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套语文试题的啰嗦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对于自己站在讲台上的角色认知,我也经过了一些阶段,从一开始的自以为师道尊严到认识到自己不是救世主,再到昨天上课,我说,我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得对得起国家给我发的工资。我所以站在讲台上,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小孩们听了就笑。

然后我这个普通劳动者课前早读时布置了一个新鲜的听写预习任务,复习刚讲过的试卷。我从这个班转到那个班,发现大部分小孩都在盯着那篇《狱中杂记》看,忍不住提醒他们:

你们耐心看看所有文本。

他们可能不知所以。

听写一开始,我就发现有的小孩露出傻眼的表情,有的则有些跃跃欲试。

因为我开始听写的是试卷阅读文本的信息认知判断,要求判断正误,并注明错误类型或依据文本认知回答问题。

诸如论述文本信息:

♚服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特征也各有差异。

♚纵观中国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真谛。能达成服饰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协调。

♚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特征到封建帝王的官服特征,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种类多样的特征。

♚虽然封建社会风尚中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但是如果庶民多金,就可以穿他想穿的任何服饰和颜色。

……

实用文本信息:

♚今年1月,工信部宣布今年已在若干城市发放5G临时牌照。

♚当前全球多国竞相展开5G网络技术开发,并卓有成效,已有多款该技术支持的智能产品问世,因此,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早已不是幻想。

♚虽然5G技术前景广阔,但有业界分析称,5G网络在手机端不能有大作为。

……

文学文本信息:

♚选文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并凸显主题。

♚选文结尾孙少平最后去拿馍,体现了他内心的自卑,但他的自卑恰恰因为他是个自尊的少年。

♚选文通过插叙许多有关田润叶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孙少平对她的什么情感态度?

……

文言文本信息:

♚部中老吏,为谋取私利,以家藏伪章舞弊,无论什么罪案公文,他都敢偷偷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

……

语应语段信息:

♚亚洲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的关系如何?请以四个动词连贯。

♚请从两个不同角度对“丧文化”现象表达简明评价观点。

……

以上听写内容或者要求辨析文本信息正误,或者要求辨析推断信息正误,或者提出延伸理解问题,要想答对,就必须细心审读文本,并有从整体到局部信息的感知把握。有些同学对文本一目十行浏览,或仅作浅表文字比照,对连贯文意并不真正理解,或者缺乏对文本联系现实的把握认知,就容易死纠字眼,导致认知判断失误。

当然我还听写了文言词语的解释,以及某几道题的答案关键词,这一类认真准备的小孩是可以拿下的。

只是今天这样的听写讲过的整套试题是第一次,初闻乍练,这回听写我没收,但我要求以本次听写为例,课下继续巩固试题。

最近做了两套试题,原版是2019高考全国I卷,高仿版是刚考过的期末联考试题。

以这两套题为例,一套试题的巩固发散意义如下:

一、增加识记理解类语言材料

这一类包括试题中考查日常识记理解并增加新的识记理解材料,属于语文学习中积累多多益善的内容,我平常说像刷漆,要一层一层刷,彼此渗透融合,到最后积累到一定境界,才展现最佳效果。

比如成语辨析题,文化常识辨析题,名句默写题,文言词汇翻译,日常语言得体辨析题。

这一类题,可以通过一道题里出现的新鲜的语言材料,来更新日常旧的相关积累。以前我老是跟小孩们说,考试的意义在于暴露问题,这一回我提出一个新要求:

希望除了暴露无知,争取检查日常有知。

二、应用巩固日常技能方法

这一类包括试题中文意辨析的方法(借助某些“语言标签”引领辨析角度),主观类型题的答题思路方法(小说人物形象鉴赏,语段作用,实用文信息筛选整合,文言断句方法,文言翻译步骤方法,语病辨析,诗歌套路鉴赏,等),语言应用衔接连贯方法等。

还包括考场作文的某些应试技巧。

这些题目在应考时应该自然联系日常老师教给的方法规律,但凡应试,大都有套路,而这些套路确实可通过认真揣摩,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

这类题一旦问答应合套路,就会发现有许多题目大同小异,是试题中反复出现的熟脸儿。

三、文本信息认知辨析

每次考试后,都有小孩看了答案依然感到费解,细究之下,会发现他们一般都钻了了不解文本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的牛角尖,因此,面对考题中的文本阅读要改变阅读心态。

下面以不同类型文本为例。

【论述类和实用类和语应类】

这一类文本要求考生不仅做考生做题拿分,还要学会做普通读者。所谓“普通读者”,即面对文本时,可暂时抛开题目,只做读者,看这篇文章能传递给自己哪些信息,自己又能接收到哪些信息。

2019全国I卷论述文是铁凝的一篇《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读到:

1段、提出论题。提出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服务对象问题,并答“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2段、概述文艺创作现状。先确认文艺界普遍认知创作需与时代同频共振,方有蓬勃生机;再表达部分创作者困惑:时代现实太宏大丰富,难以驾驭表现;进而提出新问题:让部分创作者困惑的生活“更深层东西”是什么?

3段、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引出思考,解决上文困惑,即认识人民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整体把握现实。

4段、紧承上文,提出观点: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解决创作者自我角色认知和归属问题。以现代当代作家为例,证明创作者要与人民休戚相关。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许不是创作者的读者,但文艺创作依然要以他及他代表的人民作为认识理解时代生活的依据。

5段、向创作者提出希望,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量大但少精品的现实,倡导创作者要有责任感并凝聚精神认同。

铁凝作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并优秀的当代作家,无论从行政角色还是创作者角色,她的这篇文章都饱含热忱,写作目的应该是向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们发出为时代创作为人民创作的邀约,重新强调作为文艺创作者以优秀作品再现时代现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往往有着时代的鲜明烙印,而那些伟大作品背后的伟大创作者往往对自己的时代和人民充满热忱,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深刻地驾驭时代的精神,才能更深刻地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是文艺创作的自然规律。

如果单从论述文阅读题型的角度,铁凝这篇文章在许多小孩读来会觉得有些枯燥,从而影响文本信息把握,因为事实证明,读不进去的文本,信息把握便不够准确全面,再做辨析就容易断章取义。

然而当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并试图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加入自己的日常阅读经验,便可以更完整地把握文意,等到接收到了文本的全面信息,再去做题,就容易得多。

在引导学生梳理这篇文本信息时,有几处就可延伸日常阅读经验:

比如,如何理解文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以鲁迅作品为例。鲁迅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有的甚至成为跨越时代和国别的人性代言人。生活中的“杨二嫂”“闰土”“阿Q”未必能成为鲁迅作品的现实读者,但鲁迅却以他们的人性特征以及现实生活创造了活泼真切的典型艺术形象,并成功揭示了时代现实中更深刻的东西,包括人性的典型特质,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再比如,在认知创作者要与人民休戚相关的观点时,可以举抗战时期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为代表的现代“东北流亡作家群”为例。他们的作品大多都取材东北黑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大多塑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或赞美或批判或揭露或痛惜,种种表现描绘,共同指向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故土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而正因此,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时代精品。

日常多做类似文本探究,无关题目,但是一旦积累起敏感的准确的认知理解能力,再做考场文本信息辨析,一般就可举重若轻,当然过程必须由读者自己体验,并反复熟练强化。

以同样方法去读期末联考论述文,实用文,尽管涉及专业领域,也大致可以降低辨析难度。

【文学类】

由全国I卷设计对鲁迅小说《理水》的解读鉴赏,联系2017全国II卷选择了林徽因散文《窗子以外》,甚至远及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选用了老舍小说《马裤先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正在逐渐强化一个信号,即:

回归经典阅读,学会细读文本。

以2019全国卷《理水》为例,设题涉及作品形象及塑造手法及作品现实意义,既有回归阅读本身的文字细读梳理考查,又有整体高处把握主题的思想内容认知考查,题难度不大,但如果不经文本细读,反而容易化简为繁。

期末联考卷文学类文本选用了当代作家路遥的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设题相比全国卷更简单,基本停留在文本信息梳理概括层面考查,但是依然有许多同学感到答题模糊,一则因为没有细读文本,再则是细读也欠缺主次信息的把握,这就暴露了日常经典阅读经验欠缺的弊端。你读得少,读得粗,自然就缺乏筛选归纳的准确性,但是如果阅读经验丰厚,就会发现设题比从前那些考点套路题要容易答得多,因为答案信息在文中非常鲜明。

这就需要读者大体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比如

鉴赏人物心理可设身处地,把握人物形象须依托语境,梳理分析情节脉络需要逻辑连贯(人物性格同理)等等。

《理水》中的讽刺意味与赞美意味同样浓郁,讽刺官僚的虚伪做作道貌岸然不顾民生尸位素餐,赞美大禹及其属臣的诚恳务实执著坚毅,民族脊梁的形象在对比中更鲜明。

《平凡的世界》所以成为经得住沉淀的精品,也是因为它以小人物的成长轨迹及命运曲折展现了真实而又具体的时代变迁。

类似经典作品,如果日常全本都读过,并深刻认知,试卷上再读小小节选,是否就会事半功倍了呢?

所以日常大量阅读经典,积累鉴赏的感性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古诗文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般学生只注重文本“言”的理解积累,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阅读,更全面的阅读应该是分层次理解阅读:

从文言词句常识积累到文意贯通理解到文化历史观点认知。

比如,期末联考选清代方苞《狱中杂记》片段,文本旨在表现清代狱案舞弊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文中有一处在介绍完狱吏为牟取私利根据勒索数额裁定舞弊程度(即囚犯所得优待)之后,引用了一句孟子的话:术不可不慎!并感叹道理映照现实。有的同学就不明白这句引语的意义,进而影响到对“术”词的理解,经过师生切磋,才认知到作者是想借孟子的话来感叹一个可以舞弊的职业对人美好天性的败坏,进而将害人的狱吏也纳入“受害者”的范畴,思考深度又加,而“术”作“选择职业”解,就通达了。

另有一处写部中老吏家藏伪章,借篡改狱案公文舞弊牟利,但是“下行直省”他敢,到“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起初学生不懂这里前后错杂矛盾为何用意,到明确“上闻”是“上报”意思,“移”是旧时发布于平行机关的一种公文,就可以贯通文意为:

老吏舞弊有底线,下行地方的狱案他敢大胆篡改,到上报或发布平行部门的狱案他就不敢,说明舞弊者尚且心存忌惮。

如此,就将文中所揭露的舞弊现实分出了层次,情况不同,做法也不同,从而更加暴露现实中朝廷的失察。

这样去读文言文,就不仅限于表面文词的积累解读,而能读来饶有兴味,理解思想内容也能更深刻。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题目呈现的信号是:

淡化套路考查,回归文本理解。

所谓“回归文本理解”,即读诗要立足文本,根据文本所提供信息去解读,除了相关必要背景可做知人论世参考,其他不能“标签化”理解,也不能随意拔高曲解。

那么,一首诗会提供给读者什么信息呢?

读懂诗歌可据“三问”(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两概念”(意象和意境)、多“扶手”(标题信息预知,作者知人论世,注释补充暗示背景处境心境,文本言志抒情)来作诗意的综合贯通。

以全国I卷和期末联考试题中两首诗(陈与义《题许道宁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例,有同学问柳诗中为什么“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及“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不能判定“气势磅礴,气象雄浑”?(客观题选项)

这里涉及意境特征辨析,关乎概念认知及情调把握。首先需要明确一首诗的意境是一个情景结合的艺术境界,有时景物意象类似,但注入情感不同,意境特征就会有异。

例如同样是选用“大景意象”,但诗歌语境不同,情感不同,意境也就不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磅礴,“万类霜天竞自由”意境寥廓,“千树万树梨花开”,“塞上燕脂凝夜紫”意境雄奇瑰丽,“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意境苍茫雄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意境变幻神奇……大景也多姿,所以柳诗中虽然也选用“大荒”“海天”意象,却因作者心境的苍凉愁苦,难以界定为“气势磅礴,气象雄浑”。

以上读诗依据的即文本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界定。

另外,有同学对柳诗中“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句中“芙蓉”“薜荔”意蕴不解,其实只需进行课内外迁移,课内所学《离骚》呈现一种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的艺术手法“香草美人喻”,结合柳诗背景,自然就能发现句中“芙蓉”“薜荔”即屈原笔下“香草类”,也就能解读出它内涵的象征意味,由此而解,就不仅仅是背过《湘夫人》的同学才会懂了。

这一例是依据课内外文本及知识偏移促成解读诗歌

还有同学不解陈与义诗中“江水占据画面大部分篇幅”和“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的说法(客观题选项),其实回归文本就会发现诗歌开篇“满眼长江水”即满眼所见画幅之上都是长江水的意象,而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表现的则是中国山水画“尺幅千里”的特点,所谓“小窗”不过是赏画的视角。

(附:【尺幅千里】唐徐安贞《题襄阳图》诗:“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指在一尺长的画面中画了千里的景物。后用以比喻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南史·昭胄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这一例即凭借文本内容解读,理解了文面,后面主观题问“尾联含意”和“诗人评价”,再答也就不难了。

读一首诗,贵在先读懂,在把握诗歌情感方面,还可用一种人性沟通方式,把诗歌当短篇文言文去读故事,情节,形象,情感,心迹,设身处地以沟通古今。如柳诗属登高望远题材,一般登高必有所见闻,而所见闻往往与登高者处境心境相联系,所以杜甫登高念及国运飘摇处境潦倒,戴复古登高痛惜失地难复,柳宗元登高所产生的伤感苦闷愤懑皆有来处,而对漳汀封连四州被贬同僚友人则是共患难中惺惺相惜的相惜友情而非简单同情。

综上所述,一套试题供给学生个体的参考价值其实不仅限于几道具体的题目怎么做,而是通过不同的文本,大量的信息,反复的同类考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加学生认知消化提升的阅读经验,最后达成理想中的“人文素养”。所以一味盲目地重复而不加思考,被动地听讲而不加揣摩,只会在原地打转,即使作为应试体制内的高考考生,也需要一份学习过程中清醒而理性的自知。

像瑜伽教练爱说的,要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

啰嗦到此,划个重点:

1.保持学习的清醒自知。(包括文本认知,题目解读,规律发现)

2.改变文本阅读心态,做题之前先做读者。

3.论述文实用文强调信息接收和梳理,文学文本强调细读和鉴赏,文言强调文词积累之外的文意贯通,古诗强调回归文本。

4.日常积累的意义在于不确定何时有用,但用到时储量必须丰厚。

5.日常考试(高考前)的意义当然在于暴露问题,但如果每次暴露问题重复,就是不学无术的懒惰,因此,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暴露新的问题,检验日常的投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