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名。指湿热伤人初期阶段所反映的证候。病理名称上焦,主要为心、肺,在中医中把人体五脏六腑分为 上焦、中焦和下焦。湿热,主要是指痰湿肺热,导致的上体燥热,阴阳不调。 折叠主要症状头部发热,咳嗽、逆喘,痰多,舌苔白腻,入睡困难烦热盗汗,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等 (中医认为人分为上中下三焦,膈膜以上为上焦,主要包括,心、心包膜、肺等脏器。所谓上焦湿热:为湿热上蒸,心肺受迫,故感胸满闷痛,咳嗽、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脉象浮数按之濡等表现。 折叠症状原因多以上感后,肺部湿热未能除根,或因食过多热量过大的肉食、油炸品,却不运动,身体免疫能力较差,热量淤积无法排除体内所致。 治疗方法其多以心火、肺火并存,即可借鉴其治疗方法,但上焦湿热,并不属于阴虚或阳虚,若脉玄,即为湿热,具体情况还需就医。 食疗: 食疗应少食热量高等食物,多吃蔬菜瓜果,服用轻微清热解毒的药物,却不可大量泄泻。使身体更加虚弱。注意运动,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 证候名。湿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湿邪阻遏,热邪不得透发,脾胃纳运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中焦湿热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中医湿热病人中焦,往往热盛阳明则恶热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昏重,湿邪内盛则舌苔白腻,湿热交蒸则苔黄舌红,是湿热病进人中期的表现,也是整个湿热病变过程中的重点。上焦湿热,为时短暂,很快即转入中焦,由表人里。这时临床特征,一是热象开始明显起来,早晨发热轻,下午发热重,恶寒现象相对减轻,I为湿热之邪已经人里,由卫到气的标志;二是由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故胃肠症状特别明显,消化功能受损亦较严重,如不饥纳少,肠鸣便溏,胸痞腹胀更甚,肌肉四肢脾所主,故此时身重肢困比上焦湿热阶段也更明显;三是病程长,病势缠绵,变化小,传变慢,其证数周数月很少变化,此即叶桂所说"在一经不移",而俞根初更细致地描述为"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午后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如疟疾,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甚于夜,夜多谵语,辗转反侧,烦躁无奈,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退,而胸腹之热不除, 日日如是。速则三四候即解,缓则五七候始除";四是病情表现复杂,既可寒多热少,也可壮热憎寒或寒热模糊。但是邪气终究不是从阳化热,就是从阴化寒,或者深入脏腑,而使病情发展加重,出现变局。 中焦湿热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治疗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化湿。因为中焦湿热各种症情出现的因素,皆由湿邪所致,故化湿也就成为治疗的中心。常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加减。因为蒿芩清胆汤中的陈皮、半夏、茯苓,达原饮中的草果、厚朴等均为化湿之品。亦常在此类方中加入藿香、苍术、佩兰等,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此外,痰湿同源,故一般湿热之证,大多兼痰。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中焦湿热蕴蒸成湿,可以上蒸于肺,出现咳嗽痰多,咳吐不爽,宜用三仁汤加减,杏仁、生薏苡仁清肺止咳,半夏化痰,滑石、通草利湿,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浊。也有痰核结于颈腋不消者,可加用紫金锭以消散。甚至出现湿痰蒙蔽清窍,耳聋不聪,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者处于半明半昧状态者,则用菖蒲郁金寿加减,以石菖蒲、广郁金、瓜蒌、浙贝母、戈制半夏等除痰开窍等等。 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治疗大法宜清热利湿。病因1.大肠湿热 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道所致,为邪实之证,病位在大肠。因湿热毒邪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气血瘀滞,当瘀热阻于肠道时,可致腑气不通、热结旁流,而见呕吐、腹痛、痢疾、泄泻、痔疮等。 2.膀胱湿热 常因恣食肥甘辛热之品,或嗜酒,酿成湿热内生,或湿热秽浊之邪外侵,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别浊,开合失司以及灼伤络脉而致。 3.胞宫湿热 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血瘀滞所致。本病的成因,主要是邪毒侵入胞脉后,与败血搏结,进一步发展所致。由于邪气盛实,瘀热内结,正邪交争剧烈,而致腹痛较重,并有高热、寒战。 2临床表现1.大肠湿热 腹痛,里急后重,下利黏液或便脓血:或暴注下泄,肛门灼热,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并见发热汗出,午后热盛,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小便短赤,脉象滑数,舌苔黄腻。 2.膀胱湿热 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尿道口红肿,并有秽物,伴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欲不振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胞宫湿热 低热起伏,少腹坠胀疼痛,腰酸纳差,带下色黄,质稠臭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折叠3辨证施治1.大肠湿热 证候: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治则:清大肠湿热,解毒。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味。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 2.膀胱湿热(初期) 证候: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八正散加减。方药:扁蓄、翟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大黄、山栀、甘草。 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必要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等以养阴清热。 3.胞宫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短黄、或淋浊,舌苔黄腻。治则:清热化湿。主方:二妙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4预防保健1.日常保健 下焦湿热为湿热证的一种,日常保健同湿热证。湿热证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不酗酒;饮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腻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扁豆、薏苡仁等。 2.食疗 (1)炖乳鸽乳鸽、山药、茯苓、枸杞、桂圆、莲子、红枣、薏苡仁。老火炖3个小时。功效:养心、健脾、补肾、益气、祛湿。 (2)茯苓蛇仔煲土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做法:水蛇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3)鲤鱼竹笋汤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功效: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高血压。竹笋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4)绿豆冬瓜汤绿豆100克,冬瓜(连皮500克)。将绿豆用凉水浸泡2小时,冬瓜(连皮)切块,放入2片生姜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加入盐调味。 (5)煲猪肚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特色:祛湿消肿。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6)车前草茶车前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钟,取汁代茶饮用。 折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