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秋日乍寒,记得多添一份衣,小编先预祝大家国庆快乐,中秋快乐!今日推送一篇投稿文章,喜欢就点关注哦~ ![]() 作者简介 马永娟,笔名娟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为自己点支烟》《如是藤花落》《旗袍女人》《林间物语》。 ![]() 楹联里的廉政文化 ![]() 楹联,也叫对联,是写在纸、布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既可以寄情言志,也能表达人们的思考和感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和智慧。特别是古代官衙的许多楹联,更是高尚人格的反映,是廉政文化的彰显,让人在文化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洗礼。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从《周礼》中对官员考核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六廉,到欧阳修《廉耻论》中“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到明朝郭允礼《官箴》中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为后世称道的“公生明,廉生威”的“公廉”阐释,一脉相承。而衙署楹联则是廉政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历代清官都喜欢在吏房、大门、内堂贴上楹联,或提醒自己廉洁奉公,或告诫所属安分守己,或申明秉公执法,也用来表达立身处世的态度。既自勉警策,也让人检察监督。 南宋余玠,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到任后,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横批“靠实功夫”。一副对联就是一篇简洁明了的就职演说;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墓后的清风亭上镌刻了一副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两句对联,两句疑问,读后发人深思;清朝嘉靖年间有位清官藩司参议钱显,他在任上时,令所属官衙都要贴上对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上联告诫官员人格与贿赂是不可兼得的,鬼神和民众是无法欺骗的,下联告诉官员对民宽爱,民敬官员,鬼神保佑,官运长久。 还有平遥古县衙的楹联,虽然隔着六百多年的时光,仍然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以及蕴含其中的吏治精神。 正门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告诫百姓要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轻易上公堂;官员要懂规矩,莫要意气用事,要审时度势,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为民做主。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提醒自己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提供的,不能高高在上欺压百姓,记住自己也是百姓;得到一官半职并不显贵荣耀,为了百姓即使丢了乌纱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要说当个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其实地方治理得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官。二堂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仪门外侧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仪门内侧联: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大仙楼院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内宅联: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花厅中堂联: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一副副楹联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表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从“亲民清政”的执政理念出发,对己对人提出了严格的执政要求,贯穿了以民为本天下公、为官执法须尽忠的儒家治国的传统观点,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亮点。 时代发展到今天,赋予了廉政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与古代的“清官文化”不同,当下的廉政文化需要克服过分依附于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弊端,与制度与监督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腐败常抓不懈,标本兼治,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都是对中华廉政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楹联里的廉政文化,犹如闪烁的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和未来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