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 互联网主导 第一,由互联网主导。我们小时候的社交主要是基于地缘。也就是,你的圈子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你身边的这个范围内的,比如说,一个大院的小孩儿在一起玩儿,邻居之间互相照顾。你放学了家里没人,可能就去隔壁王二家写作业,有时候还去张三家蹭个饭,李四的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会拿到你家来给你尝尝……一个单位的同事之间(特别是年轻的未婚同事之间)基本上都是一个小圈子,还经常组织什么舞会、联欢、运动会之类的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活动都是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然而到了现在,大家可以想想自己,你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小圈子是基于地缘的吗?可能你最好的闺蜜,在另一个城市,但是有什么话还是去你们那个最私密的群里说,吐槽都在微信上吐;大家在网上都是键盘侠,辩论大师,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根本不愿意和人多说话,更不要说交流讨论了现在的单位团委或者工会其实还组织活动,但是单位组织的那些联谊什么的你压根没兴趣参加,参加了也很失望,发现大家都在玩手机好像离开了互联网,基于地缘所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交越来越少,而且很多时间让大家感觉无所适从。 二 社交尺度变小 请问同学,你会不会觉得你这个哥们很奇怪?大家会想到说,你找我聊,你发个微信和我聊就行了嘛,直接打什么电话……所以,在我们当代年轻的社交尺度中,直接打电话是一个超越了尺度的行为,更不要说登门拜访、一起聚在谁家搞个小型聚会这种程度了,那简直就是尺度太大了,接受不了。大家都觉得超越互联网、或者说直接跨过电子屏幕的社交,感觉上像是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受到了冒犯,这个尺寸缩得这么小,那怎么能有效使社交圈怎么会大呢? 三 社交效率低 有很多人问过我说,为什么好像欧美的年轻人不存在这种交不到朋友、社交圈子过小的情况?答案主要就在这。欧美人的社交效率是很高的。欧美年轻人特别热衷于party,也很喜欢去酒吧,他们在party和夜店里拓展圈子、认识异性的概率是很高的。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就可以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开去,然后聊得来,直接就会表达我觉得你挺有意思的,我挺喜欢你的,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再约吗?然后下次可能就dating了。如果对对方没有意思,他们会直接说,对不起我有男女朋友了,但还是很高兴认识你。 ![]() 四 无法接受社交失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