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2):家长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旅行是孩子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学校教育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孩子处理好我和与我自己发生联系的这个世界的各种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我和自我的关系,即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自我、超越自我和尽力地实现自我;二是我和他人的关系,即处理好我与师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等的关系;三是我与社会的关系,即践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遵守国家法律等;四是我与自然的关系,即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和感悟自然;五是我与机器的关系。机器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如何做到让我控制机器,而不是机器控制我,譬如如何解决“手机控”、“电脑控”、“游戏控”等问题。外出旅行对孩子处理好上“五个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旅行能加速孩子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和生活化是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换句话说,孩子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明天既能过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又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孩子永远属于社会,而绝非属于家庭或父母。因为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他们终归是要离开家庭(父母),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而去过他们独立而自主的生活。家长的责任就是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过程,成全他们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旅行就是孩子社会化的形式之一。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父母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他们该永远属于自己。据我的观察和研究,今天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舍不下孩子。因为有的家长一旦孩子离开了他们,他们就失落、空虚,感觉生活没有了寄托。社会上出现的“啃老一族”大概就是此类家长的“杰作”吧!

      旅行是一种实践与体验结合的综合学习。家长应尽量把旅行与书本知识结合,通过旅行培养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譬如在出行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旅行地点,让他列举选择的理由,制定旅游攻略,设计旅行路线,预算旅行经费、介绍旅行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景点特色等等。这样的学习与孩子亲临其境的参观结合更加深了他们所学的记忆。旅行增长了孩子的见识,打开了孩子的视野,能够促进他们认识和接纳世界的各种不同,他们会变得更加阳光、开放、包容和自信。

        旅行有助孩子的智力发展。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爱德华·本奈特等历时10余年的研究发现证明:相比贫乏环境,在丰富感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大脑皮层更重且更厚,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更高,从而更加聪灵好动、反应敏捷。因此,旅行中的美景、奇遇、感动,甚至意外,都将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进而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观察和欣赏景物能触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让他们感受和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因果关系,譬如童话般美丽的自然景色能唤起孩子无尽的遐想,既丰富他们形象思维,又纯洁和净化他们的心灵;又如旅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旅行的过程就变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也是如此,人只要活着,就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旅行有助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孩子。平时家长都忙于生计,很少沉下心来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少有时间与自己的孩子面对面地交心谈心。而旅行因彼此心情愉悦,亲子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在这种无压力的自然状态下,家长容易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这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这能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针对性。

      家长朋友们:有时间,有条件,就带着孩子去旅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