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贞作品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 倾听基本功打磨营 付丽娟 | 主教老师 课程设计者 电视剧《人世间》里有这么一段,周父和周秉义对坐,就着花生米在喝酒,场面看起来非常温馨,但父子俩的对话却让人听得有些心惊肉跳。
这段对话里流露出很浓烈的情感,有父子之间的情感,也有一些很复杂的感受。 “等你80岁,你爸我多大”,以及“那时候咱俩谁大?你大”,这几句话像重锤一样落在我心上,有点喘不过气来。 都说和同性养育者竞争,说俄狄浦斯冲突,但在这一幕里老父亲对着儿子说“你比我大,爸爸都听你的”,这种超越最先带来的并不是胜利的喜悦,反而是心惊肉跳的感觉,仿佛是父亲退场前的交代。 这是付丽娟老师在倾听基本功打磨营给学员展示的一段影视素材。 如果你是咨询师,要如何理解周秉义此刻的感受? 情感的复杂性那段剧情里,周秉义有很多沉默、迟滞的动作,在周父说完“咱们这个家的门面全都靠你撑着了”,周秉义眼睑下垂,抿了抿嘴,缓慢低下头点了点。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父亲正在要把一些东西交接给儿子,儿子想不想被交接? 他不想被交接。 一旦这个交接真实发生,父亲就彻底从这个家里最重要的男性的位置上退下来,进入到衰老的角色里,父子俩都要面对衰老、面对死亡,以及面临分离。 一家之主不在了,要把这个家的担子交接给孩子了,作为孩子会体验到什么? 有的孩子会体验到一种自豪的感受,会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家主的认可。但周秉义,是一个情绪很内敛的人,此刻流淌出来的更多是跟丧失有关的悲伤情感。 周秉义的沉默、迟滞,还有迟疑,代表着他正在处理自己体验到的复杂的情感。 付丽娟老师认为这一个片段中,除了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成年男性来讲,当他面对父亲要给他一个接力棒时,所体验到的复杂情感。 复杂的情感不是很单薄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讲,要能够去装得下这些复杂的情感,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功能的。 片段中周秉义始终很内敛,很冷静,这是在尝试涵容自己的情感。他没有任由这些情感体验外溢,没有失控、没有激动,情绪没有外泄。 如果此刻周秉义在对咨询师讲述这一场景,咨询师应该如何回应? “你正在经历一个很复杂的情感体验,你的父亲好像在把整个家族的接力棒想要转交给你。希望你能够承接,我想这对你来讲可能是一个矛盾的体验。 一方面你也许感到被父亲信任了,是父亲所信任的那个孩子,一方面你可能也会感到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会失去过去的那个有力量的父亲,你就要开始去面对一个衰老的,甚至要越来越靠近死亡的父亲。 或者你要去面临过去的父子关系在当下,或者在未来会发生一些重要的转折和变化。” 老师做了回应的示范,这是在以情感为基点去理解周秉义。听到他的情感,也听到了情感里的复杂部分,然后把这个复杂的部分尽可能清晰地翻译出来。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倾听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这只是一句概念,没有实际的练习很难产生感受。深耕计划里有一个学员咨询模拟的环节。 在想象里,对我来说最担心的事是:我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在我没听懂的状况里,是否能觉察到焦虑、反移情,是否能继续往下推进而不是当场“宕机”。 于是在别的学员模拟时,我会很认真的听,假设自己就是那一节的咨询师,我听到了什么,要如何翻译,如何回应。听着听着,听出问题来了。 首先,有些来访者的叙述是比较典型的,一开始就能引发一些反移情,或者对来访者做出动力学的假设,但有些来访者的叙述是混乱、无序,充满很多不确定的。 这时是否应该停下来把这些模糊的部分都搞清楚?应该在哪个节点做信息收集,在哪个节点进入分析? 其次,来访者叙述时,听到了一些内容,也对这些内容想到了一些很妙的解释,但来访者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往下讲,讲述了一大段的素材,刚刚听到的卡点早就过去了。 有时注意力被那些犹如鲜艳花朵般的信息攫取了注意力,均匀悬浮的倾听就此溃散了。 来访者停下来了,咨询师要在哪里给回应? 最后,模拟观摩得多了,会发现咨询师时常会在来访者讲述完后“翻译”一下刚才来访者的讲述是在说什么,有时会用来访者的原话,听起来似乎是把来访者的讲述挑选重点重述了一遍。 但这样的反馈,是否是有效的?是否是为了让来访者继续讲述的“套路”? 在思考这些实际操练中的问题时,会发现它们都和如何倾听有关。 倾听的口诀就八个字付丽娟老师在倾听基本功打磨营课程里的影视剧解析中讲到,倾听有两个方向、四个点位和一个核心。 核心:听到的是什么。 新手咨询师往往听到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急于给出分析,探究原因。在“是什么”没有被认识和理解前,分析只是咨询师缓解自己焦虑的行动化,而且会阻碍工作联盟的建立。 第一个方向是:咨询师要向来访者的方向去移动,尽可能贴近来访者的内心。来访者会带来很多外部材料,咨询师需要通过这些外部材料来推导,来访者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是如何活动的。 第二个方向是:咨询师要打开自己的心理空间,让来访者能够靠近自己。付丽娟老师认为这是更重要的核心方向,十分考验咨询师的理论架构和临床经验。 四个点位是:听需要、听愿望、听冲突、和听情感。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需要、愿望、冲突、情感,但如果只是记口诀一般的使用,足以让新手咨询师手忙脚乱。 冲突,简单来讲,是在潜意识层面人的内在有两种相反的力量。 例如成功与失败、独立与依赖。 通常来访者的讲述里,呈现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冲突,例如多赚钱还是多陪孩子、自己应该努力发展还是佛系一点,慢一点、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自由被限制等等。 来访者讲述的现实冲突需要被翻译成更深处的内在冲突。 冲突相对比较好辨识,因为来访者本来就是带着问题和冲突来的。而需要和愿望,辨识起来没有那么容易。 以小婴儿来举例,在生命之初婴儿更多是需要,还没发展到能产生愿望的阶段。 这时候需要的是生存必需品,需要温饱、安全环境、需要情感回应等。到婴儿发展出主体性,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后,才会开始有愿望。 这里值得琢磨的是,情感回应对小婴儿来说是需要,并且是一个刚需。如果只有温饱,只有生理需要的满足,没有情感回应,小婴儿可能会有严重的精神问题。 包括依恋、依赖、被照顾、被镜映、涵容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生命早期生存的必需品。 需要,是在更原始的位置。一个人在早期这些原始需要没被满足,会处在匮乏中。 在需要的基础上来辨认愿望,试想一个小孩子会有怎样的愿望?会希望妈妈陪着自己,不要离开;会想要新的玩具。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愿望。 自我发展的愿望、成功的愿望、好的亲密关系的愿望等,总结起来愿望是跟自己有关、跟关系有关、跟发展有关。 最后,听情感。情感比较好理解,包括愤怒、悲伤、绝望等等。 把这四个点位展开,其实会发现要去辨认这些元素,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内在会经历怎样的历程,每个发展阶段会有什么特点,这些基础的理论是理解来访者的框架。 其次,会需要咨询师持续地、丰富地体验人、体验生活,了解人的复杂和立体。如果只是从单一的面向来理解一个人,很难贴近对方。 在模拟咨询的课堂里,来访者哽咽地讲述最近发生的糟心事,而大家的反移情都是很不相同的,有的人和来访者一样悲伤,有的人感受不到悲伤反而觉得很孤独,还有的人会感到没来由的愤怒。 这些情感同时存在,藏在来访者的哽咽里。如果能听到来访者的悲伤,也能听到一个突兀的“愤怒”,也许就能捕捉到这里藏着一个冲突和防御。 在曾奇峰老师的中级班课里,会对被访谈对象的悲痛、泪流满面的状态做一些解释,有时会提到“表演性悲伤”,或“表演性愤怒”这样的词,是说当前强烈的情绪可能是一种防御。 通常防御的是悲伤里的力量感,就是觉得自己太有力量了,需要用悲伤来掩盖一下。 四个点位,八个字,但每一个点位都能进入到很深入的位置上。在倾听技术的训练中,首先是练习辨认,练习自己能听到哪个点位,听到这个内容之后会怎样做出回应。 付丽娟老师谈到咨询师一开始学习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等待。等待自己对理论和咨询技术的体验浮现出来,而不是死磕理论,死磕头脑层面对技术的理解。 这个等待还有一种意味是忍受。忍受到目前为止有些东西搞不清楚,忍受来访者说的这句话你还听没听懂,以及忍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去理解这个来访者。 忍受不确定所带来的挫败,这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心理功能。 倾听基本功,不止这四个点位,这是进入倾听技术训练的切入口,练习如何在心里形成一个工作的版图。 能够辨认出这几个层面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如何对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回应,有时来访者的讲述里同时包含了不止一个点位,咨询师的回应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单独针对一个点位来工作。 这一节的影视剧解析里,剧情往后周秉坤与周秉义、周父之间爆发了几次激烈的冲突,如果贴近周秉坤的内心去听他在那个场景里是怎样的感受,会发现需要、愿望、冲突、情感全部都有,是十分复杂的内在体验。 有对父亲爱和认可的需要,被父亲涵容的需要 有希望通过做一些事情能被父亲放到心里,在父亲心里有个位置的愿望。 还有非常复杂的情感,有爱、恨、嫉妒,还有愤怒、挫败、受伤。在周秉坤这个角色身上,在他与周围人的关系里,呈现了非常立体的部分。 如果咨询师听到这样的复合材料,要去处理就不是一个点位了。50分钟一节的咨询里,通常会在几个点位当中切换。有时候是一个重要的带有情感或者创伤性的经历,里面同时有好几个点位,这些都需要被听到。 咨询师对这些部分来工作,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形成有关来访者的内在世界的版图。当我们逐渐有了一个边界清晰相对完整的版图的时候,要通过咨询工作把这个版图慢慢输出给来访者,帮助来访者靠近整合的位置。 这是倾听的目的,也是咨询工作的最终目的。 内容整理:李雅蕾 内容审核:付丽娟 第三期最后名额补录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