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退市,是否是瑞幸咖啡“幸”运的终点?

 倪云华新知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1

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2018年突然的铺天盖地的电梯广告,让大众被这个国产咖啡品牌的气势震撼到,用“强制的存在感”来形容他似乎更为贴切。

懂一些商业的人都知道瑞幸咖啡是靠资本运作,但是无论从价格,品牌形象,营销方式都更加的迎合了国内的消费习惯。

对于咖啡市场本就不大的中国来说,让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者成为他们的客户,哪怕只是冲着几乎免费而做一次的尝试,对当时的瑞幸来说都是很价值的数据。

另外,国人潜在的民族情怀,让大众即便嘴上抱怨着喝起来像洗衣粉,但仍会对自己的品牌十分的买单。所以价格战只是一方面,营销心理,精准客群也是瑞幸咖啡可以出奇制胜的关键

今日,瑞幸又出大新闻——被美国强制退市了。

瑞幸咖啡从出现到上市再到退市仅2年的时间,速度快到只能令人感叹,现在是连公司都在被“快消费”的时代。

瑞幸被勒令停牌的导火索是4月2日瑞幸向美国证监会自曝其COO刘建连财务造假22亿人民币。

其实早在2月2日,浑水公司便已做空瑞幸咖啡给予市场警戒。瑞幸事隔2个月后的自爆,与浑水当时提供的调查数据相同。

4月7日,纳斯达克停止瑞幸的股票交易;

5月12日,瑞幸的CEO和COO被停职;

5月15日,纳斯达克向瑞幸发起除牌通知,14家境外投资者在香港开庭起诉瑞幸。

5月19日,陆正耀旗下公司Haode Investment起诉瑞信,要求其强制性提前还款5.32亿美元。瑞信(Credit Suisse)是瑞幸咖啡的早期投资者,同时还是瑞幸咖啡IPO和二次发售的主承销商。

不到一个月各路事件频发,瑞幸的各波操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但总体看来瑞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陆正耀也于5月20日凌晨发表个人声明想为瑞幸争取最后的机会。

瑞幸咖啡于5月20日晚复盘了,开盘后暴跌40%,这是早已可以预料到的。瑞幸的将来会怎样由他们自己负责,但对于在纳斯达克的中概股都会因为此事件而受到波及。

此后达斯达克将会调整上市“规则”:比如要求企业IPO筹资额须达2500万美元以上,或至少达到上市后市值的四分之一,以及要求会计事务所确保其报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等。

所以瑞幸真的要退出游戏了吗?

我们回顾一下瑞幸一路走来的历程:

时间

级别

金额

估值

      投资方

2018年6月

A

2亿

10亿

君联、愉悦、大大钲、GIC

2018年11月

B

2亿

22亿

愉悦、大钲、中金、GIC

2019年4月

B+

1.5亿

29亿

黑岩

2019年5月

IPO

6亿

40亿


愉悦资本的刘二海,大钲资本的黎辉原本就是董事长陆正耀的好伙伴,当年的神州租车的合作,让他们成为了神州系“铁三角。这次的瑞幸他们再度合作,采用“蒙眼狂奔”的模式,迅速扩张占领市场

上市前瑞幸的市场数据已经十分的吸引人,全国门店2500家,月活跃用户440万人。对比星巴克进入中国20年,门店数量3600家,这个数据可以说是给了投资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在黑岩的最后一笔关键资金注入,使得瑞幸成为仅18个月就纳斯达克火速上市,创造了国内互联网公司最快的上市记录。

瑞幸上市的消息一出,“拿着美国人的钱请中国人喝咖啡”的话题也迅速占领新闻头条,这种情怀消费和价格优势巧妙的结合,使得瑞幸名利双收,在2020年1月股价更是达到51.38美元。

2

中国星巴克

“融资——快速铺店——价格战——抢市场——上市——融资——占领大份额市场——涨价”

陆光耀就是想以这样的思路把“中国星巴克”这个故事说的下去,目前已经走到了占领市场、调整价格、弥补亏空的关键一步,却在这时遭遇滑铁卢。但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偶然,存在的问题也并非财务作假这一个。

作为一个面向消费者的餐饮行业,如果想要走的长久,消费者的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规模和服务、低价和品质,一定不能选择错侧重的比例,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永远靠着烧钱来占领市场。

很多企业一心想着融钱,然后做大市场份额,然后就能融到更多的钱,而忽略自身的核心价值。

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到最后你的公司一定是靠产品和服务在赚钱,而不是靠融资。靠虚势的数据拿融资的办法已经过了黄金时期,反而是开始就实实在在做产品和服务的小公司更能够做大做强。

今日好课推荐

驾驭企业资金流的创新方法

高度精炼的40个商业模式

建立商业模式核心知识体系

可以订阅课程

《全球商业模式创新40讲》



扫描二维码进学习群

免费领取干货资料包,免费领取学习课程~~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