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椿树

 廻峰山樵夫 2022-08-05 发布于江苏

       我所在生产队村子中央有一块空地,空地有一片椿树,记得是在一个小坡上。坡上面的椿树大的合抱粗细,细的碗口大小,队长布置劳动任务就在这里,把哨子一吹,全体社员都到这里集中,坐的坐,站的站。背钉耙的、抗铁锹的,挑秧篮的,都集中在那里。队长把任务分一下,谁带几个人薅地,谁带几个人犁地,谁带人去打塘泥,谁带几个人去砍草等等。分工结束,大家分头行动。这个分工工作很难,经常为分工不均,人员搭配不合理发生争执。

      大锅饭就是这样,大家磨洋工,慢慢吞吞,男人一天十分工,妇女七分工,不管干多干少都是这个工。那时粮食不足,一亩田大约五百斤收成,算高产。为了解决粮食不够问题,生产队都栽双季稻,那亩产就会更低,几个人插秧,反正不急,哨子一响下地,哨子一吹回家,一直插到立秋之后。

     每天放工之后,大家又集中在椿树林里,把今天的工记一下,统计一下今天的工作量,因为没有承包,工分还是按男女固定那么多。只是队长点评一下,同时把明天分工再说一下,于是大家各自回家。有时队长和副队长留下来再商量近期的地里的农活安排和种植品种的打算,以及下半年怎么完成粮食上缴任务。时间充足,就把分工不均或人员搭配再微调一下。

     椿树林是一个很好的场所,老人拉呱,妇女拉鞋底,孩子玩耍,大人吵嘴评理的好地方。人们经常踩踏,雨水冲刷,一些粗壮的根裸露在外面,那是大家的坐凳。我好多次被绊倒,还有几次脚趾踢到上面,鲜血直流,因为那时除了冬天是不穿鞋子的。

      椿树有一个好处,从来不长虫,叶子阔大,夏天遮阴,是乘凉闲谈的好去处。也是妇女吵嘴的好地方,就像城里人进茶馆说理一样。这地方敞亮,容易聚集人气,声势大,比试嗓门的好地方。

       农村妇女的吵架方式很有特色,这也是农村的一大特色。老话说人穷气多,家宽量多。以前农村经常吵嘴,特别是女人,事情不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地边宽窄、工分多少、分工优劣、借多还少、鸡鹅鸭狗等等都是吵嘴的材料。

       那时候物资不丰富,一个南瓜都会吵的要死要活。生产队一起干活,大锅饭,早上一起出工,晚上一起歇工,有时你干多,她干少,而工分是一样的,于是就会找生产队队长理论。农村人直接:某某比我干得少,不会像城里人弯弯绕多,说话可不会含蓄。大家又听不得人家说自己,于是就会吵架。

      农村人吵架,声势猛,动静大,村里人不像现在都出去打工,那时也不允许出去打工,出远门还要大队证明,记得那时出门讨饭都要大队证明。男人女人老的少的都滞留在村里,于是一遇到打架,就看到帮忙的多,看热闹的多,围观的多。孩子最高兴,围绕人堆跑,转圈子,他们才不管家长在吵嘴呢。大人在那里吵嘴,孩子们在一旁疯得什么似的,好得像一个头。甚至大人在吵嘴,他们趁机去生产队地里偷山芋,副业队里偷西瓜。

      农闲的季节,大家都在这里,拉家常,诉诉苦,劝劝架,男人们在这里抽烟、说农事,叹叹苦。择菜,也到这里,纳鞋底,到这里,剪鞋样子,到这里,缝背面,到这里,吃饭时,男人们端个饭碗也到这里。人们碗里多是稀饭腌菜,有时老三在老陈碗里夹点尝尝,老胡拨点给李婶,都是平常的事。这是人们交流感情,沟通情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是乡亲们多少年来保留的好习惯,也是千百年来,农村老百姓联络感情,维系乡情,传承朴素情怀的很好载体。

    大椿树,椿树林那哪里都有,也许是一颗大榕树,也许是一个大磨盘,也许是一个大槐树,只要能寄托乡情乡愁,就一定被人们所怀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椿树。那时的吵嘴现在都是一个幸福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