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资料】 患者一 男,64岁,膀胱癌术后5年,血尿数天来诊。 膀胱右后壁局部不均匀增厚,膀胱腔内可见留置导尿管球囊回声 膀胱右后壁局部不均匀增厚 术后病理:1、腺性膀胱炎;2、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患者二 女,35岁,胃癌术后,卵巢转移。尿急尿频,膀胱镜检提示腺性膀胱炎。超声显示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多次检查无明显变化。 2022年4月20日超声检查如下: 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 2022年5月19日超声复查如下: 2022年6月14日复查如下: 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 二、【疾病概述】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又称为囊腺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CC)最早于1887年由Von limbeck报道,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化生性病变。特点是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生为腺上皮,膀胱上皮中出现Brunn巢则可确诊为腺性膀胱炎。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可以转变成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据统计,人群发病率0.1%~1.9%,好发于女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及下腹部隐痛。 ①胚胎起源理论,发育过程中脐尿管关闭不全形成脐尿管囊,或泄殖腔分化时直肠腺上皮细胞残留; ②Pund退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膀胱移行上皮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时,会退化到进化过程的上一个阶段,即腺上皮; ③上皮化生理论,在各种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化生为以Brunn巢为特点的腺上皮并分泌黏液。 其中上皮化生理论目前被广泛接受。在膀胱慢性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膀胱移行上皮向黏膜下增殖,被挤压于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状结构,即Brunn巢;病变继续发展则会出现巢中心腺性化生,上皮分泌浅黄色黏液并聚集而形成囊腔,称为囊性膀胱炎;病变继续进展时囊壁细胞会化生为柱状上皮细胞,即腺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同一病灶中常可见二者同时存在,称为囊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就诊,而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不支持泌尿系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排尿困难、下腹或会阴区胀痛不适,病变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时可出现腰痛。 五、【解剖及超声分型】 超声可为分以下类型: ①结节隆起型表现为膀胱内壁见结节或乳头状隆起的强回声,形态多不规则,基底部多较窄小; ②局部壁厚型表现为膀胱内壁局部明显增厚,内回声多不均质,表面粗糙不平,病变基底部的长度大于增厚隆起的厚度,黏膜层及其深部组织多因受累而显示模糊; ③全壁增厚型表现为整个膀胱壁不同程度增厚,最厚者可达数厘米。 女性膀胱解剖示意图 男性膀胱解剖示意图 六、【诊断及膀胱镜下分型】 诊断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多点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率。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有多种表现,可表现为滤泡样水肿型、乳头状瘤样型、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以滤泡样水肿型最常见。 七、【病理及分型】 大体:膀胱黏膜表面灶状隆起,可呈多灶状,可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增生。 光镜:膀胱黏膜固有层多数Brunn巢聚集增生,伴有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Brunn巢呈腺样结构,细胞呈重层排列,外层基底细胞样,内层柱状,腔内可见黏液(下图)。 ![]() 腺性和囊腺性膀胱炎 大多数病例显微镜下可见Brunn巢、囊性及腺性组织转化同时存在(下图)。根据显微镜下所见,可将腺性膀胱炎分为4种不同病理类型: ①移行上皮型:以Brunn巢为特征性上皮; ②肠上皮型:呈柱状腺上皮; ③尿道或前列腺上皮型:呈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 ④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同时存在Brunn巢和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 ![]() 膀胱移行上皮位于黏膜固有层下方,形成Brunn巢(箭头所指处) 八、【治疗】 ①下尿路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②合并下尿路梗阻或畸形; ③不能除外有恶变时。 ①腔内手术:随着腔内器械的发展,腔内手术已成为主流。膀胱黏膜展平后,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边界1cm,深度达肌层。术中注意事项和并发症与膀胱肿瘤电切术相同。 ②开放性手术:包括膀胱黏膜剥离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和膀胱全切术,因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目前开放性手术已较少采用。 ③腹腔镜手术:对于上尿路积水、膀胱挛缩患者,可根据情况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术,但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九、【附表】 ![]() 泌尿管道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16) 后记 花了好久整理出此篇,因下周二要讲文献,往后几天需得查资料做课件,恐怕是要先断更一周了,还望诸君见谅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