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如彬 谢久书 杨梦情 王瑞明 期刊:心理学报 DOI: 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22.00583 摘 要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关键词 具体概念,概念表征,感知运动仿真,知觉符号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命题符号理论存在不足,Barsalou (1999, 2008)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概念表征过程中需要对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进行感知运动仿真。人们在习得概念时, 词汇意义及其感知觉情境信息会形成经验路径, 它们被一起存储在大脑中(Zwaan & Madden, 2005)。 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感知运动信息的激活是概念表征的基础。众多研究结果发现, 一致条件会促进概念的加工, 说明概念表征是基于感知运动信息的, 两者共享表征资源(刘文娟等, 2015)。 本研究的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考察具有相对空间信息的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否会受语言类型(一语或二语)的影响。 实验2分别从空间知觉情境(即空间知觉线索的强弱)和语义知觉情境(即语义加工的深浅)两个角度探讨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产生是自动化的还是策略性的。 2 实验1:语言对具体概念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 2.1 被试 英语专业大学生48名, 均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平均年龄22.60岁。 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空间关系:一致/不一致) × 2 (语言类型:中文/英文)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3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含80个中文词对和 80个英文词对, 它们是翻译对等词。 2.4 实验程序 2.5 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1.0对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关系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4.28, p = 0.044, 空间一致条件显著快于空间不一致条件。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265.71, p < 0.001, 中文条件显著快于英文条件。空间关系与语言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 F(1, 47) = 0.36, p = 0.551。 对正确率进行分析, 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28.41, p < 0.001, 空间关系与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1, 47) = 4.11, p = 0.048。 3 实验2a:空间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 3.1 被试 选取大学生48 名, 均未参加实验 1。平均年龄20.00岁。 3.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空间关系:一致/不一致) × 2 (空间知觉:强空间知觉/弱空间知觉)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3 实验材料 同实验1,随机抽取各类实验材料的一半作为强空间知觉条件下的实验材料, 另一半作为弱空间知觉条件下的实验材料。 3.4 结果与分析 对反应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空间关系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7.65, p = 0.008, 空间一致条件显著快于空间不一致。空间知觉的主效应著, F(1, 47) = 58.61, p < 0.001, 弱空间知觉的条件反应时显著快于强空间知觉。 对正确率进行分析, 空间知觉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10.50, p = 0.002, 弱空间知觉条件下显著高于强空间知觉。 4 实验2b: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 4.1 被试 选取大学生 48 名, 均未参加上述实验。平均年龄 21.00 岁。 4.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 2 (空间关系:一致/不一致) × 2 (任务 类型:语义相关判断/真假词判断)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4.3 实验材料 同实验1,原实验1中的每对语义无关填充词对中的一个词被替换为假词。假词的编制原 则参照刘文娟等(2016)的研究。假词为真词的顺序颠倒或者两个汉字的随机组合, 它们均没有真实的语义。 4.4 结果与分析 对反应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空间关系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5.16, p = 0.028, 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49.89, p < 0.001, 语义相关判断任务的反应显著快于真假词判断任务。 对正确率进行分析,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47) = 6.00, p = 0.018, 语义相关判断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真假词判断任务中的正确率。 5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发现熟练中英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条件下均能够产生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一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发现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自动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该实验结果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表明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既有一定的稳定性, 也能自动化发生。这一发现为知觉符号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 扩充了知觉符号理论的应用范围。 6 体会 首先,整篇文献结构清晰,逻辑合理,每一个实验都是有联系的。同时选题具有新颖性,而且在理论上提供了知觉符号理论的新证据,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三个实验都是用统一范式,但每个实验的词组对又有区别,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配对的,所以做一个具有新颖的实验要花费很大的心力。 数据分析里,每个变量间的关系都有仔细的分析,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表达时也清晰明了。 文献中提到人们对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比较熟悉,而本研究的三个实验都统一选择了上下空间结构,那以后研究可以探讨词组处于左右等空间时,语言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