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点

 楚轩书屋 2022-08-04 发布于湖北


在推进一件事情的发展时,总会遇到痛点、难点和盲点。痛点让人如鲠在喉。难点让人举步维艰。而盲点更多出现在失败后的恍然大悟。想起了一本书《真相与错觉》。作者提及三个常见的盲点:

第一个是认知盲点。我们的认知盲点,其实是由我们习以为常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导致的。有研究发现,人们在具体评价自我的能力时,并不是以自己的表现为基础,而是以其对自身的潜在能力的总体信仰为基础。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和评价自我时,我们以心目中那个心目中比较完美的自己为基础的,而不是现在的自我。比如说,认为自己擅长地理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地理考试中有优异表现,而实际上,他们的考试分数并不比其他人高多少。而且,往往专业能力越强的人,认知盲点的危害就越大。

第二个是情感盲点。如果问你“你最近几个月过得幸福吗?”,你会怎么回答?是凭直觉呢,还是理性分析呢?你肯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理性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就指出,人的大脑有两套思维和决策系统,一套是凭直觉的偏感性的决策,一套是逻辑分析偏理性的决策,但我们大脑大部分决策都是第一套做出的。当问你“你最近几个月过得幸福吗?”你的大脑实际上悄悄地把问题转化成为了一个更加简单的问题,比如“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可能会觉得惊讶,我明明是理性思考的呀?让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位德国心理学家施瓦茨,在调查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时,他让一半的受试者在调查前,去实验室外的复印件旁边找10美分硬币,而另外一半的受试者则没有。而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找到了10美分硬币的人后来都说,总体上感觉自己更快乐,对生活更加满意。显然这10美分和你生活的幸福感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这10美分”左右了你对生活的看法。情感盲点的危险在于,我们往往以为自己是根据理性思考做的决定,但实际上是情感起到主要作用,就像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理性是且只是情绪的奴隶。

第三个是行动盲点。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自己感觉做了一次非常糟糕的汇报,但是意外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有时候情况正好相反,你感觉自己做了一次很好的演讲,但实际上听众的反馈却是非常糟糕。行为盲点的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认知是非常不准确的。

总之,认知盲点导致我们过度自信;情感盲点会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行动盲点会让我们无法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