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志精选| 结珠铺翠 点羽成仙 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首饰

 睫毛上的风尘 2022-08-04 发布于北京

结珠铺翠 点羽成仙

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首饰

文 图 / 王雅玲

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中的点翠,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的一个辅助技艺,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制作点翠饰品时,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胎体,然后涂上胶水,将裁剪后的翠羽仔细地镶嵌在胎体上,再搭配各种珠宝玉石材料,最终制成精美的首饰和器物。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和金首饰

点翠工艺最早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辑以羽翠”可能指的就是“点翠”工艺。

唐代诗人李贺《瑶华乐》中“施红点翠照虞泉,曳云拖玉下昆山”和李峤的“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都是在吟咏“点翠”之美。唐代点翠饰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且颇为流行的女性装饰,制作方法是在金钿上粘贴一层鸟羽,由于鸟羽多选择翠绿之色,故称之为“翠钿”。《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有一条名为百鸟羽毛的裙子,顾名思义,裙子用各种鸟类的羽毛制作而成。这条裙子不管从哪一面看,颜色都不尽相同,“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

北宋初年,点翠开始变为以首饰装饰为主的“奢侈品”。在宋代史籍里,点翠一般记载为“翡翠”“铺翠”“翠毛”等。有史书记载北宋初期的长公主,身着铺翠工艺的衣裳进宫,宋太祖责备道:“王家服此,宫闱戚里相效,翠羽价高,小民逐利伤生,实汝之由。”宋太祖于开宝五年(972年)下诏“禁铺翠”,之后宋徽宗接受郭天信的意见也提倡减少翠羽的使用,但是成效微乎其微。南宋初年,随着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众多点翠工坊,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迷恋于翠羽和黄金首饰。《宋会要辑稿》中说:“京城内外有专以打造金箔及铺翠、销金为业者不下数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箧盝,通贩往来者往往至数千人”,可见当时对翠鸟的肆意捕杀现象较为普遍,点翠饰品价格高昂。于是宋高宗于绍兴五年(1135)颁布铺翠禁令,绍兴二十七年(1157)再次下旨将交趾所贡翠羽五百“焚之通衢,立法以禁”,重申“自今后,宫中首饰衣服,并不许铺翠、销金”,并严禁广州、福建采捕翠鸟,现有的销金、翠羽服饰限三日内销毁,明知故犯或知情不报者受罚,举报则受赏。《宋史全文》记载御药院上奏:“永祐、昭慈等攒宫帝后生辰酌献,所用铺翠镂金花。乞以药玉叶漆金纸代充。”药玉就是琉璃,宋代以琉璃仿制点翠制品的做法,可以说是现代以烧蓝、点绸等技术手段代替点翠的实践先驱。

宋朝的点翠之风亦为金元两朝所沿袭。《金史》载皇后花株冠“用铺翠滴粉镂金装珍珠结制”。元代《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卷九《艺术门》中有“金银匠、珠翠匠”“某人结珠铺翠妙夺造化”等语,由此可见宋、金、元时珍珠、翠羽普遍用于首饰上,铺翠、结珠已成为金银首饰制作中的一道专门工序。

明代,点翠工艺也用于器具之上。《天水冰山录》中称“银点翠杏叶壶二十把,点翠满池娇银山一座”。

清乾隆时期(1736—1795)点翠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设3名点翠匠,承造“翠活计”。这些盛世余晖下的宫廷奢豪之物渗透到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首饰,大到摆件、屏风、家具,都能看到点翠的身影。点翠的风行不仅因为外形精致,更因为工艺复杂、原料稀有、色久不褪,使其成为身份的象征。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服饰、审美等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点翠装饰不再受上层社会青睐,致使点翠首饰需求量骤减,加上人类对翠鸟的肆意捕杀导致翠鸟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绝迹,点翠工艺开始走向衰落。中国最后一家传统点翠工坊于1933年闭门停业。

如今,翠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捕猎与贩卖贸易。现代匠人改良了传统工艺,用染色鹅毛、蓝色缎带、养殖孔雀羽毛来替代翠羽,使其工艺得以传承。

纹饰及制作步骤

点翠首饰的纹饰一般以传统吉祥图案为主,内容主要由福、禄、寿、喜、财五大主题构成,反映了农耕时代的吉祥观念,通常包括植物纹、动物纹等。

植物纹饰主要有牡丹、荷花、菊花、莲花、葫芦、石榴等。其中牡丹、荷花、菊花、莲花等花卉纹象征四季富贵、平安喜乐;石榴、葫芦的纹样代表着多子、多福、多寿。

动物图案中的龙、凤、蝙蝠、蜻蜓、蝴蝶等应用较广。龙凤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寓意龙凤呈祥;蝙蝠代表福上有福;蜻蜓纹样寓意青春永驻、亭亭玉立,蜻蜓与宝瓶纹样相结合,则蕴涵“清廷平安”之意;蝴蝶是幸福、爱情的象征,蝴蝶纹样预示爱情甜美、婚姻美满。

点翠饰品的胎底可分为金属胎底和纸胎。相比金属胎,纸胎为底的点翠饰品很容易脱落变形。这里主要介绍金属胎点翠首饰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采集、制胎、花丝镶嵌、辑翠、刮青5个步骤。

采集。点翠收集的一般都是蓝耳翠鸟的羽毛,以背部或翅膀羽毛为主,有软翠和硬翠之分。取自背部的羽毛称为“软翠”,翅膀部位的羽毛称为“硬翠”。软翠属最上品者,也称作“翠绒”,色泽鲜亮,质感柔软,工艺复杂细腻,多用于加工难度较大的“点”法环节。硬翠相对色差较大,色暗质硬,比较适合制作成片造型,多用作“剪”和“贴”。由于软翠数量极少,需要工匠师傅凭借丰富的经验筛选出色调与质地相似的翠羽拼合在一起,软翠的标准尺寸是3厘米,而硬翠一般以10厘米为统一尺寸。

在制作点翠饰品的时候,每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大约28根羽毛,还必须“活取”,因为翠鸟一旦生病或死亡,羽毛便会丧失炫影般的光泽。

制胎。制胎过程对工匠的技术有着极大考验,金属胎做工考究,胎底平面光滑,底托制作精细。

花丝镶嵌。制胎完成后,把翠羽完整嵌入金属底托,在外围的“金边”衬饰下,加之珍珠、翡翠、玛瑙等装饰。

辑翠。先将多支羽毛规则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再将翠羽梳理平顺,放置在牛角板上,用毛笔蘸取鹿胶、蜂蜜及水调和而成的胶水涂抹在翠羽背面,防止羽毛四散,静置干燥后,用刮平刀按照胎底的大致形状进行裁剪,再用竹签头或毛笔尖粘取剪好的翠羽直接贴在涂有鹿胶的胎底上,重复上述步骤再一排一排地将翠羽贴上去。阴干之后,用沾了水再烤干的熟宣纸将翠羽包裹好,把不平整的部位按平,使得翠羽与底托完美贴合在一起。

刮青。用翡翠刀以30°左右的角度将翠羽刮成蓝色,优秀的工匠刮出来的蓝色鲜艳璀璨、永不褪色。若刮青失败,翠鸟羽毛就会逐渐恢复原来的颜色。

大同市博物馆藏点翠首饰

大同市博物馆珍藏着8件清代点翠首饰,它们出土于大同地区广灵县。

图片

图① 清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

图② ③ 清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

图④ ⑤ 清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发钗

结子,就是头发卡子。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雕工之精、做工之细、造型之美,堪称清代饰品佳作。曲长14厘米,宽7厘米,铜鎏金质地,形似椭圆状,饰牡丹纹,花与叶之间为镂空状,花心和叶均采用点翠工艺,仿若一簇盛开的牡丹,寓意“富贵吉祥”。

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一对,曲长都是19厘米,宽4.2厘米,铜鎏金质地,蝉形,躯干及两翅采用点翠工艺,嵌精美翠毛。一件是一根细长的针柄;另一件是两组钗柄,以备别插。

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发钗是一对蝙蝠姐妹花,通体鎏金,呈椭圆状,器表饰蝙蝠纹。一件曲长11厘米,宽4厘米;另一件曲长9厘米,宽6厘米,都采用点翠工艺装饰。一件是一根细长的针柄;另一件是两组钗柄,以备别插。

铜鎏金点翠花卉纹头饰长28厘米,呈半圆曲状,饰牡丹纹,以点翠工艺装饰。造型轻巧玲珑,做工精致,绚丽耀眼且有灵动感,娇艳活泼又不失雍容华贵。

图片

清铜鎏金点翠花卉纹头饰

镶玉嵌羽毛铜簪,簪首最长7.6厘米,最宽5.2厘米,簪脚长10厘米。簪面中心镶方形玉,玉作“吉”字样,四面以点翠工艺装饰,上部呈花瓣状,下部呈羽状,簪背后有弹簧与簪脚相连,可活动。

图片

镶玉嵌羽毛铜簪,簪首最长7厘米,最宽5厘米,簪脚长10.4厘米。簪面中心镶玉,玉片呈花卉状,中心系有2粒红色小珠,四面以点翠工艺装饰,呈花纹状。簪背后有弹簧与簪脚相连,可活动。

图片

这些点翠首饰制作精美、风格独特,自出土以来就色鲜如初。清代的贵妇名媛把它们戴在云鬓之间,以此装点生活。它们是古代宫廷贵族奢侈之物,是匠心独韵神妙之物,更是大同市博物馆那抹惊艳了时光的斑斓之色,为研究清代点翠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2年04月刊,作者为大同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