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岁著名养生专家难逃癌症,临终前的三个举动,令人深思

 思明居士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2019年6月14日,著名国画家、养生专家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59岁。

在梅墨生生前的工作室中,摆着一张宽大的书案,一面制作上乘的古琴,挂着几幅独具风格的书画作品,每个角落都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文章图片1

工作之外,他还是太极拳家,注重养生,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也乐于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关于养生理论的文章。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注重养生的他为何反倒早早离世?

文章图片2

一、求真务实,执文化之剑与四方争论

梅墨生,号觉公,1960年生于河北。他自幼就兴趣广泛,一心向学,早年师从书法家李天马和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多位艺术名家熏陶下,造就了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名人梅墨生。

文章图片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梅墨生作画

早在一九八七年,他在文艺界就开始声名鹊起,撰写的第一部书画批评文集,在书里面对齐白石、于右任、弘一法师等二十世纪早起杰出书画家,做了坦率的评价,获得学内广泛的关注。

梅墨生先生以工厂厂工为起点,一路成长为居于京城的传统文化学者,他的一生有不少曲折,但因为艺术获得的成就也令他在当代研究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

文章图片4

梅墨生玉堂富贵图2011年

在梅墨生看来,传统的诗、书、画是共通的,不能孤立单独地分开来做。

“我们这个时代都追求时尚、新潮,但我个人认为那是欧美的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向往的是一种古朴、自然、恬淡。中国画不是造一个形、造一个物,而是用笔墨表现一种精神。”

他把自己视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学人、艺术家,而不是单一的、偏食的专才。

文章图片5

1997年,梅墨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并留影

梅墨生为人豪放,性格爽朗不拘小节,因为其作品的艺术性的思想的独特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向他请教,他每次也都不吝赐教。

“画得越大越好,大制作带着工具、材料都不方便。写生是要纳山川宇宙于盈尺之间,要有观察,还要有提炼。要表达万物造化的心物互动,主客往来的感受。”

文章图片6

2014年梅墨生在宝岛台湾写生

在对绘画技法的传授中,梅墨生非常重视写生以及主客之间的感受,这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梅墨生在报纸上读到了学生钱陈翔的一篇评论文章,还专门打电话赞许学生文笔有所精进。

文章图片7

梅墨生的一些作品

在文艺界的讨论中,梅墨生推古崇古的理论时常受到非议。他从内心敬佩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这样的人,但不喜欢现代的名家。

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画展上看到齐白石和林风眠的作品,但觉得林风眠的作品中有西方的影子,没有中国文化的内力,还是齐白石的更好看。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这样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令他树敌不少,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封致友人信中,梅先生曾直言不讳批评陈传席等美术评论家,不够真。这是梅先生最不屑,最不能容忍的。

“陈传席等理论家为画只是消遣而已,与真趣无关。”从那时起,陈和梅的关系就急转直下。

文章图片10

生前,梅墨生因为自己耿直的性格,在体制内画院研究员入职时,已经感受到身心非常不舒畅,常年委屈压抑,最后就憋出一场大病。

友人回忆道,当时他说“我能力有限,人微言轻,不在主流,身处边缘,还常坐冷板凳。”

后来梅墨生去世,陈教授发朋友圈表达观点,舆论一片哗然。

文章图片11

二、坐而论道,守太极之魂缺身体之术

爱好国画、古琴的梅墨生到底如何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一个“喜欢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艺术,乃至中国的衣食住行和各种杂学”的人,他最开始接触的是太极拳。

文章图片12

11岁时,梅墨生开始学习长拳,12岁跟师学习内家拳。25岁开始学习太极拳,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的入室弟子,也曾问业于太极拳家、内丹养生泰斗、中医师胡海牙。

对梅先生自己来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机缘的人,这个机缘不是做官、发财的机缘,而是让他亲近到了中国传统的文武文化。

文章图片13

他曾回忆道,自己当年能够调进北京,是靠着练武认识的武友种种帮忙。

在二十多岁美校毕业工作以后,他心想着要拜一个太极拳老师时,就认识了李经梧老师。

等到后来在北京,梅墨生想要学习中国道家的内丹,他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最本体、最深奥的学问和功夫,又成了他最敬仰的胡海牙老师的关门弟子。

文章图片14

随着对拳法一招一式深入的研究,随着在多个领域不断精进,触类旁通,梅墨生开始了解到太极拳背后和中医的养生理念分不开。

比起锻炼健身这种身体上的实践,梅墨生先生更加地热衷于宣传这些“武功”背后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医理念。

文章图片15

在焦作“中国·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体验季——太极拳名家讲坛”上,梅墨生提出中国的武术其实是太极与太极文化。

比如说,具体谈谈武功就得坐实,怎么抬腿,怎么迈脚,怎么转腰,但也有虚的一面,关于心理、关于精神、关于形而上。

这和中国画和书法也一样,有虚的这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文章图片16

梅墨生 临帖

他把诗书画、武术、中医、易理之学看成自己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和载体,更重视理论的分享。

“我们中国人应该尊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文化,这是一种关乎生命规律的学问。”

书法理论家曹宝麟评价说,梅墨生少年老成,是那种年轻时就很有智慧的人,再到了而立之年,他已经留起了胡子,一副老气模样”。并且“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他确实天南地北忙碌不堪。”

文章图片17

对此,梅墨生自己也承认,自己年轻的时候尤其是青壮年时刚刚成名,那时候爱好又广泛,他每件事都想顾好,常常工作到后半夜。

这样下去几年,身上的颈椎、腰椎等都频频出现问题,不惑之年后,梅墨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损耗、透支了太多,开始慢慢有意识的调整,偶尔打打太极,修身养性。

文章图片18

但除了太极拳,很少听到梅墨生先生参与其他运动。他更多还是借由太极拳来钻研中医文化中的养生之术。

梅先生喜欢读《黄帝内经》,他认为里面蕴藏着深厚的养生知识,且非常相信《黄帝内经》提到的养生建议。

文章图片19

三、讳疾忌医,忧思郁结终究难逃癌症

2019年5月18日,梅先生微信朋友圈发一首耐人寻味的自由诗《失眠》:

人生有似紫藤花,结痂、枯萎、把花架也拉歪啦,有时把寂寞填满院,人生有似莫名雨,未下时弥漫着郁闷,降下时半夜里透着爽利,透过幽窗看去并不富丽的庭院,紫藤花又拙壮了,还有竹子、牡丹、玉兰花相伴,此刻,找不到曹洞禅的洞澈,此刻,寻不到任何得与弃,只有可怜的漂浮的心,失眠。

2019、5、17夜梅。

文章图片20

然而没想到,就在同年6月14日的下午,著名艺术家,学者梅墨生因病辞世,享年59岁。

梅先生确诊生病的具体日期很难考证,他的不少得意门生也都只是猜测。

因为梅先生是一个很看重体面的人,他不想把自己患病后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心爱的学生、朋友,在生病晚期就已经开始闭门谢客。

文章图片21

而从梅先生的个性、饮食和嗜好里,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其一,梅先生脾气刚烈,在体制内工作时,他求真的个性与周围的环境有所冲突,事业发展并不顺利,他又不善于开导自己,导致了气郁体内。

文章图片22

其二,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很高,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的性格是对一件事情一旦喜欢,就要弄到一定的程度,非常执着,不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不罢休。无论书法还是绘画,是太极还是中医养生。爱好众多,工作忙碌,每个面向都想尽善尽美”。

文章图片23

他只能不断地挤压睡眠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五个小时。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学习工作方式成就了梅先生,也自然造成了梅先生身体的极度透支。而梅先生缺少的正是良好的睡眠。

他对自己的教师职业也非常尽职尽责。

文章图片24

据梅先生的一位学生大卫回忆,2019年5月5日,他的感恩太极大学堂在京郊房山办学,那时梅先生应该已经生病,大卫原本想去看望,但梅先生说为了表达自己对大卫在京办学的支持,违背了医生和家属的意愿,执意让大卫带他到大学堂为学生讲课。

文章图片25

那时候的梅先生已经两个月没能正常进食,靠着输液维持生命,骨瘦如柴,但还是坚持了在半个小时的讲座外,回答了学员的三个问题,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一点,作为传统文学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他有意无意地排斥西方科学,甚至连国家画院安排的每年一次的常规体验,他都不会参加。他宣传中医理念,但却很少相信西医。

文章图片26

2018年10月起,梅墨生开始便血,之后一直找中医调理,却没有介入西医治疗。

直到2019年春节后,梅先生被家人劝说送往医院,经检查后发现罹患肠癌。

但他还是不愿意介入西医治疗,直到最后家人劝阻才开始手术放疗化疗,几个月后他就匆匆走了。

文章图片27

临终前的这三个举动,令人们深思,早期肠癌若是做常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最终肠癌还是夺走了梅墨生的生命。

梅墨生先生从一个北戴河地方媒体小记者起步,以“北漂”身份,进入京城。

之后转益多师,书画艺术、拳艺道功中医都有所涉猎。

以书画谋生,以诗文为好,以游学儒释道武医为养,以游心为寄。

匆匆五十九载,热衷养生的他骤然离世,给了我们关于养生与健康的很多思考。

文章图片28

参考资料:

[1]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气质与类型——对话梅墨生.艺术品.2016.05

[2]二水居士:墨生五彩道释一如(下)——记与梅墨生先生的几次交往.武当.2019.12

[3]钱陈翔.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追忆恩师梅墨生先生.荣宝斋.2020.06

[4]朱昆槐:太极拳功与内丹漫谈(三)——梅墨生在台湾的演讲.武当.2016.05

[5]朱万章:学艺交融的梅墨生.中国书法.2016.07

[6]冷冰川:中国画与中国化——梅墨生、冷冰川对话录.东方艺术.2008.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