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炎热环境科学防疫,降低穿“大白”的中暑风险

 大隆龙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七月的热浪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据新闻报道,在各地均出现了不少中暑甚至是因为中暑而死亡的病例,“热射病”也已经成为了今夏的一个热搜词。与此同时,伴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的持续流行,我国多地也出现了不少本地病例的流行和传播。疫情防控不能松劲,需要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其他防疫工作人员克服热浪,继续奋战在新冠抗疫的第一线,他们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但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酷热的环境中,如果继续穿着医用防护服(俗称“大白”),会大大增加中暑的风险

到底什么是中暑

当人处在炎热的天气下,一个主要的环境风险是出现中暑。人类起源于热带地区,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适应高温,但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个体对热应激的耐受力差异很大,一些人可以在炎热的环境中成功地完成了耐力赛,如亚马逊丛林的马拉松,但也有一些人在温带地区炎热环境中工作半天就可能不幸死亡。但是,如果持续时间和强度具有足够的挑战性,那么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长时间的高温会增加生理压力,尤其是暴露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中数天后,发生严重中暑的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环境更容易导致中暑

典型的中暑常见于被困在高温、不通风环境中的人,例如矿井工人、囚犯、货运集装箱中的偷渡者或在热浪中留在车里的儿童。对于体温调节功能减弱的人群,例如婴儿、老年人、有潜在疾病的人或服用已知干扰体温调节的药物的人,风险更大。相较于夜晚凉爽,白天酷热的沙漠地区,热带丛林和城市环境的持续高温构成了比沙漠更大的生理压力。

图片

中暑为什么会致命

大家都知道,人类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37℃之间,如果因为剧烈运动和/或环境热暴露导致的人体的核心体温>40℃,就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系统器官衰竭(通常为心血管衰竭)。随着体内组织温度的升高,细胞膜和酶依赖的能量系统被破坏,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损伤程度与暴露时间和核心温度升高的严重程度有关。

核心温度是大脑、心脏、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温度。正常情况下,无论环境条件如何,其应保持相对恒定,静止时应在35.5°C和37°C之间,高于37.5°C的测量值是异常的。高于41°C的温度几乎总是异常和有害的。在高温条件下,核心产生的代谢热量必须转移到皮肤,这一过程涉及皮肤血流量的大幅增加。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身体代谢就会紊乱,酶会变性,进而造成各种病理损伤:

  • 细胞氧化磷酸化在>42°C的温度下变得不偶联。

  • 细胞损伤与温度和暴露时间成正比。

  • 散热补偿机制失效。

  • 脱水增加钠/钾泵活性并增加代谢率。

多器官系统可能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

  • 中枢神经系统:脑水肿和微血管出血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 肌肉:骨骼肌纤维广泛变性,横纹肌溶解释放肌红蛋白、钾、肌酐磷酸激酶和嘌呤(代谢为尿酸)进入循环。

  • 肺:非心源性肺水肿。

  • 肾脏:由于肾缺血、肌肉破裂产物、DIC、高尿酸血症和低血容量引起的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达35%

  • 血液:DIC、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增多症。内皮热损伤释放凝血活酶,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

  • 代谢性: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低血糖、高钾或低钾血症。

中暑会有哪些表现

中暑的症状五花八门,并且很多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哪种症状可以简单明了地早期发现的中暑。因此,任何在炎热和/或潮湿环境中看起来不适或行为异常的人,或在温暖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的人,都应该考虑是否有中暑。

图片

通常情况下,中暑患者可以出现以下的各种表现,包括:虚弱、无精打采、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疲劳、歇斯底里、焦虑、混乱、走路不稳、判断力下降、过度换气、衰竭、失去意识、肌肉痉挛、非理性行为和昏迷。需要指出,这些表现可以同时出现多种。

为什么汗液的蒸发可以防止中暑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我们就学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会产生热传递,从而导致体温变化。

  • 辐射:人体表面和所有其他辐射能源之间的直接传热。在炎热气候下,辐射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在白天晴朗的沙漠天空下,太阳会引起巨大的热应力,但在夜间,热量会从温暖的身体中辐射出去。

  • 传导:身体与任何与其接触的固体,特别是地面之间的直接传热。当接触的两个固体达到热平衡时,传导停止。

  • 对流:通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上流动来散热。对流通过不断更换其中一种材料来增强传导热传递,并防止热平衡发展,从而使热传递能够继续。

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速率取决于人体表面与环境中的材料或辐射表面之间的温差。如果身体表面比环境温度高,身体就会向环境损失能量。然而,非常热的空气或表面将通过传导/对流将热量传递给身体,阳光照射的表面或天空将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身体。

  • 蒸发:汗液的蒸发会间接损失热量。在30°C温度下,从体表蒸发的每升汗液可去除约580 kcal的热能。如果汗液只是从身体上滴下,它就不会蒸发,因此不会损失热量。当内部热量产生超过直接传热途径的散热能力时,就会发生出汗。重要的是,当环境温度过高,通过直接传输途径导致热量增加时,蒸发冷却是唯一可用于控制体温的温度调节机制。

为什么薄薄一层防护服会加重中暑的风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来看衣服是如何来帮助调节体温的。我们知道人体80%的代谢能是通过正常代谢、运动和颤抖在肌肉中产生的热量,并传导到皮肤,然后流失到环境中。血液循环通过改变表面血流来增强和调节这种热传递。衣服通过充当导体或绝缘体来改变热损失。

在20°C的静止状态下,传导和对流仅占我们热量损失的10%左右,大多数是通过辐射产生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薄薄一层的“大白”对辐射散热的影响并不大。

但一旦环境温度上升到35°C以上,就不可能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来散热。我们在高温下生存和工作的能力取决于出汗的能力。出汗可以使身体在任何环境温度下通过蒸发失去热量,但只有当空气中没有水蒸气饱和时,才会发生蒸发热损失。因此,出汗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最有效,而在湿热的雨林中效果较差。

而在此时,当一个人穿着“大白”时,“大白”会包裹住全身(大白的英文名称为coveralls,就可以理解其覆盖的面积),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良好的隔绝层会阻止绝大部分汗液的蒸发。就好比身处在湿热的热带雨林中,人体周围的水蒸气出现饱和,这时候通过蒸发散热的作用停止了如前文所述,汗液直接从身体上滴下并不会损失热量。此时,当所有的散热途径都被阻止时,人体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进而导致中暑。

图片

👆🏻提示不同环境温度下,不同热传导方式对于人体散热作用的贡献程度,可以看到25℃时辐射为主,到了35℃时,蒸发起到了90%的散热作用。

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止中暑

在以下情况下,个体应对热应激的能力相应会提高,包括:水分充足、身体健康、适应环境、营养良好、休息好。相反,如果缺乏睡眠,错过了几顿饭、近期有发热、晒伤、以及有有引起相对脱水的其他原因,如腹泻和女性的经期等则更容易发生中暑。

图片

脱水会减少血液流动和出汗,因此脱水时在高温下保持恒定体温的能力会降低。在高温环境中,每人每天的失水量可达15升。在高热环境中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进行水分的补充。如果血流进一步分布到皮肤以允许蒸发热损失,则有效循环量进一步减少。因此,需要足够的血容量,以确保能够发生体温调节血流。

出汗率的增加(0.5升/小时至2升/小时),再加上血流量的增加,可以将散热的效率增加20倍,但需要在炎热活动之前、期间和之后显著增加耗水量。只有在有足够的液体备用的情况下,出汗才能散热。在低湿度环境中,如蒸发速度快的沙漠,出汗机制的散热能力足以维持体温,即使在剧烈运动期间,但在潮湿环境中,如热带森林,蒸发无效且缓慢,因此必须限制运动以避免过热。

图片

必须要明确口渴等于脱水,但脱水并不等于一定有口渴。如果一个人只喝足以解渴的饮料,他们可能会长期脱水,特别是如果他们喝大量含咖啡因的饮料,这些饮料可以起到利尿剂的作用。

在炎热环境下工作的人都必须意识到尽管不感到口渴,但喝水仍有必要。在炎热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必须执行工作/休息周期,并提供足够的阴凉环境来进行休息。同时,由于上厕所需要穿脱“大白”的繁琐,也会导致工作人员避免喝水和间歇的休息,偏向于“连续作战”,因此这也是我们坚决反对在炎热环境中穿着“大白”连续工作的原因。

图片

👆🏻排尿的颜色如果是左侧2种颜色表示未脱水,右侧2种颜色提示有脱水

水合作用可以通过尿液的颜色和数量以及排尿的频率来监测。暗黄色的尿液是一个确定的脱水指标,如果每天排尿少于两次也表明严重脱水。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该如何处理

应侧重于在当前情况下尽快将中暑者的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将中暑者从炎热的环境中移开,放在阴凉处并平躺。浸泡在浴缸或冰水池中可以实现最快速的冷却,但对于老年人可能反而会增加风险。使用冰水浸泡的毛巾以及头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的冰袋进行积极的冷却也可以实现合理的冷却。使用湿毛巾和扇风的蒸发冷却效果较差,尤其是在潮湿的条件下,如果不得不这样做,应持续向伤员喷洒冷水并扇风以促进蒸发。

图片

管理中暑患者的七个要点

  1. 识别症状和体征

  2. 在阴凉处休息

  3. 去除所有阻碍散热的服装

  4. 急救复苏治疗

  5. 降低体温

  6. 补充水分

  7. 送医院救治

“痱子”和中暑

“痱子”是一种炎症性皮疹,在潮湿条件下(或在干燥环境下被衣服覆盖的皮肤)出现在出汗活跃的皮肤上。每个病变代表一个阻塞的汗腺,它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中暑的风险与“痱子”涉及的皮肤表面数量成比例增加。瘙痒引起的失眠和腺体阻塞的继发感染可能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


图片

治疗“痱子”的方法是冷却和干燥受影响的皮肤,避免出汗,控制感染,缓解瘙痒。汗腺功能随着受损皮肤的修复而恢复,需要7-10天。在可行的情况下,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服,定期冷水淋浴,以预防感冒。治疗方法包括经常在冷水中洗澡,轻轻擦干以防止进一步损伤,并涂抹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

总结

中暑是一种可以威胁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正确都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乃至死亡。在热浪袭来的夏日,如何科学防疫,最大程度保护防疫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发生中暑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与在方舱或定点医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确诊患者不同,如果在没有空调环境中进行普通人群的采样等工作时,工作人员原则上只要'一级+'的防护措施应该就能足以防止被感染,近距离接触时可以在N95口罩的基础上戴面屏防护,而不应该再鼓励或规定必须穿着“大白”。

图片

因为在炎热的环境中,继续穿着“大白”会阻止人体热量的散发,导致汗水的凝集,痱子的产生,可能会因为穿脱不便继而减少水份的摄入和工作中间的休息,而所有这些均会大大增加中暑发生的概率。同时,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大白”,其防护作用也已经大打折扣。

至于普通的防疫工作者(非采样人员),尤其在炎热夏天的户外环境,我们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就可。此外,在炎热的夏季工作,防疫人员都应该注意阶段性休息与饮水,工作时间不应过长,如有中暑症状应该及时暂停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补充水分。

我们衷心希望疫情平稳可控的同时,我们的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员都能健康平安。

撰写:王新宇

审核:张文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