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黄河游运城

 晋南道 2022-08-05 发布于山西
沿着黄河游运城

运城,因地处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从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岭、过州跨省直至山东汇入渤海。几千年来,黄河日夜不停奔腾,如母亲般哺育着黄河两岸的子民们。

打开中国的版图,黄河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壮阔的“几”字。运城,就处在这个“几”字中最为壮观的右下角处。这一弯,运城人称她为“母亲的臂弯”,把运城揽入“黄河母亲”的怀抱。

黄河从河津龙门入运城境,由北向南流经万荣、临猗、永济,来到芮城风陵渡,折身向东流去,再过平陆、夏县,最终在垣曲碾盘沟出境,穿越了运城8个县市共345公里,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世世代代的河东先民,培育了中华文明的主干河东文明。

Part 1
河  津

黄河在流经运城的第一站河津蜿蜒约30公里,演绎出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等传奇故事,这里先民用双手在黄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直通云端的“人工天梯”,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旷世伟业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

文人墨客也留下了“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千古绝句,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把人们的思绪引到更为高远的空间,让人向往,令人神往。

Part 2
万  荣

黄河流经万荣县37公里,与山西母亲河汾河并行20多公里后在万荣的庙前村深情相拥,形成汾河入黄口,冲刷出一块神奇的滩地——汾阴脽地。传说大地之母——女娃娘娘就是在这里抟土造人;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历朝历代在这里立庙朝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繁荣,国泰民安。

据史料记载,继黄帝设坛祭祀后土之后,尧、舜、禹三代帝王及夏、商、周,都曾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直到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派遣官员在汾阴雕地修建“汾阴庙”(如今称后土祠),由“扫地为坛”改进为修庙建祠崇拜,才真正将祭祀后土活动推向了高潮。

自汉武帝至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祭祀后土祠。汉武帝曾先后六次亲临汾阴(今荣河)后土祠,写下来千古名篇《秋风辞》。如今,后土祠正殿后面的秋风楼就是当年为收藏汉武帝《秋风辞》的石刻碑所建。

明清以后,后土祠虽为民间祭祀,但香火依然旺盛,新人结婚会到后土祠拔花求子,破土盖房时要来后土祠安土谢神,春种秋收时常来后土祠祈福纳祥,外出远行时也多来后土祠求平安土……

如今的秋风楼下,是张仪古道,当年的汾阴县的青年才俊张仪,从此渡过黄河直达秦都咸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于七国之间游刃有余,在刀光剑影的战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八路军三大主力于陕西三原誓师,从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登船,东渡黄河,沿张仪古道穿过后土祠正殿后的秋风楼,北上太行创建根据地,掀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恢弘篇章。

Part 3
临 猗

黄河从临猗县西呈南北方向流过,全长 29 公里。临猗地势平坦,全境无山,黄河到了临猗却像一个羞涩的少女,水流缓慢,弥漫浩淼,一副平静而温柔的模样。

在临猗县吴王村的黄河岸边上,坐落着一座古渡口,即吴王古渡。据史料记载,吴王渡最早是在公元前 636 年,由晋文公重耳所建。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完成霸业之前,曾因“骊姬之乱”流落在外整整十九个年头。有一次他路经此地,干渴难耐,于是杀牛割角,以牛角为杯、黄河为汤,开怀畅饮,角杯的镇名由此流传。当年西汉名将韩信就是从这里渡河成功偷袭了魏王豹(魏豹古城就是如今的安邑水库周边)。

2008年5月5日,渡口两岸人民结束了长达几千年摆渡过河的历史,从山西临猗县角杯镇到陕西合阳县洽川镇的黄河吴王浮桥正式通行,从而让秦晋之好有了新时代的续篇。

Part 4
永 济

黄河流经永济48.6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在永济得以沉淀:这里是尧的旧都,是舜的都城;这里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尧舜禅让的尧王台遗址就在城西;这里是大唐帝国的中都,一度是唐王朝的全国文化中心。

蒲州城宏伟、鹳雀楼魏峨、普救寺清秀、大铁牛雄壮、五老峰灵奇——在黄河涛声的伴奏下,“城、楼、寺、桥、山”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演奏出一曲华夏文明的华彩乐章。


Part 5
芮 城

“鸡鸣三省晋秦豫,浪卷沙翻洛渭黄。”

黄河由北向南经过晋陕大峡谷,落壶口,冲蒲州,撞上秦岭华山,猛地向东一拐,彻底改变方向,从此像驯服的精灵,浩浩汤汤向东流去。流经运城的第五站芮城县,就处在黄河这个最后一个大拐弯处。

黄河这一弯,又像母亲温暖的臂弯,把芮城县紧紧地揽在怀抱之中,使多元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这里积淀,堪称黄河文明的遗址公园。

早在 180 万年前,西侯度人即在这里劳动生息;西周初年,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诗经·魏风》即为采撷于此的古代民歌;相传这里是黄帝之臣风后的战斗和安息之地。这里还是道教师祖吕洞宾的诞生地、成道之地,永乐宫壁画旷古烁今,与敦煌莫高窟壁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元代艺术宝库。

Part 6
平 陆

平陆县地处中条山南麓,山垣沟滩遍布,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说。黄河由芮城流入平陆县,至曹川镇老鸦石流出平陆,流程 85.2 公里。由于地处三门峡库区,黄河在这里流速缓慢,河道宽阔,大量泥沙沉积,河水变成了让人惊叹的碧波荡漾。又因部分河岸山岩表现为“丹霞地貌”,赤山绿水,蔚为壮观。

平陆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时称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后于此,国号仍为虞。春秋属晋,为太阳邑,汉始置大阳县,又名太阳县。北周天和二年,改称河北县,唐天宝元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开凿三门漕道得古刃,因刃有篆文曰平陆,以为祥瑞,以平陆命县名。

这里,盐运古道贯通南北,茅津渡直通中原,古栈道奇峻巧险,“傅说版筑”、“伯乐识马”、“唇亡齿寒等故事千古流传。

Part 7
夏 县

黄河流经夏县12.7公里,是黄河流经运城8个具市中长度最短的一段。此处黄河两岸植被茂盛,山峰险峻,黄河水蜿蜒曲折,青碧如蓝,水天一色,素有北方“三峡”之称。

夏县,古称安邑。史传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国号为夏,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诞生了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位于该县禹王乡禹王村的禹王城遗址,相传就是夏启的皇城,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赵、魏三分晋地,安邑为魏国王城。秦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夏县至今。

夏县素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誉,司马温公祠建于涑水河畔,杏花碑失而复得,流传千古。

Part 8
垣 曲

垣曲县是黄河流经运城的最后一站,也是黄河山西段的结束处。黄河穿越了运城8个县市345公里,用她那母亲般的乳汁,激养着祖祖辈辈脚踏黄士地的河东先民,培育了华夏文明的主干。当它满载着古老河东所蕴积的文明精粹,依依不舍地从垣曲县碾盘沟出境,浩浩汤汤奔入中州大地的时候,也为垣曲这块热土留下了最后的精彩。

垣曲历史悠久,是帝舜故里,成汤之都,商、周时叫“亘方”,秦时置县,宋时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沿用至今。垣曲生态优美,境内山峦起伏,水丰林茂,森林覆盖率 52%,境内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历山,被誉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灵山、秀水、森林、奇峰、云海的奇崛与瑰丽,成就了这片秀美而神秘的圣地。历山又因舜帝而闻名,“舜耕历山”的故事传唱了千年。垣曲县是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小浪底水库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等20多个风景点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千岛星布,被誉为“小千岛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