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黄瓜果实是绿皮的,果肉是白的,却叫“黄瓜”。 ![]() 不过,黄瓜老到不适合食用阶段确实会变黄。“绿瓜”这个名称至今还没有哪种瓜认领! ![]() ![]() Cucumis sativus,葫芦科 黄瓜属(也叫甜瓜属)一年生蔓生植物。种加名sativus意即“栽培的”。别称有胡瓜、刺瓜、王瓜、勤瓜、青瓜、唐瓜、吊瓜等,英文Cucumber。 黄瓜原产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所以一直叫做胡瓜。然而至五代十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是入塞的羯族,忌讳“胡”字,汉臣樊坦将其改名为黄瓜,保持声母不变。 ![]() 品种多 黄瓜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任何作物都要选育品种,品种的好坏,决定了后期的生长以及品质。不同的地域,旱涝、气温等气候条件,各地栽培过程中,培育出相应的适宜品种。黄瓜也不例外,因此产生了诸多变异品种。 ![]() 我国在栽培品种主要有白黄瓜、青黄瓜、华北黄瓜、华南黄瓜和欧洲黄瓜几个品系。 白黄瓜 即本地黄瓜,其果皮成熟后为黄白色。 ![]() 青黄瓜 ![]() 属杂交品种,其果皮为青绿色,体型细长,口感硬脆爽口。老化后易味道变差,食用口感降低。 华北黄瓜 又叫水黄瓜,果实细长,表面深绿色,刺细密布,多白刺,肉质清脆鲜嫩。主要分布黄河流域及以北。 ![]() 华南黄瓜 又叫旱黄瓜或地黄瓜,能直接生长在地面无需搭架。颜色为青色,表片较硬。瘤刺稀,多黑刺。一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 ![]() 欧洲温室黄瓜 果实光滑无刺,呈长棒形。引进的荷兰品种,不超过15cm,非常脆嫩。德国、俄罗斯等国民族喜欢用来腌制酸黄瓜。 ![]() 野黄瓜 云贵和广西还有果小、平滑的野黄瓜变种。 ![]() 云南的版纳黄瓜和昭通黄瓜个大、皮厚,味淡。 ![]() 迷你黄瓜 扬州乳黄瓜为小型黄瓜,适宜做酱菜,是腌菜的主角。 ![]() 还有幼嫩时就采摘上市的,真正的迷你,才一寸多长。 ![]() 水果黄瓜 我国在引进以色列、荷兰等国小型品种的基础上,研发出了适合国内生产的水果黄瓜新品种,目前超市和水果店里都有。 ![]() 国内有不少名优产品,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
![]() 另外还有黄瓜加工的名:特产
![]() 水分多 黄瓜含水量96%~98%,可称为“固体饮料”,是响当当的补水冠军。因此它不仅作蔬菜,还可作水果。以前是夏天主要蔬菜之一,现在有大棚和温室,一年四季都可吃到。 ![]() 吃黄瓜比喝其他饮料有几个好处:
![]() 黄瓜皮所含营养素比果肉丰富,应尽量保留,但要预防农药残留,食前水泡洗净。 ![]() 黄瓜切片还可作面膜,有助于保湿。手术后是病人唇干可用黄瓜片润敷。 因为黄瓜中的维生素较少,常吃黄瓜应搭配吃些其他的蔬果。 传言多 一说搭配,有人就跳出来扬言黄瓜与其他很多食物”相克“。这些谣言早就认定为无稽之谈。 ![]() 有人说黄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与含维生素C丰富果蔬同食会降低维生素C含量。实际上,黄瓜以及大多数植物中普遍含有的是“抗坏血酸氧化酶”,并不是传言中所说的“维生素C分解酶”。 这种酶也并不是将维生素C氧化掉,而是促进维生素C的还原型和氧化型相互转化。这两种形式都有生物活性,并没有破坏,都同样能被吸收利用。况且这种酶加热即可破坏,并不妨碍同食。 ![]() 关于黄瓜的其他传言也不少,这些说法都不靠谱。 比如说黄瓜使用激素,这也是误解。 ![]() 不仅黄瓜,很多果蔬在生长期间可能使用了生长调节剂,并非激素,正常使用对人体无害。生长调节剂的超标乱用,只会造成果蔬生长畸形或营养素和风味不足,对人体更不可能有影响。 黄瓜最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氯吡脲。氯吡脲起什么作用呢? ![]() 正常生长的黄瓜应该是直的。在自然条件下,有部分黄瓜长弯了,好不好呢? 温度、日光、水分、肥料等条件比较好时,植株生长健壮。一般在3~6月份这段时间里,由于温光环境适宜,结出直黄瓜的比例多。 ![]() 如果环境条件不好,出现低温弱光、高温强光、缺水、养分不足等情况,就会导致黄瓜早衰或者生长不良,结出的弯黄瓜比例可能会高,还会出现尖嘴、胖肚等畸形。越到后期,植株衰老,弯黄瓜比例较高。 ![]() 所以,在植株前期生长环境不好,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时,在黄瓜花上涂上浓度适宜的氯吡脲,可以改善果实的生长状况,同时减少弯黄瓜的比例,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这是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方法。 ![]() 黄瓜一般在不良条件下的反季节生产,比如冬春低温在大棚内弱光环境下,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是不可避免的。 各国都还在努力选育在不良条件下生长更好的黄瓜,减少弯瓜的比例。近年来新推出了一些更加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适应不良生长条件,成熟后的果实品质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