就可以正常过日子。但是,石板岩供销社的职工们却没有挑肥拣瘦,而是勇敢地挑起了扁担,几十年如一日地挑进挑出,从而挑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在供销社几乎不能立足的地方扎稳了脚跟,并发展壮大了起来,还积累了突破体制依赖的巨大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生命力非常旺盛,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以下数字可作证明:石板岩供销社从1946年创办,走过了70多年风雨历程,已经由当时的五间石板房、四种商品发展到现在村村设有经营网点,并建起了自己的大型超市、宾馆等服务设施,经营品种 5600 种,资产总额达到约1700万元。而我们都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消失的当今社会,很多地方的乡镇供销社已经只剩下门面房出租这一种维持生计的做法了。
这就是一根小小扁担的精神价值,对我们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着巨大的启示。如果我们都能将“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不言止”的扁担精神发扬光大的话,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
(本文写于2019.11.14

END


作者简介:


   汪重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义工,安阳市龙安区第三届、四届政协委员,安阳市作协会员,2015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平台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