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新用户59986244 2022-08-04 发布于安徽

为战略科学家成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全国政协委员 顾祥林

战略科学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内因是自己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并长期在科研第一线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外因则是宽松适宜的环境。国家为了鼓励科技人才成长,设立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推出了各种人才称号。但是有些科研人员对人才称号即人才“帽子”的异化追求使得以兴趣驱动为主的科研活动可能走向“功利化”,导致科技人才成长尤其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受到损害。

目前相关现象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已经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加以规范治理。这些文件强调要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要求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在我看来,当下,只有把国家治理人才“帽子”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见到效果,才能真正为战略科学家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要破人才“帽子”终身制。人才“帽子”终身制,导致了学术人员被人为分等级、贴“标签”,影响了学术评价的科学性。要打破人才“帽子”终身制,关键在人才项目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建议国内所有的人才项目都应确定时限。一旦过了期限,人才“帽子”称号应自动失效。

二,要打破”帽子”人才垄断资源的局面。实践中,”帽子”人才常常拥有了各种学术资源,这是“人才称号”违背初衷走向功利化的主要原因。入围者终究是少数人,大多数未入围者或者未申报者其科研工作同样应该得到各方的重视和支持。

三,要优化人才项目成果的内容评价机制。学术成果评价要做到无关成果主人的年龄、性别、职务职称、学术头衔、学历资历、“帽子”和“门派”等因素,只依据成果内容的本身和本真进行评价,这是为战略科学家成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

四,要建立公开评审的机制。科研成果得到科学、客观和公平公正的评价,是科研人员潜心科研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学术成果评价环境中,“坐冷板凳”的学者才会有成果被发现的机会,有科研内驱力的学者才会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当“坐冷板凳”的学者越来越多之时,优秀教育科研人才和创新科技成果才会层出不穷,战略科学家才能茁壮成长。

(作者系同济大学副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