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育现象思考(1):为什么我们一直行走正在“治标不治本”的路上——谈教育工作者应尽本分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我一直行走在乡间和城区的中小学校里。我发现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学校的建筑物墙面总是处于“破烂—维修—破烂”那种“年年维修,年年烂”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我2001年家装的一套预制板房,除了偶尔换换水龙头等易耗品外,时隔20多年至今墙体没有渗漏也没有破损。这说明这类问题早就可以解决了,并非什么高难度的技术问题。

可能有人说,这里有个成本问题。其实,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确保校园安全,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进行墙体立面改造的学校比比皆是。

也有人说,这里面牵扯利益问题。表面上是招投标,实则是关系户“暗箱操作”。既然维修人员是上级“安排”,那工程质量就和学校没有多大关系了。

也有人说,维修是个专业问题,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人员去办。校长不是“万金油”,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校长的职责是管理好学校的内部事务。

也有人说,这里涉及权责边界和学校维修相关方各司其职的问题。

……

但是我认为,这是责任心和观念的问题或者说是教育者本分的问题。现在学校校长权力受到掣肘,招投标,学校是管不了,但是也可以参与其中的监督啊!因为工程结算最终要经校长签字才能把经费划拨给对方。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学校当校长,当时经费非常紧张,为了学校维修省钱,我就专门搞过调查,如一平米搓沙要多少水泥,多少河沙,标号达到多少才不至于崩壳,一个工人一天能够搓多少平米;做墙砖也是如此,搞清楚每张墙砖大小,计算一平米多少张(除去损耗),怎么做墙砖才不至脱落,一个工人正常情况下每天能贴多少平米……。

笔者认为,管理就是要真正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即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因果关系、问题根源、解决办法、操作流程等。

现在学校工程确实与校长关系不大,可以说“站得拢,走得开”,但是学校内部管理也是如此就说不过去了。譬如一个绩效工资分配搞了十来年,在我调研学校中,毫不夸张地说,100%都是同质化考核和无差别评价。为了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考核要有区别的要求,有的学校便玩起“掩耳盗铃”的游戏,即实行这个月扣一部分人教学考核过程分,下个月则扣另一部分人的分……,最后到年终大家倒差不差,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做,教职工绩效分配的表面矛盾是化解了,但却掩盖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解决了暂时问题却掩盖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解决当前问题而忽视了根本问题):

一是在表面的公平下导致更大的不公平。在表面上公平分配的背后,却对那些愿干、肯干、能干、用心干和干得好的教职工是最大的不公平。

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将逐步消弭于无形之中。长此以往,整个教职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消弭殆尽,让他们长时间地行进在原有行为轨迹之中原地转圈。

三是学校将陷入一潭死水。整个学校不会再有改变和发展,日复一日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喜欢解决眼前问题而忽视根本问题呢?

一是体制化。所谓"体制"即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的环境。所谓体制化,即因为人对一种事物的依赖是出自自己的精神思维以及习惯,而在跳出原有的限制之外后,人们本能的反应是想在新的体制内寻找旧的体制拘束。一个方形在大的方形内可以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但如果大的环境变成了圆形,那么方形就开始以自己的形态去配合圆形,这是不可能的事,而最终方形会心身力竭,悲剧就会发生。但如果方形将自己的容积变大,或者变小,它未必在圆形内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而这种习惯性就是体制化。

其实,这也叫"路径依赖",就像一个人多年走同一条路回家已经习惯了,但是突然有一天回家的路中断,你只得换一条路才能回家,你会觉得这条路给你带来诸多不便,非常不适应。

工作中,我们有些人长期受到“不换思想就换人、政令畅通等”的影响,逐渐上交了思考的大脑,习惯于领导讲什么做什么、会议要求什么做什么、文件规定什么做什么、检查什么做什么……

二是天性使然。趋利避害是常态,趋易避难是本性。今天的人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原始社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原始人基本上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节省能量消耗,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凭本能和情绪做出决定。因为动脑非常消耗能量。研究表明,占人体体重不到2%的大脑(大约1.3千克)要消耗20%能量。因此在做事中,人们都是趋易避难,能简单的事情,就不会复杂地去解决,能轻松拿钱,谁也不愿意去费劲,至少从潜意识中人们就会这样做出选择。无论是“趋利避害”还是“趋易避难”都是人本能中保护自己的机制,并非有恶意或者懒惰。只是潜意识的选择而已。所谓潜意识,就像是人在清醒时可以屏住呼吸,但在睡着时却无法控制自己屏住呼吸,那么睡着时无法屏住呼吸,就是潜意识。

三是忘记了教育者本分。我们常常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我们出发时的初衷。教师的初衷是什么?往大里说,立德树人;往小里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逐年递减,一些学校的校长当起了“维持会的会长”,有的甚至时刻期盼学校的解体和被合并。

前段时间,我到一所学校督导,就发现的问题与校长交换一些意见。校长认为,有些督导指标,督导部门没有进行专门的解读,每个人对指标的理解是不同的。校长的解释看似没问题,也没毛病,其实是给自己工作不思考,不投入寻找合理的台阶。工作是什么?工作是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准备检查资料、制定几个制度、召开几次会议……。简言之,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换句话说,一个校长或一个教师工作干的怎么,主要看他(她)是不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事情。

2001年我被调到一所城乡结合部高完中学校任校长。当时学校破败不堪,十年不到换了六任校长,整个学校一盘散沙,高初中学生不足600人,学校欠债上百万......。我到学校一番走访调研后提出了两点:一是治校总则: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学生利益高于教师利益。没有集体何谈个人,锅里没有,何谈碗里;没有学生,就不需要教师;有了学生,教师才有自己的饭碗;二是“四个有利于”工作准则:一要有利于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四要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用十年时间,学生人数增加到近3000人,自筹上千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到2012年我离任审计时学校账上结余近500万;学校初中教学质量年年保持全县前三名;高中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无法与城区四所省级重点高中相比,但是我们通过学生的特长发展也探索了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

今天的办学与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不需要校长找钱办学,校长完全可以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但就我了解到实际情况而言,今天的学校反倒缺乏当年的激情。

上述我提到的一些做法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今学校的治理和管理了,但是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每个教育人的本分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