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2022版新课标的现象不容忽视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今年4月21日网上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通知,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些解读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立足家长维度解读,目的是引起家长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几乎成为我国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景。因为考上什么的学校意味着孩子未来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发展,拥有怎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家长最为关心的孩子学什么,更关心的中考、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二是立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维度解读,其着眼点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即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严肃的话题,可以群策群力,各抒己见,广泛讨论,但唯独不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我国教育的专业性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一是教育行政化代替教育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譬如某县现任的教育局长号称某著名师大教育学博士,其工作经历为博士毕业后到一国企工作,随后调到某县团委工作,再后在某市的信访办工作,再后下派到某县乡镇担任镇党委书记,最后几经转折调到某县任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兼局长,根本没在学校教过一天书,对基层教育工作一窍不通。其实,不懂教育也没有关系,善于调研,善于用人,让懂教育人做好参谋同样能够把教育搞好,但这位新上任局长情况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指手画脚,动辄批评下属,弄得下面的人天怨人怒,人人自危,不知所措。不仅是基层教育如此,若干年前,某大领导到北京的某中学听课,听课之后还评课,结果评课出现专业性的错误,最后新华社只得发文纠正。
二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亟待提高。医生给病人治病处方很少遭遇患者的质疑(当然医疗事故除外)。其实治病的过程是对人巨大戕害的过程。比如感冒,吃不吃药都要7-14天治愈,但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的毒素残留于你的身体,可能对你未来的生存造成更大的威胁。曾经有西方学者对医生治病的效用进行调查:1973年,耶律撒冷的医生罢医,有一个月不接诊任何病人,这批医生调查耶律撒冷的殡仪馆发现,该月死亡人数减少50%;三年后,1976年,哥伦比亚首都博格达罢医52天,有人调查周边所有殡仪馆发现,死亡人数下降30%。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人稍有不适仍然选择去看医生,而且不管医生水平如何,大家还是谨遵医嘱,但是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上至大领导下至买菜的大妈都可以对你品头论足。
因此,新课标被误读、带偏实属正常,尤其是一些所谓“大V”为博取眼球,赚得流量,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危言耸听,无不用其极,有的甚至为社会办学机构充当“代言”。
01
英语课时大幅压减,是否会踢出三大主科?
其实,最大的误读就是“英语大幅压减课时,退出主流,中高考变为选修课不远了。”关于英语被踢出主科声音不绝于耳。这种错误解读的关键出在2022版新课标的“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表,如下图:

外语九年总课时只占6%-8%,这样大幅压减课时,就预示着英语退出语数外三大主科行列,地位下降,分值自然会下降,甚至可能逐步退出中高考。其实义务教育阶段外语的课时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大家可以参看“2001年版课程方案”的课时表,如下图:

很明显,两张表一对比,在九年总课时9522的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01年版外语课时占比6%-8%,2022年版外语课时占比还是6%-8%,外语的九年总课时没有任何变化(外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特指英语)。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觉得2022版新课标外语课时总量大幅度减少呢?
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英语本来应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内陆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学校小学外语/英语教师严重缺编,外语/英语真正进入正规教学实际上是从初中(七年级)开始的。再由于英语中、高考的分值为150分,学校为了不让学生在中、高考中“拖后腿”,人为将外语/英语每周的3课时增加至每周5课时或6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增加到了7课时。这就是导致一些外行错误解读外语/英语地位降低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2022版新课标不但没有降低外语/英语的地位。相反,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标对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标对词汇量的要求是掌握1600个词汇,而2022版则要求学生掌握2000个的词汇量,比原来增加了25%。同时,新课标(2022年版)》指出,“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这是因为孩子越小对语言的敏感性越强,尤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我国内陆的英语教育处于全球垫底的水平,与韩国、日本齐名,究其原因就是违反了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由于各科目的课时是有弹性的,这句话加入之后,英语课在具体安排时,还可能分拨出更多的课时,“英语地位下降,退出主科”从何谈起?不过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过多投入外语学习,是否会影响母语的习得。
高考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最近青海、内蒙、四川、云南等8个省从2025年起实施3+1+2新高考模式,其中英语仍然为150分。这进一步证明外语/英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削弱。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变,外语的地位就不会改变。不学外语,我们怎么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怎么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不学外语,我们怎么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拓展“一带一路”,怎么体现“文化自信”......。
实际上,新课标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16%-20%(2001年版)减少为14%-18%(2022年版);再把“道德与法治”的7%-9%(2001年版)减少到6%-8%(2022年版)。多出来的课时给了给了科学(从一年级开始设置科学,2001年版是从三年级开设设置的)和新科目“信息科技”(2001年版没有这个学科)。
02
新课标重文轻理,得语文得天下吗?
有一种说法,新版“课程方案”重文轻理,甚至有的“专家”高喊“得语文得天下”的口号,因为语文的课时数占了所有学科总课时数的1/5。不可否认母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因为语文是思维的载体,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可以说语文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发挥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两类学科很受孩子的青睐:一是人文学科。因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二是医科。因为医科关注的是人的身体。
尽管如此,“得语文得天下”完全是缺乏基本常识的笑话。如我国自隋唐到清朝灭亡以前,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语文,结果1840年英国的几条破船直扑渤海,威胁北京,逼迫清政府签下《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甲午海战,1894年日本这个学生打败了中国这位当了上千年的老师,签下《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占据台湾,还获得2.3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现在西方国家正在对我国的高科技(如芯片)实行“卡脖子”的战略。如果我们在高科技领域不能取得如华为5g那样的话语权,我们将一直受制于人。“重文轻理”之说更是荒谬透顶。相反,科学从原来三年级开始开设,提前到一年级。这足以说明国家对“科学和科技”的重视程度。
03
艺术学习和培训的春天到了吗?
有人认为,艺术学科比重增加,艺术学习和培训的春天到了,家长们的负担由学科培训向艺术培训转移,不减反增。做出这种解读依据是艺术科目占总课时数的9%-11%。就课时而言,排在语、数、综合实践、劳动、体育与健康之后,比传统的科目英语、物理、化学的课时都要多。再加上,新“课程方案”中的一句话:“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于是有人叫嚣“艺术的春天来了,艺术培训的春天来了,家长要早做准备,让孩子们从小就要去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否则难以应付中考要求。
从上图明显看出,2001年版的“课程方案”和2022年版的“课程方案”在艺术科目的总课时安排上是一样的,都是9%-11%,不存在大量增加课时的情况。
不可否认,艺术类科目,在一些义务教育学校仅仅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一些小学,经常被语数教师挤占,尤其是期末复习阶段更为普遍。新版“课程方案”对艺术类科目课程设置进行了细化规定,其目的就是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因此,新课标细化艺术类科目设置其实就是“正本清源”,回归艺术教育的本位。至于中考艺术考核难度会加大,需让孩子从小进行艺术培训,自然是别有用心的“居心不良”。
关于艺术学科有两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艺术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和态度评价,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换言之,艺术类考试和体育类考试一样,是保底型考试(只要你态度端正,基本都会让你过关)难度不大,不像语、数、外那样的区分型考试(通过考试拉开差距,进行选拔和分流)。
二是考试明确教考的一致性,即学校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校没教的,考试不会考。只要平时在学校上课时,态度端正,认真学习,就能学到所有考试要考的东西。所以,艺术类考试专业性不强,没有必要为了考试而去参加校外艺术培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要充分了解,尊重客观事实,凭良心说话。要严防那些故意为之的误导带偏了节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