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舅”突然爆火: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对“苦难”的过分崇拜!

 微语职场 2022-08-04 发布于广东

短短几天,“二舅”为什么能火起来?
在作者的描述里,“二舅”是身残志坚的天才少年,是杰出的手艺家,总而言之,是一位在苦难中奋斗的人(本文对故事的真实性不评价)。
这样的人物在《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广受大众喜爱的小说中都能找到。
其实,把“从不回头看”当作一种精神激励,其中便带有阿Q精神。
如果有人偏要回头看呢?
“精神胜利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苦难不可一笑而过,我们应该如何正视苦难?如何反思苦难?如何规避苦难呢?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了一篇文章《人性的逆转》,认为把痛苦崇高化是不对的。不论如何粉饰,苦难依旧是苦难,为了使其合理化而赋予一些不切实际的意义就显得荒谬了。
我们的文化中对“苦难”有一种过分崇拜,“苦难”似乎是获取话语权的筹码……甚至成了“霸权”,成了道德绑架的前提条件,进而衍生出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弱势文化
因此,有的人擅长挪用 “苦难",认为自己经历的是风风雨雨,而下一代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值一提!在他们的 "苦难 "和 "经验 "面前,我们只能选择 "闭嘴"。
这让我不禁想姥爷挂在口边的 "忆苦思甜",苦在过去,甜在当下。
谁曾想,当我们 "忆苦思甜 "的时候,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灾难”?受疫情影响,经济倒退,大量适龄青年失业,生活已经成为“奢求”。
幸福是一种感受,不会随着物质的增长而增长。我认为,坐在电视机旁、电脑前或被父母强制上补习班的孩子,并不比在阳光下收割麦子的孩子幸福。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因此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对待 "苦难"就应该一视同仁。
不是吗?
没有人有权力代表别人,你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而这正是摆脱文化束缚的第一步。
在我们的习惯里,总有一些人喜欢过度“诗歌化”自己的经历和苦难,为自己创造出诸多传奇。似乎非要吃尽苦头,才算阅尽世间百态。
这种自我诗化的目的不过是自我神化,使自己权威化!更具有话语权。
因此,纵观影视剧我们会发现,有的导演一拍电影就找传说,所以拍了很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似乎只有这些大悲大喜的故事才值得在电影中表现。但是,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时,他们却慌了神,拍出那么多幼稚的童话故事。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有直接表述:这种莫名的崇拜,不仅有害,而且是病,得治!
苦难不可逆转,回顾苦难,反求诸己,搞清楚苦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然后,规避苦难,才是顺应规律的强势文化
曌露认为,文化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喜悦和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或悲或喜,都值得欣赏。
——END——
自我介绍:
曌露,90后自由撰稿人。侃八卦,观人生;聊情感,拓思维。致富之路,一路有我!
文章原创确权,盗用必究。
公众号:微语职场
往期精彩:
做饭也要戴口罩?钟南山教授表示:烹饪时PM2.5的浓度可升高几十倍
职场中的6个“道理”,胜读十年书!
“我是怎么工作带娃两不误,月入3万的”:给宝妈的四个搞钱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