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考作文讲评二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命题回放】

2017年春节期间,一封书信,引发热议。韩蓉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小镇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回到家乡工作本是她的理想,却受到了家乡亲人的种种质疑,大家觉得韩蓉应该去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她给自己的大学老师王昱娟写信表达自己的迷惑:“我们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

对此你怎么看?作文。

【立意点拨】

命题材料分歧点:

韩蓉回乡是与非,做何选?

立意角度:

执着个人理想,毋庸置疑。

建设家乡,情理亦可嘉。

尊重个人职业选择权。

大材小用,价值可叹。

【下水构思流程】

韩蓉信中的困惑让我想起当年的瑶族女孩小卜,因为她当初也曾身陷理想选择的踌躇,还有新剧《欢乐颂》里来自小镇的女孩邱莹莹,因为她也曾在人生受挫的当口,萌生了离开大城市回归家乡的退堂鼓,不同的是,韩蓉从开始就懂得自己选择的初衷,她的回乡并非不得已的退守,亦非三心二意的疑惑,她真正的不解,其实是对乡人顽固见识的“抗议”。

【说事说理】

身处当下多元时代,人们的职业选择也日渐多元,任何一种选择,只要正当合理,都值得尊重,因为真正的价值并非市面流行的成功学。

【阐明立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韩蓉的困惑呢?

【引发思考】

时代的大环境首先需要我们思考大多数人所心仪的“大城市梦想”,当太多年轻人一朝学成,纷纷涌向大城市去做个人理想的打拼究竟意义何在?

大城市生活的资源,视野,品质的先天优越毋庸置疑。……(正面论证)

然而,大城市超出一般的生存高压,却可能让那些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失掉从容,与真正的理想本质渐行渐远。……(反面论证)

【说理角度1】

电视剧里的邱莹莹最终在父亲的晓之以理与经济支援下,决定留在了大城市,因为她明白了父亲的期待,也懂得了自己要踏上人生的另一条起跑线。

这不由让我们开始反思那些支持孩子去大城市打拼的小城镇或农村原生家庭的向往的真意。

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光宗耀祖的家族期望。……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豪言壮语,鸡血励志的盛行。……

当然,犁生骍角亦多见,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也非个例。然而,大城市里的凤凰男女表面光鲜的背后,往往追着一长串尾大不掉的问题,也是残酷的现实,甚至衍生出畸形的成功梦想。

由此,里仁为美的家乡小镇,未必不是一个让人更熨贴的实现理想的所在。我们无法揣测韩蓉背后的家庭,但从那些略有遗憾的劝阻里,来自小镇的韩蓉身上也背负着没有例外的突破阶层的功利期望……

【说理角度2】

古代君子为仁,无论造次颠沛始终痴心不改,其实,新时代里个人理想的选择,也需要类似的坚定执着。

个体理想的存在,是人性发展进步的自我需求,它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精神的自我丰满。只要是韩蓉真心乐之所在,小学教师的生涯,也可以开出理想辉煌的花。

陈忠实,流潋紫,都曾经和正在做老师,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赫然有名的文学大家,金牌编剧,因此,如果认为回乡任教便是自甘堕落,未免狭隘。所谓“君子不器”,只要不是自己甘于庸俗沉沦,无论在哪里,理想都可以异彩纷呈。……

【说理角度3】

韩蓉的困惑,关键不在读书上大学与回不回家乡的冲突,而在于一个青年,如何能在人生最具可能性的时刻,给自己做出一个无怨悔的选择。

这需要一种心智的成熟,更需要一种个体切合实际的理性思考。既不作随波逐流,又不只为标新立异,经过深思权衡的决定才更客观,这样的理想之路走起来也越长远。……

如果我是韩蓉的那位老师,我会告诉她,只要是你思考后的选择,你就大胆走下去,只要是你理性的判断,我会支持你。

【谈做法】

【考场例文】

何如斯可谓之达

邓雅文

千年前,杏林中,子张问师孔子:“何如斯可谓之达?”未料恩师反问:你眼中的“达”是什么?子张老实说想求名闻,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名校毕业却返乡教书的韩蓉则遭遇了“闻”与“达”的困惑。

“我们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回到家乡?”这一问,问出了多少异地求学游戏的心声。去上大学,去大城市寻求更好发展,去力争“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是韩蓉家乡亲友眼中的“达”,而回到小镇做个小学教师,造福桑梓,实现自己从小回报家乡的梦想,这是韩蓉心中的“达”。

不知韩蓉求问的老师作何回复,我以为,韩蓉返乡无可非议。去大城市寻求更高端的职业发展固然很好,但正如刘同《送你一颗子弹》中所写的:

成功与功成名就没什么关系,成功是捍卫一个人的完整性。

在大城市的霓灯幻影中,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失了初心,忘了本衷,成为追求名利与虚荣的浮躁大军中的一员,为了那所谓的“闻”,渐成一个“色取仁而行违”的人,丢了最早为梦想出发的自己。

去年有两篇小文刷爆朋友圈,一篇出自人大学生之手的《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一篇出自复旦学子笔下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面对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苦闷与焦虑,让许多有类似人生体验的读者泪流满面,成就了一支有共鸣有同理的大军。可我并不觉得如此共鸣传达了什么温暖,它只是尴尬地流露了当今大学中追求“闻”的虚荣空气,“脑子里还惦记着辉煌优越的昨日旧梦,而身后,时光已匆匆……”年轻评论员王昱如是说。

反观韩蓉,同样有名校毕业的光环加身,却不曾顾影自怜,且敢于放下明日黄花般的旧梦,这是她不敢于追求自己真正心仪的梦想,哪怕它在现实中望过去不那么鲜明亮眼,这是她不浮躁不虚荣的可贵,亦是她捍卫自己生命完整性的承担,她在身体力行于自己心中的理想之“达”。

无论千年前的先达圣贤,还是今天在梦想生涯中为自己打拼的无数青年学子,何如斯可谓之达?韩蓉,给了我们一个圆满而自信的答案:摒弃浮躁,保持初心,不求他人眼中虚名之闻,但执自己心中梦想之达。

理想无贵贱

王琳

接受了优秀的高等教育,就该待在与之适应的环境,最好是舞台更大机会更多的大城市,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大学生择业的理解,不唯韩蓉的乡人们。

然而,所谓的“大城市”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这是韩蓉们的困惑。

如今,人们几乎都把考大学当作一条改变命运,提升个人阶层的必经途径,尤其那些父辈身处卑微生存线的平民家庭,更是对考上名牌大学充满了前赴后继的热望。因为,在他们心里,名牌大学毕业的个人标签即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引线,这的确令新时代的我们品度出了一种封建社会“一朝高中,光宗耀祖”的意味。

但事实证明,并非考上好大学,留在大城市,就真的实现了个人奋斗的所有梦想。年年都有无数大学毕业生滞留于各大一线城市,衍生出“蚁族”“胶囊公寓”“集装箱户”等与大城市的繁华富饶不沾边的尴尬又艰辛的群体,基本生存的高压,似乎更多地挤占了那些年轻人曾经的宏图大志,这还不算他们背后家乡父母替他们背负的买房成家的重荷。

当大城市不再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回归家乡小城镇,也悄然成为年轻毕业生们的另一人生出口。这种回归不是回归贫穷和愚昧,而是带着知识与热情,回归创业的本真与初心。这不是无能与堕落,反而是新一代年轻人更独立更理性,不落窠臼,敢于突破自我理想藩篱的可贵表现。

人们愿意留在大城市,因为那里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资源,似乎这些才能与崇高的理想相匹配,但这无疑也给理想划分了等级,似乎留在大城市才叫追求理想,像韩蓉,回乡教书则成了理想的沦落。如此说来,当年的颜回又是怎样在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中参悟真理的呢?当初的陶行知又是怎样在乡野间建立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伟业?可见,外部环境并不能对理想的实现起决定作用,内心对理想的强烈渴望,才是实现理想的原生动力。相比于那些在大城市毫无动力空谈理想的漂泊一族,回到家乡脚踏实地地做事,逐渐接近理想的丰满,好像更为真实可感。

韩蓉回乡教书,并非仅凭一腔热血,还有当下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国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支持农村经济精神建设,不但提供了许多绝佳创业机会,且有若干福利政策。当大城市的现实很骨感,无法支撑理想的丰满时,韩蓉的回乡,应该不是一时意气之勇。

理想本无贵贱,是许多人为因素将它狭隘地画出了高低线,尊重韩蓉的原则,也该相信她的追求背后的深思。

坚守本心,自在前行

刘海杰

大学生韩蓉名校毕业,却选择回乡教书,这一举动引发了关于“我们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的思考与争议,而在我看来,只要坚守本心的理想选择,才能铸就自在前行的坚强双翼。

我们不可否认,大城市确实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也不能否定韩蓉乡人的忧虑,去家乡小镇做一名平凡的小学教师,真的可能淹没小韩同学的部分潜力与才华。但是,在个人理性认知的理想初衷面前,这又何妨?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事件,观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也是寻常。但,不论旁观者以何种姿态,闹出多大动静,说到底还是局外人。许多人可以去繁华都市成为光鲜亮丽的白领,哪怕工作与理想无关,却未必乐意在自己最青春灿烂的年华回到家乡小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哪怕这曾经是心里从小的理想期待。由此观之,小韩同学的做法确实“别具一格”,却无可厚非。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菜根谭》里也说,根固则叶荣,长后成器。一个人的故土原乡,往往给人的不单身体的长成,更有精神的滋养。我们可以去笑傲江湖,奔走四方,可以去天涯海角,追逐梦想,但在闲暇失意时,能给与我们支持安慰的还是首选父母和家乡。我们去读书,去上大学,不是为了逃离那个养育自己的家乡小镇,是为了在远方历练成才,才能更好地回报家乡,所以,韩蓉的返乡,其实类似乌鸦反哺的高尚,值得一赞。

无独有偶,刘晓,也是舍弃了国外名利双收的设计师工作,回到家乡农村种树养鹅,全因一抹乡愁难自弃,这样类似于当代莼鲈之思的择业童话,却是确凿无疑的现实,谁又能否认养鹅的刘晓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最幸福归宿?所谓懂得本心,不为外物移,才是最幸福的追逐理想的方式吧!

……

走出自己的路

闫朝辉

圣贤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又有: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不同人生趋向的大家,选择各有不同,其实,即使类如韩蓉,也有权利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当她不畏人言,选择名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就已经有了“不惑”“不惧”的坚定。

不是所有人都有韩蓉一样的勇气。更多人总会不自觉地去追随别人的足迹,以为那才是最保险的选择,尤其名校毕业的标签几乎与大都市择业生成自动链接,所以,即使过程中有失自我,人们也不作他图,以为,耐心打拼,总有出头之日,至于这些打拼到底为了什么,却被逐渐含糊其辞。与此相比,韩蓉的选择至少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糊涂选择,她深知自己理想的真面在哪里,才能突破世俗观念的窠臼,虽然也经历了心理上的困惑。

世上的路并非走的人越多就越平坦,越顺利,如果我们只是跟在前人身后,没有对理想的理性权衡与思考,不仅盲目,而且容易堕入熟悉的路上新鲜的陷阱。相反,有些人,清醒地思考过再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或许走得更坚定,更有滋味。

本科就读清华建筑,又经北大深造的石悦,就没有理所当然地去选择做一名高级工程师,而是成了一个网络游戏主播,并因此风生水起,拥有了大量用户粉丝,这样的择业反转,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中,由此看来,只要怀揣梦想,就不如用智慧点燃个性的火种,为自己创造一个旁人难以复制的美好未来。韩蓉亦如是。

所谓“意气风发少年行”,韩蓉面对乡人质疑,其实无须顾虑重重,既为少年,就当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孟山人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韩蓉不忘家乡,正有珍重乡情之意,李太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名校所学的自信,以造福桑梓的决心,相信韩蓉可以成为一名优秀而特别的小学教师,因为空空如也的内心无法撑起一片壮阔天空,而韩蓉的才华实力已经“万事俱备”。

当然,我们认同的“走出自己的路”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小径,我们赞赏的理想也绝非庸俗无用的白日梦。像韩蓉一样,选择回乡教书,其实是一条任重道远的理想之路,投身家乡教育,接受繁琐沉重却名不见经传的工作负荷,不是说说而已的漂亮话,这条路的选择意味着一种深远责任的担当,一份继往开来的使命的担当,单就这份担当,就足够人们钦佩。

因此,无论你是来自名校的韩蓉,还是心有向往的谁谁,当你走在人生理想抉择的路口,只要坚信自己的思考,你尽可大胆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你的理想就成了最真切的现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