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沁学:“杨振生联咏运城13个县市区”评析

 逸◆远 2023-07-22 发布于山西

“杨振生联咏13个县市区”评析

何沁学

杨振生,1947 年生,山西万荣人,中国楹联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

   ——————————————————

【盐湖】

东安邑,西解梁,鹾海条山,虎踞龙盘形胜地;

古滥觞,今主宰,舜陵关里,崇文宣武圣贤乡。

简析:盐湖区因盐池而兴,因盐运而名,因盐湖而美,古为盐贩之泽,古称“凤凰城”。这里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群居从耕,是人类最早用盐的地方,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黄帝征战蚩尤、虞舜大禹禅让、商汤伐桀灭夏等历史故事耳熟能详,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上联从盐湖区的地理位置入笔,东为安邑,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朝建都的地方;西为解梁,是以解州关帝庙为代表的关圣文化建筑群;内有鹾海,南有条山,自古以来是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下联写这里古时是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而今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主宰。舜陵是指舜帝陵,关里是指关公祖居。这里数千年来崇文尚武,虎踞龙盘,圣贤名流辈出,是名副其实人文圣地。整联开门见山,铺排有致,气象浑厚。上联写地理特色,接续演绎;下联写人文精神,稽古揆今。形胜地、圣贤乡高度概括,展现了盐湖区的千古传奇和人文魅力。在这里能够追寻华夏文明的滥觞,触摸历史文化的脉动,在这里能够看见最早的中国,这是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特质。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打卡地,更显其文化自信和时代价值,这是盐湖区永远的骄傲,也是我们530万运城人民永远的骄傲。

【平陆】

平陆不平沟九千?曾假虞灭虢,锁关相马,三省鸡鸣闻砥柱;

古津自古名三晋①,创夜渡救人②,载圣乘贤,九州版筑起中条。

注:①古津指茅津渡。②指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救难之事。

简析:平陆时称虞,有“古虞”之称。唐初从河中挖出古刃,有篆文“平陆”二字,遂改名。地处中条山南麓,是秦、晋、豫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山垣沟滩遍布,故有“平陆不平沟九千”之说。平陆文化底蕴厚重,涉及古代成语有143个,像假虞灭虢、伯乐相马、中流砥柱等都出在这里。这些在上联里都得以展现。下联从茅津渡说起,茅津渡地形险要,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1948年刘邓大军的陈赓兵团由此渡河,麾师南下。1960年,这里还发生了61个阶级兄弟中毒救难的感人故事,可谓惊心动魄。结句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傅说在这里发明版筑术造福人类的壮举,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夯实了基础。整联起笔就非常吸引眼球,用语平实而意象连环,从地域特色、历史典故展现出平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下联从茅津渡引发联想,展现了平陆立足现实、永不服输、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擎砥柱、筑中条意象宏开,宕宕而行,能感受到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人文情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涵养。整联大气、大美、大新、大用,这也是楹联“河东流派”创作风格之使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向杨会长学习,向杨会长致敬!

【芮城】

百万年前圣火,千秋眼底画廊,古魏丹青,铁划银钩吳道子;

九峰山下经图,无数声中檀伐,仙班领袖,闲云野鹤吕纯阳。

简析:芮城殷商时称“芮国”,西周称“魏国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的南大门,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区域。243万年前,西侯度第一把圣火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路程,打开了人类进化的加速器。60万年前,匼河先民曾在此刀耕火种、渔猎生息;伏羲画卦、女娲补天、风后布阵、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古老传说赋予了这里神奇的色彩。“东方艺术画廊”永乐宫、黄河湿地圣天湖、引黄高灌大禹渡、森林公园百梯山等风景名胜,每年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芮城有“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称。上联写了圣火是芮城史前的文化标志,也是人类的文明标志。永乐宫以其元代壁画艺术驰名中外,这些铁画银钩是吴道子传人的杰作;下联写了道教福地九峰山是一幅活生生的内经图。“坎坎伐檀兮”“河水清且涟漪”,《诗经·魏风》千古流传。新道教祖师、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仙班领袖、一代传奇。整联围绕芮城的典故,点题突出,匠心勾勒,写出了芮城文明的滥觞、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灿烂,结句借两位历史巨擘向世人展现了芮城不同凡响的往古岁月,为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永济】

楼以诗名,地以胜名,情款款,景重重,更上层楼凭永济;

运因天宝,人因德宝,路遥遥,云袅袅,齐吟大运祝长安。

简析: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曾为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都城。西临黄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嵋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是山西的“南大门”。古迹景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417处。近年来,永济市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了以鹳雀楼、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蒲州故城遗址为代表的西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五老峰、雪花山、神潭大峡谷为代表的东部山水休闲旅游板块等。历代名贤辈出,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大历十才子卢纶、耿讳,著名诗人王维、聂夷中和诗歌评论家司空图等,享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称号。整联语言平实,句式灵活,积极向上,催人奋进。上联楼以鹳雀和王之涣的诗句而闻名天下,情以普救寺的爱情故事而感召世人,结句使人精神一抖,境界全开,人生、事业都需要积极进取、同舟共济、更上层楼,既是成功还要接续奋斗,争取更大成绩。下联写永济物产丰富,是舜帝德孝文化的发源地,德行天下,齐吟大运,鹳雀楼上望长安,祝长安,享长安,彰显了作者博大的家国胸怀和民生情怀。整联有八处规则重字,手法娴熟,特色独具,“永济”“长安”整嵌自然,不仅增加语气和语势,更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临猗】

猗顿貿春秋,峨嵋披皎洁,双嶷山麓二郎神①,处处传奇留故事;

粮仓坡上下,古渡水高低②,半九亭前乔阁老,声声平仄震中华。

注:①传说双嶷山是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所留。②指吳王渡为夹马口引黄工程。

简析:临猗古称“郇阳”,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无山无矿,是山西省的平川县。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在这里都有遗迹,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临猗是山西省的文化大县,春秋猗顿古墓、战国东马坑、隋唐双塔、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上联开笔直接写春秋时期大商人猗顿在这里畜牧牛羊,经营珠宝,富甲天下,堪称商业鼻祖。双嶷山下二郎神担山和太阳赛跑的故事,多有传奇,世代流传。下联写临猗是全省的粮棉大县,吴王渡前夹马口引黄工程造福着一方百姓。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明代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乔应甲,民间尊其为乔阁老。他创作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共八卷,4000多副楹联作品,多有佳作,其中所显现的方正做人、清廉做官的高洁品格和家国担当,流传至今。乔应甲被尊称为“中华联圣”,这不仅是河东楹联发展史、在中华楹联发展史上也是一座丰碑。由此可见,临猗人更具楹联文化传承的勇气和自信。整联站在历史的高度,独辟蹊径,褒古扬今,为临猗举起一面文化大旗,擦亮一张文化名片。“声声平仄震中华”,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既是文化强县的集结号,更是引领发展的方向标。

【万荣】

两山两水两名楼,磅礴逶迤,轩辕汉武追脽上;

三凤三王三故里,辉煌灿烂,正气雄风冲斗牛。

简析:万荣县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东岸,古称“汾阴”。历史悠久,是史书上“皇天后土”的记载地。1954年8月,万泉、荣河合并为万荣县。因作者是万荣人,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上联写“两山两水两名楼”,即黄河、汾河于斯交汇,孤峰山、稷王山在此集结,秋风楼、飞云楼在此雄立。这句自然天成,为万荣的风物景胜定位,也展示了万荣的横穿时空的磅礴气象。脽上指“汾阴脽”,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奠后土。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自轩辕黄帝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7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下联写“三凤三王三故里”,“三凤”指唐初的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王”指文采盖世的隋末大儒王通、斗酒学士王绩、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祖孙三人;“三故里”指这里是外交鼻祖张仪、大孝子董永、廉吏薛瑄的故里。这块热土,代有俊迈,群星灿烂,直冲云霄,为世人留下了光辉的文化遗产。整联文化氛围浓厚,地域特色明显,气象丰润,情感丰沛,尤其是上下第一个分句可作为万荣对外宣传的广告语而传世。嗟乎!万荣大师说万荣,万荣精神传八方。Zeng字前头谁敢抡?弄潮斋主他姓杨!

【闻喜】

从汉武赐名,斯地年年闻喜,宰相村旁,茫茫董泽豢龙起;

以诗联兴县,西湖每每回澜,稷王塔下,习习文风招凤来。

简析:闻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属冀州,春秋时属晋,为“古曲沃”。秦置左邑、桐乡,汉武赐名至今已经2100多年了。闻喜以“龙的故乡、后稷故园、商汤故国、晋国故都、将相故里、风水故地、红色故土”等闻名于世,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喜”字的县名。我认为,写联最重要的是了解才能取舍,关注才能切题,入心入脑,游刃而余。本联上联写古,下联写今,古今结合,气势蓬勃。大家都知道闻喜是《左传》明确记载的“董父豢龙”之地,这个县名是汉武帝途径听到南越胜仗而赐,这里有一个纵横历史2700多年、出了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号称“宰相村”。上联抓住这三个要素,展现了闻喜的厚重和灵秀;下联从诗联点题,因为闻喜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是闻喜县委县政府所标榜的一个响亮的国字号文化名片,接着又分别点出闻喜特有的西湖、回澜塔、稷王山等重要的文化元素,从而引出结句产生无限遐想。这不仅是一种对闻喜文化传承的肯定,更是一种对闻喜未来美好的希冀。喜城喜相逢,来此做文章。处处能闻喜,个个能图强。看!董泽豢龙,峨嵋舞凤,文化强县,诗联先行。作者古今在抱,感慨万千。斯地年年闻喜,文脉每每回澜。北宋名相司马光曾曰:闻喜,士大夫之渊薮也!诚也!然也!

【夏县】

嫘祖养蚕,司马编年,禹王台辟地开天,以夏命名名到底;

人寰丝路,毛公通鉴,新时代龙镶虎步,于斯铸鼎鼎相传。

简析: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中条山雄居县东,鸣条岗横亘县城之西。早在7000前就有人类居住,4500年前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史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禹王城与长安、邯郸、淄博为全国四大名城。上联嫘祖在这里植桑养蚕,缫丝织锦,从此人们才有衣穿,衣饰上开启了文明。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禹王台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遗址,夏禹建都安邑,建立了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具有辟地开天之功。华夏之“夏”,为民族立名,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符号。下联写丝绸之路在这里发祥开端;伟人毛泽东一生通读《资治通鉴》17遍,可知这本典籍蕴藏的政治智慧和方略涵养;当年夏禹铸鼎以定九州,而今又逢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正鼎铸同心,建立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宏图大业。整联从史料切题,胸怀古今,既点明了夏县厚重的人文历史,又彰显了夏县新时代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本句自对、衔字手法运用娴熟,可见笔者功力。名人之业扛时代之鼎,名人之“名”映“大夏”之光,名可到底,鼎自相传,风于九州,民之何其幸也!

【河津】

万里黄河一斧开,浩浩湯湯,洋洋洒洒,麟岛拈来皆是宝;

千秋金浪满船载,煤煤铝铝,古古今今,禹门躍过便成龙。

简析:河津古称“古耿”,又称“龙门”,位于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素有“秦晋咽喉、西北门户”之称。春秋时为耿国,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传说以及春秋时晋国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圣司马迁、唐朝大将薛仁贵等历史名人都出自这里。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1994年撤县建市。上联写了两个景观,一个是龙门,一个是麟岛。龙门,传说是由大禹亲自凿劈,距今已有 4100 年的历史,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形象地勾画出浩浩汤汤、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清代所题“麟岛”格外瞩目。当时九峰相峙,八景传奇,殿阁层楼均依山势而上下,天门金阙各随地形而参差,十分壮观。下联写河津产业雄厚,煤电铝材、煤焦钢化为两大主导产业,已为河津的高质量发展和未来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不仅有黄河的粗犷豪放,晋陕大峡谷的雄浑巍峨,而且有禹门口的雷霆万钧以及大河远去的荡气回肠。我想,写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已与河津全面融合,中间两组叠词递进有力,浑然一体。放眼望去,河津的人文历史如麟岛一样皆为宝藏,河津的时代发展如已经越过禹门的锦鲤翻身成龙,大展雄风。让我们一起为河津喝彩!

【稷山】

山河以稷为名,不二神州,看日规高榘,节立羲和,汾水一湾膏沃土;

稼穑唯斯是肇,千秋故事,教粒满粮仓,枣红华夏,欢歌万代唱丰年。

简析:稷山,地处运城市北端,北依吕梁山,南接峨嵋岭,汾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稷山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北魏置高凉县,隋改为稷山县,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曾在此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板枣、麻花、饼子、鸡蛋”为“稷山四宝”,遐迩驰名。上联写山河以“稷”为名,这是中国极少以帝王命名的县城。在这里太阳行走有规范,羲和设立了时令节气,为此,汾水河畔成为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下联写农耕在这里起源,这里有许多与农耕有关的传说故事,千年流传,直到现在粮食堆满了仓廪,红枣红透了华夏,岁岁年丰,百姓欢腾。农业是民生之根、国家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等等,从这些指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写稷山就不能只写稷山的农耕文明,要写稷山农业的全面升级、稷山农民的全面增收、稷山农村的全面振兴,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新绛】

龙兴碧落,雁枕汾湾,三楼旁,独剩隋园明月照;

石刻官箴,古遗市井,九霄外,更听鼓乐五洲喧

简析:新绛古称“绛州”,历史悠久,汾、浍二河穿境而过。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年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绛小手工业发达,民间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的赞誉。新绛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漫步古城,唐宋元明清建筑如同电视连续剧穿越千年,到处展示着厚重的文脉传承和历史气息。上联写到,这里有建于唐代的、原名碧落观的龙兴寺;有大雁的栖息地——汾河水域;在全国唯一鼎足而立的钟鼓乐三楼旁,有现存隋代的北方园林绛守居园池,那孤独的一池明月诉说着古绛州的辉煌。下联写道,这里有华北最大的州府衙门绛州大堂,宋真宗赵恒御制的“文臣七条”,为千古为政者提供了借鉴;现遗留的绛州明清古街,且知当年繁盛;国家级非遗——绛州鼓乐鼓点峭拔,九霄闻声,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整联突出了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名片,以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和国保单位为线条,推崇了新绛古城的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楹联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作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相信新绛一定能发挥楹联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大振雄风。这正是:千韵壮千秋,古城踔厉;两行生两翼,文化腾飞。

【绛县】

三土为尧,一说不虚,周家庄,古倗国,吉光片羽千秋梦;

群峰鼎晋,残碑镌证,中条首,涑水河,睡佛紫云万寿山。

简析:绛县史称“故绛”,是尧王故里,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晋平公设置“绛县”,绛县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县”。绛县被中条山和绛山环抱,全境“七山二岭一分川”,境内边山峪口众多,有涑水、浍水两大水系。上联写绛县是尧的故乡,三土为尧,石碣“唐尧寓处”佐证,且“尧的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积高达500万平米的周家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大的人类聚集地;西周初年绛县是一个国家——倗国,这些考古发掘的碎片记载了绛县一路走来的梦想。下联写晋国在此建都84年,留下了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车厢城等众多遗迹。“绛县老人”让世人仰慕;这里地处太行之末、中条之首,是晋南地区主要水源的涵养地之一;域内的太阴寺睡佛是国保单位,紫云弥漫的紫云寺西北与紫金山相连,这里供奉的都是万寿山上的神仙,可见真是一方宝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整联从绛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点题而入,点面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赓续时代文明的魅力绛县,挖掘绛县远古文明的厚重价值和时代内涵,让绛县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作者笔到情到,联到心到,让我们一起努力!

【垣曲】

黄河畔,根祖地,世纪猿,血脉凿凿,风雨盛传九万里;

舜王坪,负夏城,皇姑幔,历山处处,云烟难锁五千年。(新声)

简析:垣曲县位于运城市东北隅的晋豫交界处,东、西、北三面群山,形若屏障,南临黄河,势如乘龙,腹地丘陵起伏,山环水绕,风光峻秀,有原始森林、天然氧吧,有46项国字号荣誉。垣曲历史悠久,是帝舜故里、成汤之都,商、周时叫“亘方”,秦时置县,宋时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沿用至今。上联写人类起源,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而黄河岸畔的垣曲县是人类远祖肇始地,原古城镇寨里村“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将人类可考史向前推进到了4500万年。血脉凿凿,九万里为之欢呼,世界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下联写中华文明起源,史传“舜耕于历山”,历山最高处为舜王坪,南有皇姑幔,传为舜妻娥皇、女英梳妆处。历山景色雄秀,古迹众多,素有“华北第一山”之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文化五千年自古以来有看山西一说,而山西历史以垣曲文化为之自豪。云烟难锁,风雨盛传,垣曲已跻身、并在未来的科学界、人类界大放异彩。要深入研究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垣曲的贡献还在路上。纵观这副联作,言辞之恳切,情怀之关联,用作品说话,为国粹代言,这才是我们新时代楹联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感赋】

十三县,不能提,提来个个春秋一部;

半九亭,犹可望,望去迢迢星月满天。

简析: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在中国版图上形成一道蜿蜒的“几”字弯,运城正是被揽入黄河臂弯里的一片沃土。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孕育的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走过汉风唐雨,历经宋元明清,绽放出中华文明的一路光华。这里流传着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董父豢龙的传说,留存有永乐宫、后土祠、鹳雀楼、解州关帝庙等历史遗迹,孕育出关羽、王勃、柳宗元、关汉卿等文武俊秀,在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绵延不息的中华文脉,找寻到自强不息的中华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时代魅力。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征程中,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瑰丽明珠闪耀期间,熠熠生辉。从对联雏形舜帝的《南风歌》到明代“中华联圣”乔应甲的楹联巨著《半九亭集》;从区域化、个性化发展到风靡全国的“运城楹联文化现象”;从创作人员的散兵游勇到建成以“河东流派”为中坚的楹联文化大军;从文化人眼中的雕虫小技到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新时代火热生活的登堂大作;从圈子热、学会行为到形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从“红了对联白了头”的自我奉献到形成与时代合拍的“运城楹联精神”,从实现“联卷河东一片红”到楹联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化巨澜,运城楹联人把楹联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蹚出了一条切合运城实际、具有河东特色的楹联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了对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阵中守正创新、踔厉前行的蓬勃力量。  

“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先生凭着丰厚的修养、迥异的风格、高超的联技、创新的精神一直搏击在联海的潮头,是“追寻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的成功典范,是运城乃至全国联界德艺双馨、联墨双馨的优秀代表。这次推出的“杨振生精品联墨100副”,纵横古今,穿越时空,扛鼎时代,启迪未来,是运城楹联文化发展事业中用作品立身、为时代代言的一大创举、一次检阅。其中,为运城13县市撰写的13副作品,大气工稳,真挚淋漓,气象浑厚,丰彩斑斓,为我们今后创作提供了有益遵循,是一个学习、感悟、把握、提升的过程。在作品中寻找亮点,在赏析中汲取力量,就是要在探源的过程中把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说实话,这次应邀为13副作品进行赏析,是个很大挑战。一个区域、一种厚度、一类承载,即便各有亮点,也难免语匮言乏,难尽其述。加之水平有限,更难驾珍驭宝,穷奥探秘。有幸的是,先生把13县市写完后的《感赋》联,也交予我,要不然真不知如何收尾。  

“十三县,不能提,提来个个春秋一部;半九亭,犹可望,望去迢迢星月满天”。看到这副作品,顿时提起了精神。这副联作诙谐有趣,雅俗有致,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陷入沉思。十三县皆为运城所辖,都是中华文明源头的腹心地带,各个县市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亮点纷呈,每个县若探源道来可不都是《春秋》一部?这评价不仅有历史的高度,更有时代的温度,值得玩味和学习。《半九亭》是中华联圣乔应甲的楹联巨著,大家学联圣,联圣梦可期。乔先生恐怕早已有知,在滋养他的河东这一方热土上的500年后,一群追随者正沿着他的足迹,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魂魄,让他钟爱的楹联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带砺山河,永放光芒!

2023年7月20日于尚荷斋




何沁学,字无心,号鬷川居士,董泽龙人。1968年9月出生,山西闻喜人。好文学,擅笔墨,工诗联。中国辞赋家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河东“联坛十杰”之一。闻喜县政协委员,裴氏研究会会长,慈善总会顾问,县诗联学会执行会长。《裴氏研究》总编。

1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hdlp2017@163.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管理员微信13513598236,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