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苏格拉里曾经说过:“人要懂得知足,因为知足是人天生的财富,欲望才是人为的贫穷。有时候我们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这种求而不得是浮躁心理所造成的结果。所以低配生活,降低欲望,才能让我们的心更加平和,更加满足。”这其实就预示着现时代的“低配生活”。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很多人都被所谓的消费冲昏了头脑,这种被营销起来的价值其实远远超过它的本身,而我们自身在虚荣的谜团中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 也有很多人逐渐讲究“精致生活”,讲求生活的品质追求生活的质量,但是这样的追求最后却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一个人终究无法知道什么才是享受,才是真正的讲究。好像随波逐流,跟随网络所定义的生活就叫作“讲究”了,因为每一步都是需要特定的程序的,好像只有我们这样做,才能证明我们的生活的精致,而这种精致是社会所定义的,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们逐渐被所谓的“高质量生活”所洗脑,只是让我们花更多的钱去过着更复杂的生活。 ![]() 当你行为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复杂性的时候,你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平衡主义”。如果你对生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你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又没有特别强大的时候,这种心理和现实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所谓超前的“消费陷阱”,让我们陷入所谓的“假精致”之中。真正合理的“低配生活”是一种正确的生活理念,它所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足够我们生活的满足。 ![]() 刚刚好够用就是最好的结果,可以在能力的有限范围之内选择自己能够选择最好的东西,但是不要过多的选择一些无用的,看似便宜但是很浪费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生活看似节俭其实也浪费了很多。而这些喜欢“低配生活”的人并不是吝啬,而是她们的生活目的性非常强,她们知道在生活中自己需要什么,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下,很多人对于生活的本质其实已经是舍本逐末了,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所追捧的,只是他们口中所吹嘘的。 ![]() 为了能够成为一个所谓的“人上人”,去选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看似所谓合群或者过着上层人的生活,但是其实这种人才是悲哀的。但是或许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心智不成熟的时候,都有所谓虚荣的时光,但是过了35岁之后请停止这些愚蠢的行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足够金钱支撑的“精致生活”和“高品质生活”其实才是让我们进入深渊的陷阱,因为35岁的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像年轻的时候一样无拘无束或者没有什么压力,被这种没有价值的“精致主义”压着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糟糕状态。 ![]() 所以真正的“低配生活”并不是说让我们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而是让我们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那些我们需要付出很多东西才能获得的所谓高质量的生活。找准自己的定位,让自己能够在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在物欲纵横的社会中让自己的欲望不断膨胀,不断扩张,学会辨别和懂得放弃才是35岁该干的事情。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度过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但是如果我们在35岁的时候还停留在没有价值的虚荣中,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生活,最终牺牲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做给外人看的幸福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感,这些人不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只是跟随时代和社会的波浪不断向前,好像拥有了社会所追捧的物质生活自己才能算是社会中的精英人士。 ![]() 但是这种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心,35岁的我们应该更加成熟,应该懂得自己的生活是需要思维来维持的,这种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却是非常没有价值的东西,是非常无用的。懂得辨别这个社会中的种种诱惑,因为35岁还深陷在“消费陷阱”中,那么很久可能就会无尽地消磨我们的财产和精力,看似光鲜亮丽实则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虚假精致主义”才是最害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