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枚体制内的知心小姐姐。 今天是正月三十,春节的热闹早已散去,异地编制的你也一定早早踏上了返程路。我身边不少路途遥远担心堵车的同志,大年初四初五就早早地开始启程返岗了。甚至还有部分人,因为疫情影响或工作需要响应政策就地过年,已经有两三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正如网上所调侃的“从前,乡愁是一张火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张核酸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就在那头,别回这头”。 异地编制的苦辣酸甜,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考编不异地,异地不乡镇”已经是很多异地编制考生用血泪史总结出来的十字箴言了。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大部分女孩子因为恋家更倾向于考取家门口的编制岗位,少数爱闯荡的“女汉子”则会尝试发达地区的异地编制。还有部分人因为各地巡考急于上岸,最后自己把自己坑了,入职后方知异地调动之难,悔得肠子都青了。男孩子则一般会更看重城市档次和核心工作岗位,异地与否似乎影响不大。 异地编制是否真的“弊大于利”呢?其实也不尽然,有很多人在异地编制的岗位中因为出色的表现,被领导赏识进而委以重任。还有很多人考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编制后,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相比老家提升了几个档次,生活过得相当滋润。下面结合身边的两个真实案例来窥探一二,聊一聊异地编制的乡愁。 ![]() ![]() 小A,90后女生,家中姐弟二人,老家北方某十八线小县城,工作岗位是中部省份某省会城市市直公务员。小A是读研时才来到现在工作的省会城市的,短短三年时间还不足以让小A完全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方言含义。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学校里都是用普通话交流,沟通起来自然没有障碍。可是,工作后小A才发现,单位上了岁数的老同志甚至包括一些本地领导,经常喜欢用方言交流。入职单位的第一年,小A最头疼的事就是单位开大会。因为好几个领导讲的都是方言,小A每次会后还要专门跑去问其他同事会议精神和布置的工作任务,搞得其他同事一度认为小A开会时不认真听讲。正因为人生地不熟,小A工作的第一年基本都在打乱仗,领导自然也并未对其委以重任。好在小A性格比较外向,喜欢结交朋友,吸取了头一年的惨痛教训后,她主动组织几个关系不错的单位同事聚餐游玩,一方面为了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尽快听懂并学会方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小A不仅听懂且学会了大部分当地方言,单位热心肠的老同事还主动给她介绍本地优质男相亲对象。小A在异地的工作中突破了瓶颈的同时,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考虑到小A是异地工作,小长假等节假日男朋友都是主动陪她回老家看望家人,思乡的情结总会在男友的暖心行动下被及时化解。 小A的经历算是异地编制中比较幸运的一类人,女孩子在异地他乡实现了事业爱情的双丰收。所以,异地考编并不完全是“一把辛酸泪”,把握好两点很关键:一、尽量考取比家乡经济发达的城市,这样可以在收入和未来子女教育上享受优势;二、如果未婚,相亲对象尽量锁定本地人,毕竟自己的亲人们不在身边,所以要想办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牢固的人脉圈。虽然自己是外地人,但是有了编制身份的加持,在本地相亲市场上也会抢手。 ![]() ![]() 小B,92年男生,独生子,老家中部省份某欠发达地级市,工作岗位是西南地区某县级市公务员。因为小B的父母一直忙于做生意,小B在小时候由奶奶一手带大,独立而有主见。读大学时因为酷爱旅游,利用每年的节假日已经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工作后也是几番折腾,在一线大城市干过外企、私企,也尝试过自己创业经营一家青旅。前几年受疫情影响生意惨淡,属于被迫的“考公族”,没想到随便选的岗位竟然上岸了。入职报到后,小B发现,单位所在的县级市发展水平和老家的城市差不多,相距千里,最大差距主要在饮食上。小B因为兴趣爱好广泛,很快在单位结交了几个好朋友,下班后相约喝点小酒、打打麻将,一天的时光在单位和宿舍的两点一线中竟也并不乏味。逢年过节小B一般都选择在单位值班,然后再调休错峰休假回老家探亲。作为独生子,有时候父母也会到他工作的城市来陪他几天。 都说男孩子是“皮夹克”,小B似乎没有什么乡愁,有时候甚至很享受个人独处的自由时光。在小B的眼中,异地不异地的没啥区别,毕竟志向不在仕途,只求拿个稳定收入,最重要的是有空余时间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小B的经历是一类家境尚可、有想法爱自由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很多男孩子和一部分“女汉子”爱折腾、爱闯荡,想要证明给父母看,凭一己之力也能过得很好。他们渴望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最讨厌别人给自己贴上“靠背景”、关系户等标签。此处善意地给上述的小B们提个醒,择业时眼光还是要放长远,将来成家后的一系列问题也要纳入考虑范围,以防单身一时爽,成家愁断肠。 乡愁其实不分体制内外,只是因为异地编制的身份让很多人为此捶胸顿足,加重了乡愁的分量。记得曾经在邮局看到一位老父亲在小心翼翼地用保鲜膜打包带着泥巴的新鲜莲藕,再装入塞有泡沫板的纸箱,最后用宽胶带缠了一圈又一圈。一边打包还一边对邮局工作人员说“我女儿在外地工作,过年回不来,说想吃家乡的藕了,在当地买的味道不对”。是啊,不管离故乡有多远,浓浓年味慰乡愁。中国人的餐桌上,从来不缺少美味,但使用本地食材制作的新春美食,才是能够盛住“乡愁”的载体。 如今,大数据时代有了视频聊天,高铁飞机更加四通八达,能返乡过年就好好珍惜难得的团聚,不能回去就多和家人聊聊,听听乡音。 异地编制,有的人考上后就开始郁郁寡欢,说似乎只有考上的那一刻才是开心的;也有人拼尽全力最终从异地编制考回到了家乡的体制内;还有人努力地不断适应着,后来在异地发展得也很不错。最后,希望还未上岸的朋友们不要为了考编而考编,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后再落实工作。已经异地在编的,今后能够工作顺心家庭美满解乡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