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火理论”探讨培元啸天散治疗肺间质纤维化 1.阴火理论的渊源 阴火理论,是由金元医家李杲(号东垣)首先提出的,其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由《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观点发展而来。《素问 · 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黄帝内经》认为,阴虚体质之人易生内热的原因在于:劳倦之后形气衰少,损伤脾胃之气,脾胃水谷运化功能减弱,上下不能通达,水谷郁于胃中而化热,胃热上熏于胸中,而肺居于胸中,故而生肺热。 2.阴火理论在培元啸天散诊疗肺间质纤维化中的指导作用 培元啸天散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教授根据肺间质纤维化多年治疗经验,逐渐总结出来的方剂,该方由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两经典方剂化裁而成,组方精炼严谨,兼顾肺、脾、肾三脏,目前在“阴火理论”指导下广泛应用于治疗肺间质纤维化证属肺脾肾气阴两虚者,临床效果显著。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大补肺脾之气,《本草逢原》:“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为君药。山药甘平,入脾经可补益脾胃,入肺经生津润肺,入肾经可填补肾精;麸炒白术入脾、胃经,补脾益气,健脾燥湿,以助运化;熟地黄,入肾经,滋补肾阴;制萸肉,味酸性温,固肾涩精,收敛元气。上药合用共为臣药,以滋补肺脾肾。君臣二药气阴双补,使脾气健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充足,旨在培元固本。此补益元气之意与阴火理论之“益元气”组方原则相符合。防风味辛甘性微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气味俱升,以辛为用;淫羊藿味辛甘、温,温补肾阳、祛风湿。故方中加少量防风、淫羊藿等升药以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布散周身。此大量补益药中加少许升阳之药的组方思想与阴火理论之“升清阳”组方原则相符合。且防风与黄芪、麸炒白术合用取玉屏风散之意,健脾益气,兼可固护肌表,防止外邪侵入。麦冬味甘、微苦性寒,清养肺胃之阴,“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加强养阴生津润肺之效。茯苓味甘淡,入肺、脾、肾、心经,具有健脾、利水渗湿、定志安神之效,助山药健运脾胃,既可祛湿以除痰,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且气虚趋甚,不能行血,血停而成瘀,故而方中还加用丹参以资活血化瘀、清心除烦之效,而为佐使。此与阴火理论之“泻阴火”组方原则相符合。本方基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脾、肾三脏气虚的病机,甄选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两个方剂,通过具有辛甘温药味的药物合理组合,并佐以扶阳之药,以扶其阳、益其气、培其元;选用甘寒药物以泻其火;佐以活血之药以通其络、补其虚,从而达到元气得充、阴火得潜、痰浊得化、瘀血得通、病证得缓之疗效。临证应用时,又根据不同伴随症状变化辨证施治。相火旺者,合用牡丹皮以清泄;气壅甚者,加枳壳;自汗者,加生龙骨、牡蛎、浮小麦以固表敛汗,以防气随汗出;眠差者,加炒酸枣仁;纳差者,加鸡内金、砂仁、焦三仙等开胃消食。张伟教授将培元啸天散全方加工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肺维康颗粒”,并在间质性肺病尤其是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目前研究表明:肺维康颗粒可能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炎症和纤维化相关通路、抑制细胞因子活化、抑制毛细血管再生、减少胶原沉积、延缓肺组织结构重塑等多方面发挥延缓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刘海瑜,周红娟,臧国栋,张心月,沈宁,刘学,朱雪,张伟.从“阴火理论”探讨培元啸天散在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地位[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0):91-94. (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科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东院 周二上午西院(特需门诊) 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