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教书匠的自白(2):活着其实一种感觉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对这样的问题无比茫然,甚至根本就回答不上来,不过这本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渴望也随之水涨船高。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同时面临升学、就业、择偶、工作、家庭、人际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压力,有些人在不觉间就“抑郁”了,轻则纠结,转不过弯儿;重则思想短路,轻生自杀,而且呈低龄化趋势。
人一生要经历“两次呼喊”:第一次婴儿生下来“哇”的一声啼哭是向世人宣示:“我来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了”、“我很柔弱,我需要大家多多关照”…。其实,这也意味着人生苦难历程开始了,“哭”即“苦也”;第二次大约在十二至十五岁,孩子再次向世人宣示“我长大了,你们都别管我,我要摆脱你们的约束,不受你们的控制”。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青春期”往往是家长们倍感头痛和煎熬的时期,因为孩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性需求与客观现实的不可能、渴望独立与经济上依赖父母、情绪波动大与自控力差、模仿性强而判断力差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替并存,导致孩子的出格行为“只有大人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部分孩子因青春期出问题而遗憾终身。
其实,一个人的大半辈子,不是在奋斗,就是在奋斗的路上。从出生起前二十多年基本上都在读书升学,从幼儿园读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硕士,或博士,一次次的厮杀,一次次的冲关,一次次的升级,最后完成学业。二十多岁参加工作后,生存的压力更大,购房、结婚、生子、育子和挣钱,经历社会的敲打历练,饱尝生活的心酸磨难,最终儿大女成人,孩子大了,你就老了!可见,人大半辈子只为一件事而忙碌——生存下去。学习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会有好生活。
我曾非常悲观地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求死的过程,只不过各自的死法不同而已,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默默无闻;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寂寂无名;有的人善始善终;有的人垂而不死……。有一次一位朋友在酒桌上对我说:五十岁后美丽丑陋都一样;六十岁后官大官小都一样;七十岁后房大房小都一样;八十岁后钱多钱少都一样;九十岁后男人女人都一样;一百岁挂在墙上与躺在床上都一样。人这辈子就这么简单、这么短暂、这么无趣、这么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因此,活着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你觉着快乐便是快乐!你觉得幸福便是幸福!你觉得郁闷便是郁闷!你觉得痛苦便是痛苦!高兴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老天爷不会因为你富有而专门给你开道“后门”;也不会因为你贫穷就提前让你短命;更不会因为你疾病而暂停你的苦痛。老子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活着也是一种态度。不要抱怨老天待你不公。其实老天无私给予的太多太多,譬如阳光普照万物生长;空气让生命自由呼吸;雨露滋养田野花香,它默默付出,从不索取,也不需要回报。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上天给予我们健全的四肢,我们能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我们憧憬和向往的生活;感恩上天给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让我们免去了灾难和疾病;感谢上苍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过上了有吃有穿、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想想那些四肢残缺的人,想想那些在医院卧床不起每天靠点滴延续生命的人,想想那些在饥饿与死亡边沿挣扎的人们,想想那些正在遭受战争摧残和蹂躏的人们……,你会觉得你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活着真好。
尽管我曾经历过童年的饥寒交迫,遭遇过人格的毁损和尊严的践踏,背负过家庭成分这个沉甸甸的十字架,饱尝过求学旅途的艰难苦恨,但是我庆幸自己有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严父慈母,他们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千方百计,节衣缩食,不抛弃,不放弃,在小学毕业后就几乎没有学习机会的情况下硬是让我接受了从小学到硕士的完整教育(尽管断断续续,战线较长);我也感恩小平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我们这些生来就打上阶级烙印的人们洗心革面,改命换运,在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中经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过上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