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尚昆忆彭德怀:在自己的骨灰上,种一棵苹果树,是他最后的愿望

 yangsuorong 2022-08-05 发布于四川

一位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悼念自己的战友曾说:

“近代以来的所有的革命,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两个志同道合者无所旁贷的责任!”

与君战斗同生死,今日别后再无人。

老辈人常说,这人世间有两种情谊最可贵,一种是同学之间寒窗共读的情谊,而另一种,就是战友之间并肩战斗,同生共死的革命战斗友谊。

图|毛泽东和周恩来

从广为人知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列宁和斯大林,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和朱德,无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论是一生只见过两次面,却精诚团结合作,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前赴后继先后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列宁和斯大林、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的战友情谊都为现在的我们讨论友谊,留下了最崇高、最美丽、最辉煌的话题。

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一个关于友谊的话题,也许没有上面那些伟人的革命战斗情谊更广为人知,但是毋庸置疑,他们之间的情谊,同样是最崇高、最美丽、最辉煌的。

这对友人,也是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们的名字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朱德一样将永远闪耀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史册上。他们就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少有的黄金搭档——

杨尚昆和彭德怀!

图|杨尚昆

二人的革命友谊,正如杨尚昆在纪念彭德怀诞辰时所说的那样:

彭德怀同志是我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战友。我和德怀同志相识相知32年。自1965年分别后,至今又有33年。别离的时间已超过相识的时间,但我对他的怀念丝毫没有淡化,反而日久弥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世间最深厚的情谊,不是每时每刻的陪伴,而是历久弥新的怀念。

这句话,是杨尚昆与彭德怀情谊最好的哲学印证,而彭德怀和杨尚昆的情谊,则是这句话最佳的现实例证。

图|杨尚昆

1934年1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杨尚昆由于组织的调令,接任红三军团的政治委员,而此时,红三军团的最高军事主管,在这以前素未谋面的彭德怀!

杨尚昆虽然早在1926年就入了党,到1934年,也算是一个拥有8年党龄的“老干部”,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刚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归来不久的工作经验稍微有所欠缺的年轻人。

可此时的彭德怀却已经是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的大将军。

所以在到红三军团之前,杨尚昆心中多少有些忐忑,怀中或多或少有些小小的不安。

心想,这位已经被同志们传的有些神乎其神的悍将,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性格上是不是像人们常说的“一介武夫”那样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怀着与自己即将建立起合作关系的革命战友的“好奇”和“猜测”,年轻人杨尚昆和老将彭德怀见了面。

多年以后,只要杨尚昆回忆起与彭老总的第一次见面,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他总是记忆犹新——

图|彭德怀

似乎在他回忆的那一刻,时间真的静止了。如果时间不静止,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回想,怎么就能活灵活现的如在目前?

杨尚昆记得,当他见到彭德怀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站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自己未来的搭档,那位被同志们传得神乎其神的红军老将彭德怀。因为他的穿戴和装束,和一个最普通的红军士兵没什么两样:

军帽、军装都旧得褪了颜色,裤子上还打了补丁,腿上的绑带却打得很整齐。

可谁都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士兵,他是红三军团的最高军事主管,红军中有名的军事统帅——彭德怀!

杨尚昆在晚年的回忆中,清晰地记得,在自己就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的第一天,他就知道,自己与彭德怀的革命战斗友谊,就此深深地植根于两人的心中了。

那天,杨尚昆刚到团部,彭德怀就立即热情地迎了上来,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满怀热情的期待说:

“你来了,我很高兴。我们齐心合力干吧!”

图|彭德怀

杨尚昆听得清楚,彭老总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使人一听,就能很容易地辨识出他是一个湖南汉子,是一个性格爽朗、性情直率的人。

对了脾性,杨尚昆也直接开门见山地对彭老总说:

“我带兵打仗是外行,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希望你多帮助。”

彭老总紧接着说:

“我年纪比你大,但文化不高,参加革命比较迟,今后互相帮助,遇事情多多商量。”

杨尚昆原本是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知识青年,有感于当时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心怀救国抱负的他,毅然决然地叛离了旧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比于杨尚昆,彭德怀的出身可真是贫苦。彭德怀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农家庭,很早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少年的时候就替病重的父亲扛下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给地主家放牛,下矿挖煤,上河筑堤,在投身革命以前,彭德怀的生活,用老辈人的话说就是:

生在最穷的村,长在最贫的家,干的是最苦的活,扛的是最重的担,拿的是最少的钱,吃的是最差的饭!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愿意一辈子受地主和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彭德怀,为了能让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贫苦大众有一条好的活路,他投身湘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图|1948年,在西府陇东战役中,彭德怀号召部队进军

人生际遇不同的彭德怀和杨尚昆,如果按照命运的安排按部就班,这样一对革命战友他们永远不会会面。

然而,真正的强者,无敌的英雄永远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人会面是迟早的事,使他们结下友谊,只需要一场简单的交谈。

通过首次会面的那两三句话,两个出身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受教育程度相差极大的两个人就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两个倾力合作的后半生。

杨尚昆刚到苏区工作不久,在党的内部就已经渐渐地显示出“左”的错误。针对日益严重的“左倾”错误,身为政治委员的他忧心如焚,经常与彭德怀促膝长谈,但是他们两个是军团一级的干部,即使有心,也无力改变“左倾”思想在整个党内的泛滥。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中,一些做清思想十分严重的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悬殊,硬是让彭德怀指挥红军与敌人打消耗战。

图|广昌战役

作为政治委员,杨尚昆完全可以待在后方,可是,他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因为自己的革命战友正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拼死肉搏。身为一名革命战士,即使主管的是政治,他能心安理得地在后方待着,他要上前线,和红军战士和彭老总一起并肩作战!

虽然彭德怀一马当先,杨尚昆奋勇在前,使得红军战士大受鼓舞,死力与敌军拼杀,但是由于敌我力量差距过大,红军仍然损失惨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是彭德怀反应迅捷,杨尚昆轻则“挂彩”,重则“牺牲”,为革命“光荣”!

那一天,在杨尚昆与敌人拼死搏斗的时候,敌人的飞机突然俯冲过来,投下一颗炸弹。征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彭德怀,早在敌人飞机俯冲过来的那一刹那,就不顾一切地向杨尚昆扑去,千钧一发的时候,两人一起滚进了躲避炸弹的坑道里,而当时那枚已经爆炸的炸弹,就在他俩身边响起……

后来,杨尚昆回忆这件事的时候,毫不讳言地说,如果没有彭德怀同志,我早就“光荣”了。

二人虽然逃过一劫,但是许多能征善战的红军战士,却倒在了血泊里。作为一名爱兵如子的将领,彭德怀绝不能再听任“左倾”领导人的瞎指挥,把红军子弟兵的血肉之躯,往敌人的炮火里送。

这场战役后,在军团指挥所里,彭德怀再也压制不住对“左倾”领导人瞎指挥的愤怒!他当着众多党内同志的面,义愤填膺的痛斥那些不切实际的“左倾”领导人:

“五次战争以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好仗,这是司令部指挥的错误。”

性情直率的他,越说越激动,越激动就越想起那些倒在血泊里的战士牺牲的实在不值。

图|攻坚战中的八路军

而造成这一切不可挽回后果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左倾”领导人,他越想越愤怒,说到最后,他干脆直接指着李德的鼻子说:

“这次战斗,三军团要是完全听了你们的话,把兵都堆积在广昌,就全完了!红军奋战了七八年,才打出这块根据地,容易吗?可在你们指挥下,丧师失地,损兵折将,你们至今还不认账,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指挥所里的讨论没有结果,因为一些“左倾”领导人错误指挥,而牺牲的战士们就无法安息,要为将士们讨回公道的彭德怀,对杨尚昆说:

“我今天把一套旧军装带到包里了。我准备跟他们到瑞金去受公审,开除党籍,甚至杀头,我都无所谓。”

当时,杨尚昆深深地被彭德怀这种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刚正精神所折服,几十年后,当他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他这样写道:

“彭德怀同志那种正气凛然,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神态,至今还清晰地活现在我的记忆里。”

图|百团大战中,彭德怀在关家垴(nǎo)前线的炮团哨所观察敌情,指挥战斗,这里距离敌人只有500米

彭德怀之所以敢这样做,除了性情直率以外,最根本的精神支撑就在于他坚信正确的真理,而支撑他坚信正确真理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他相信只有正确的真理,才能给人民革命指明道路,只有人民革命有了出路,人民才有出路!

归根结底,人民以及人民子弟兵的切身利益,是彭德怀敢于与一切作斗争的根本动力!谁要是损害人民及人民子弟兵的切身利益,彭德怀会不遗余力地奋起反击!

长征期间的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党内的投机分子张国焘妄想趁党中央暂时困难的时候,把持党政大权,公然开始策划分裂党的活动。

而作为党的中坚力量,红军的领导骨干,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大将军就成了投机分子拉拢的对象。

在一次会面中,图谋不轨的张国焘心怀鬼胎地对彭德怀挑拨说:

“自江西出发以来,你的队伍打得很苦,损失很重,我给你3个师,听你指挥。”

图|张国焘

彭德怀早就知道张国焘要另立山头,心中本就气愤,只是因为当时的局面已经很艰难了,他不能因一时冲动就跟张国焘挑明,给了他分裂党的口实。但是对于张国焘他不能再隐忍。

他立即拒绝了张国焘的引诱,并告诉他,红军是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党指挥,听人民指挥。

晚上,彭德怀把张国焘拉拢他的事,告诉了杨尚昆,并说:

“张国焘这个东西,把我彭德怀看成什么人了?把我当军阀。我要当军阀,就不当红军了。真是岂有此理!”

针对党内左倾分子的错误,彭德怀敢于指斥,而对于党内投机分子的分裂活动,彭德怀更是不怯于斗争!因为任由左倾分子犯错误,任由投机分子分裂党,中国的革命前途将毁于一旦,那么劳苦大众将没有明天!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彭德怀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立场,他所扛起的那道中国人民革命的旗帜是鲜明的!

彭德怀的立场是坚定的,旗帜是鲜明的。杨尚昆作为彭德怀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立场也是坚定的,旗帜也是鲜明的!

张国焘和杨尚昆是老相识,早在杨尚昆留学苏联的时候,身为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的张国焘就认识了他。

图|张国焘

拉拢彭德怀不成,张国焘又居心叵测的想要找杨尚昆叙叙旧,熟络熟络革命同志之间的战斗友谊。

张国焘见到杨尚昆,先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扯了好几个话题,等到他觉得时机成熟了,才言归正传,颇为感慨地对杨尚昆说:

“老杨啊,你是个文才,突然投笔从戎耍枪杆子了,辛苦辛苦!”

然而,此时杨尚昆已经明晰了张国焘这次请他来的目的,心想,毕竟是“老相识”了,任你怎么说,我都笑脸相迎,沉默以待。坚决不涉及党内问题和斗争战略问题,你不是来找我叙旧吗?咱们就只叙叙旧,不谈问题。

就这样,张国焘和杨尚昆东拉西扯地谈了一大堆,但是直到最后,杨尚昆要走的时候,张国焘也没有能言归正传,只是叙了叙旧。

从反对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虽然彭德怀和杨尚昆志同道合,趣味相投。但是两位革命家的行事方式确实不同,彭德怀刚正不阿,杨尚昆则善于“和稀泥”。

对此,彭德怀曾经与杨尚昆开玩笑说:

“我不像你,在坚持原则的时候,可以'和稀泥’!”

图|彭德怀

杨尚昆听了一笑,老搭档的这一句话,就把他俩性格上的不同,给说全了。后来,在评价彭德怀的时候,杨尚昆这样说:

一个人的突出优点有时伴随着相应的欠缺。德怀同志刚正而欠于通融,爽直而失之急切,有时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我也曾劝说过他,他却笑着回敬说,我不会像你那样“和稀泥”。

他有时还喜欢骂人,这自然也不能提倡。但崇尚气节的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民族精魂之所在。这种浩然正气,使德怀同志成为一代伟人。

常言道:“相交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刚正不阿的彭德怀能通过一句风趣的玩笑话,一言到底地说出他与杨尚昆之间的不同,而杨尚昆能够全面而深刻地认知彭德怀为人的全部,二人相识相交之深,可见一斑。

而两人从开始合作,到杨尚昆为了革命事业奉命调离,仅仅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图|杨尚昆

那时,党中央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北上,决定将杨尚昆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彭德怀、杨尚昆这两位在患难中相交一年多的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不得不分手。

就在他俩分开工作不久,蓄谋已久的张国焘很快原形毕露,开始公然违抗党中央北上的决定,执意要将人民军队带到西康地区。

紧要关头,在党中央诸位领导人的坚持下,丝毫不为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所动,决定单独北上。时任前敌司令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将这一消息悄悄通知了杨尚昆。

得到消息后,杨尚昆立即采取行动,在一个月亮星星的夜晚,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与叶剑英约定的地点,最终得以赶上大部队,与毛泽东和彭德怀等人会面。

见到杨尚昆,毛泽东激动地说:

图|毛泽东

“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呢!”

紧紧握着杨尚昆双手的彭德怀,什么也没说,只有怎么也流不下来的眼泪涌满了他的眼眶。

相识合作、分别重逢,流逝的是时间,而日益深厚的却是杨尚昆和彭德怀的战友情谊。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杨尚昆对彭德怀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在杨尚昆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说:

有些人把彭德怀看成是“一介武夫”,其实是极其肤浅的,是一种误解。彭德怀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彭德怀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成熟的政治家,身为知己的杨尚昆满怀深情的这样说:

后来我常想,也许正是这种艰难而漫长的对革命真理的求索,才铸就他那种善于独立思考而又勇于修正错误、胸襟宽阔而又脚踏实地、内心火热而又外表严肃的个性。

可以这么说,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他的毕生的追求,从军打仗只是他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他是中国农民的儿子。这一点,中国人民心里跟明镜似的,都很清楚,但是作为彭德怀一生的革命战友,杨尚昆看得更真切。

在杨尚昆眼中,彭德怀不仅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是“勇敢的”农民的儿子!

图|彭德怀

彭德怀是勇敢的,无论是在早期反左倾运动中,还是在反对张国焘的运动,还是在建国以后各种各样的运动中,刚正不阿的彭德怀,这股勇敢是彭德怀始终不变的气质!

在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中,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不久就被免职,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闲居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但是奋斗了大半生的彭德怀怎么可能闲得住呢?

身为老友的杨尚昆,每次去拜访彭德怀,看到的他不是在劳动,就是在走门串户,访问社员群众,要么就是在家里认真看书学习。

彭德怀和附近的群众关系很好,帮他们劳动,邀请他们上自己家里看电影;当他知道群众有困难时,总是热情帮助。看到杨尚昆来,正在给群众忙事儿彭德怀也不去招呼,等到手头的事儿忙完了,他才去“接待”老友,并告诉他:

“共产党员是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的。只要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就快乐了。”

“我就是人民的扫帚,人民爱怎样使用就怎样使用!”

即使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彭德怀元帅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和群众的利益。

晚年的杨尚昆回忆彭德怀说,他经常说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死后能在他的骨灰上种一棵苹果树,以此来最后报答养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