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朋友的镜头这样“看”北京城

 北京的骑士 2022-08-04 发布于广西
读罗东生的《穿越京城160年-帝都皇城》

图片

我曾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也曾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当我读到我朋友罗东生写的,不对,拍的,也不对,应该是拍写的这本《穿越京城160年-帝都皇城》后,我霎那间就不好意思再提自己的爱好了。作者在大量寻找北京的历史照片后,拿着一台一般摄影人都可能“不屑一顾”的普通相机千方百计地去定位同样的机位,然后拍一张同样视角的新照片,把它们和几十上百年的老照片放到一起对比,并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写出此处、此楼、此亭等的历史故事和变迁。他是一位纯IT理工男,用IT男的严谨给我们拍写出了一本跨界的历史文化书。
几年前一个爸爸和女儿每年拍一张照片,浓缩了女儿成长的历史,也见证了爸爸幸福的人生,看着这类似延时摄影带来的时光变换带来的人生变化,感动了无数国人,还上了春晚。

图片

一个人的生命如此,一个城市的生命也更加如此。多少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用文字、绘画、手工艺品等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同时也用城市和建筑承载着这些历史和文明,每一个建筑都包含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叙述着一段段的历史沧海桑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里,这样的故事尤为精彩。这些城市里的古建筑都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心血,都侵染的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当我们站在几十、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建筑面前时,除了感叹时光的流量,也希望能能薪火相传,让文明的血脉能够传承。所以我们同样也希望有一个“上帝”摄影师,能够记录像那对父女的系列照片一样,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城市里建筑的兴衰,浓缩时光,能让我们当代人站在古老建筑面前时,也能有历史沧桑的画面感,而不仅仅只是靠文字的描述来想象。
下图的照片取自《穿越京城160年-帝都皇城》,大家点击后可以放大看清文字

图片

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网上、朋友圈里零零散散都会有各地的新老照片对比,但是这样系统的,有结构的、有详细文字内容的、能够成书、能够让故宫出版社这样严肃出版社主动约稿的,目前,我见到只有罗东生的这一本《穿越京城160年-帝都皇城》

此书开篇第一部分从大家熟悉的北京内外城开始,悉数北京的九大城门到皇城。大家可以跟随作者精心挑选了以紫禁城为核心的帝都建筑,一起游览:
  • 皇城的宫殿

  • 皇家的园林和坛庙

  • 各类寺观和教堂

  • 各个亲王的府第

  • 一些有特色的民间街巷等。

一共700多幅今昔照片的时空对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黄(皇)城根儿”,“一亩三分地”等的由来。

从书中我才知道,老北京的国门是“正阳门”,因位置于紫禁城正前方,又有了“前门”之称,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冠,这北京内城的九大城门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正阳门在历史上先后五次遭受火灾,尤以庚子事变中的最为惨烈。下图是书中用了这一系列的历史照片和作者自己拍的照片展现了正阳门近代100年的变迁历程。

图片

图片

正阳门在1915年重建的时候,由于是采用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Rothkegel)的设计方案,箭窗上方和城台两侧添加了西洋风格的装饰。时人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大家在书中的图中可以详细看出区别。

皇城的城门却只有四个,它们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明清时期,天安门前的皇城墙合围成一座“T” 字形宫廷广场,南北向的御街尽头建有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东西向的横街两端分别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沿红墙内侧建有东、西两道联檐通脊的曲尺形廊房,俗称千步廊。

图片

地安门和西安门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里了,作者有用古今照片合成的技术,让我们现在人走到这个街口的时候,还能够对那已经消失的历史有所直观的感触,这便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喜欢摄影的朋友可能会说,这样的拍照不难啊,架上机位,一拍就好了,又不用什么大光圈的红圈镜头、闪光灯等辅助设备。可是当我们真正想去拍,想去实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才知道这书中作者自己拍的300多张照片并非易事,是足足花了作者12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罗东生告诉我,有些老照片的拍摄机位不难确定,重拍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些机位要么不对公众开放,要么不允许拍照,甚至已经不复存在。怎么办?另外,夏、秋的时间不好拍,因为树木茂密,容易有遮挡,前些年北京寒冷冬季的雾霾同样对拍摄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留下的拍摄时间窗口并不是很多。
下图是书中在作者景山上对应历史同等机位拍摄

图片

他还说有些地方不是常年开放,比如正阳门箭楼、北海善因殿,需要关注新闻、网上消息,或时不时打电话问问,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有些地方长期不让拍照,比如东交民巷的法国使馆、日本使馆,刚举起相机,卫兵就会阻止。但是从某个时间开始突然不管了,幸福来得有点儿突然。

图片

还有些地方一直不开放,需要去和门卫、保安、传达室套词找机会溜进去拍。当然如果有认识人是最方便的,否则西黄寺不可能进去,雍和宫也不让拍佛像;还要感谢那些和善的工作人员和施工工人,允许作者进入地坛斋宫、先农坛庆成宫、日坛俱服殿、正阳门箭楼眺台这些不开放的地方。

图片

另外,有些老照片是从城墙上拍的,比如宣武门教堂那张。现在城墙拆了,重拍貌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前三门大街上的一座座大板楼,临街一面建有公共的走廊,终于使得重拍成为可能。
总之,看似咔擦一下的重拍,却让作者经历十二年的拍摄时光。更不要说当作者到了多伦多后,就一头扎进多伦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远东图书馆,继续寻找北京的古老照片,查阅文字资料。每一张老照片,每一张新照片都来之不易。

图片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了解北京历史的工具书,可以是游览北京城的文化历史导游书,因为让北京的古建筑的变化生动了起来,当我们再次站在它们面前时,就不只是只能闭眼想象历史了,可以用这本书里的新旧照片对比,文字说明去再次感受历史。用这样新的的方式读历史,让那些融入在古建筑里故事活起来。这本书这是我们对先人们智慧的敬礼,也是对我们厚重历史的传承。

说了很多好话,也说说我认为的不足吧,一家之言。
  • 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借助地图。这本书读着过瘾,新旧照片看着感叹,唯一有点不方便的是我需要在电脑边打开地图看。虽然我在北京也生活了将近小10年,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不知道哪里,当我在地图找到某地、某楼后,免不了都会:哦,原来是在这里啊的感叹。如果每章节的前面都放一张此处建筑在北京的大致位置,将会极大方便读者,增加阅读的流畅性。

  • 看到书的印数才3000册,我觉得太少,这样最多才让几千人收益。个人认为此书的内容最好的展示方式是放到云端。现在大家都喜欢说“用户体验”,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是在大家游览北京时,到了相应的历史遗迹时最希望读到的。我觉得,如果能和像百度这样的地图公司合作,做成地图的一个层,大家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出来,展示方式也可以非常灵活,这样就能让更多人方便地了解此书的内容。往大的说,这甚至可以是类似wiki一样的公益项目,设定好流程、质控、模板等,全国各个城市都可以同时展开。至少像西安、南京、成都、广州等等历史名城将会有大量的产出。

  • 对我个人而言,部分章节如果再有更多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就更好了,感觉没有读过瘾啊,呵呵。

图片

最后,感谢罗多生多年的执着和坚持,给我们不仅带来一本全新视角的历史文化变迁之旅,也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想只是跳跃的思维火花,说仅仅是即兴的逻辑片段,做才是实实在在践行,哪怕就是去咔擦一下,也绝非想象中的容易。
最后,给大家摘录一段书中有趣的内容:

图片

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今昔穿越照/1907年/2013年

1907 年,德胜门见证了人类第一次洲际汽车拉力赛——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五辆参赛汽车从东交民巷出发,经德胜门出城,开启了两个多月的漫漫征途。此后现代交通多次影响到德胜门的命运。1915 年,为修建京师环城铁路,德胜门瓮城被拆除。城楼和城台也在后来被相继拆除。60 年代修建北京地铁时,因德胜门箭楼距离城墙较远,不影响施工,幸运地躲过一劫。1979 年,为修建德胜门立交桥,箭楼再次面临生死存亡,在古建专家郑孝燮的努力下终获保留。今日的德胜门箭楼两侧高桥飞架,尽管仍然是北京著名的“堵点儿”,所幸再也没有拆除之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