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对对村(4):上兰村~下兰村

 茶香飘万里 2022-08-05 发布于山西

文/王钦

上兰村

悠悠古镇,毗邻军工学府,独占龙城佳地。乾坤聚秀,阴阳交会。负阴抱阳,良木镶金佑子孙;五行相生,水火既济福绵延。承天地之灵气,乾坤合德,居者吉祥;借福地之庇佑,文脉聚集,泽布千年。

北依雄伟官山,南眺龙城太原,二龙山钟灵毓秀,汾河水烟波浩渺。傅山故里居其左;土堂大佛居其右。登高远眺,滚滚汾河奔南去;侧目西望,崛围红叶红满山。物华天宝,美景交融并立;人杰地灵,佳境相得益彰。

上兰村位于太原市西北部,地处汾河东岸。相传古时河滩里生长着茂密的马兰花,建村后,取名“兰花村”。后因汾河水将河滩淤没,兰花绝迹,遂改称“兰村”。再后为与东南7.5公里的另一兰村(今新城街道下兰)相区别,又改名为上兰。

上兰村东邻向阳镇西村,西与土堂隔河相望。北部山麓下属丘陵区,南部地势平坦。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发源于管涔山的汾河,由村西的烈石口奔流向南。村居汾河东干渠上游,引汾灌溉十分方便,烈石口东的烈石山山下有“烈石寒泉”,引寒泉之水种菜、种稻,历史悠久,培植水稻始于隋、唐。汾河水由上兰村进入太原市,村辖面积11平方千米,是太原市建制较早的村镇之一。是太原市的北部名村名镇,人口汇聚,该地区风景优美、著名景点和较好的生活条件。辖区景点集中,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上兰新区也是太原市规划中的西北旅游地区的中心。

太原历史久远。从唐尧初都太原、大禹治水“既修太原”算起,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太原大地,厚德重义、宽厚仁爱、坚韧真诚之风,如吕梁山太行山巍峨屹立,像悠悠汾水长流不息。明嘉靖《太原府志》载:(太原人)性淳俭,有陶唐遗风。纵观太原几千年的文明史,“以德为本”,是陶唐遗风的本质与内核。

《左传》记载,公元前497年赵简子修筑晋阳城。晋阳,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说到建城就不得不提赵简子的两位部下,能臣董安于,贤臣窦犨。董安于是太原人熟知的,不做详述。

晋国大夫窦犨却是一个能与孔子齐名的人。窦犨 (公元前?-前499年),字鸣犊,春秋阳曲人,晋国大夫,封邑于古城。窦犨曾在阳曲一带开渠利民,施行德政,受到人们的爱戴,他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主张。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都有一定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史记·孔子世家》)。窦犨不畏强梁,梗直敢言。当孔子准备赴晋,谒见赵鞅时,听说窦犨死于赵氏之手,遂转马迥车弃晋而去。千百年来,太原人民一直怀念着窦犨,人们不仅把他奉为贤大夫,而且把他看作功德无比的圣人和“神”。

 汾河东畔的上兰村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就是当地人民为纪念窦犨而建。窦大夫祠之著名,不仅因为窦犨事迹、建筑风格,还因文人墨客、历史人物的关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法家、画家、诗人、金石家、医学家傅山于1639年(崇祯十二年)上京请愿回太原后,在窦大夫祠隐居研习。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仅诗、文、书、画、医皆精,特别是他宁死不仕清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赢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窦大夫祠的东部分为辛亥革命老人、民国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居住的念经堂和衣冠冢。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1959年7月曾到此游览,并留有墨迹。

《访窦大夫祠》:

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

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

裂石寒泉洁,危崖峭壁裁;

澄清汾水日,一镜巉中开。

1948年11月29日上兰村解放,随即成立兰村村公所。1951年8月29日,兰村从阳曲县五区划入市辖第三区,成立上兰村乡政府。1998年元月1日,由于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北郊区上兰镇改名为尖草坪区上兰镇。2001年撤销上兰镇并入上兰街道。曾今的住地单位有,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太原造纸厂、太原机械学院等。

太原造纸厂的前身是西北制纸厂,1934年为晋绥系西北实业公司所建,在直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造纸厂之一,曾经担负提供人民币用纸任务。第一张1953年版红色壹元人民币就是用太原造纸厂的103纸制作的。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

有着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太原。是一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城市,人才辈出,先贤接踵。

千年上兰古镇,地处上风上水佳地,氤氲军工学府书香,传承古代先贤尚德,汇聚晋阳景观精华。这个伴随太原千年之久的重要地区,历史悠久,堪称并州城的“档案馆”。

村内小区,草木葱郁,地段贵尊。春迎丽日之和煦,夏看山花之娉婷,秋感金风之浪漫,冬赏冰雪之晶莹。曲径通幽,翰墨儒雅之气可闻;磬香满园,德孝传承之道可及。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古典园林之雅致;芳草青青,柳絮如烟,田园风光之自然。汾河水静谧舒缓明静而不扬波,犹如玉带园前绕;二龙山苍松叠翠秀丽而不妖娆,恰似屏风景观添。

上兰街道,雄踞晋阳文脉根始,既有千年的历史文脉,又有悠久的军工名校相伴,更有青山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美景宜居共生。

下兰村

据《太原市北郊区地名志》记载:村居位于汾河东岸。相传宋朝时,此处是荒野密林,野兽出没其间。住在太原河西今前北屯一带的猎人路清、田良甫二人(村中居民多路姓,亦有田姓,本村人说此二人是路姓、田姓家族的祖先)经常去上兰村打猎,有时绕道来这里,发现此处和上兰一样,也有野兽可猎,遂常来此行猎,后定居于此。建村后亦取名兰村,为区别于上兰村,相对名为下兰村。地处平川,居柴村以东2.5公里的汾河东岸。东接新城,南毗新村,北邻南固碾,东干渠流经村西,太岚、太白铁路从村南通过,村西南汾河上建有两铁路过河大桥。对于这两座桥笔者曾有记述,在此与各位分享:

太兴铁路桥

在中国版图上,素称“表里山河”的山西宛如一片树叶,名胜古迹星罗棋布,28条清晰可见的“叶脉”贯通其间,“叶脉”就是铁路线。太兴铁路是在原太岚铁路的基础上延伸修建的,东起太原市北郊的汾河站,西至吕梁兴县,客运段通车至蔡家崖车站,是山西境内的一条以煤炭运输、红色旅游的区域性干线铁路,全长164.26公里。

太原去镇城底的铁路桥始建于1976年,1978年建成。桥两侧建有便桥,可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笔者曾经在北郊区工作,也常常走柴村和下兰村之间的太岚铁路汾河一号桥。上桥先得扛上自行车爬六七十度的陡坡,很吃力,桥的西头是柴村村民大片种植的巨峰葡萄地。便桥桥面为水泥预制板,自行车上去还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两块40CM宽的竖排水泥板,板与板之间有4、5CM间隙,行人可推自行车通过,有胆大的人能骑车过去。因此,也有人因车轮卡在间隙中跌落桥下。熟能生巧慢慢地我也是骑着车过桥的,只是骑车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往前面远处看,切不可看桥底下,会头晕的。为了赶时间上班,遇上对面而来的自行车,还要在桥上会车,这时再有火车疾驰而过,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直到1992年柴村金桥建好后,这种经历也就结束了。不过想想,当时停车站立汾河中央的桥上极目远眺,倒也有意想不到的美景入眼帘。美,无处不在,看你如何面对。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首老歌叫《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俗称“铁道兵之歌”。

说下兰村与柴村之间的这座汾河铁桥,就不能不说说当年铁道兵的功绩。铁道兵是支英雄的部队。战争年代,官兵们冒着枪林弹雨,用生命和鲜血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就一条胜利之路。和平年代,肩扛帐篷,四海为家,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一腔热血与汗水,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一条条巨龙般的钢铁大道,驱赶了贫困与荒凉,带来了繁荣与昌盛。铁道兵是一支流动部队,四海为家,常年战斗在崇山峻岭、激流险滩,没有固定的营区,哪里艰苦哪安家,为国为民游击了一辈子。一条铁路修完,部队来不及休整,甚至连通车的汽笛声都不曾听到,打起行李,又奔赴新的施工现场。

1975年至1981年,铁道兵四师担负太(原)岚(县)铁路汾河站至镇城底段新建任务。十六、十七、十八团和师直分队投入太岚线施工。该段长53.87公里,穿越吕梁山脉,七跨汾河,桥隧相连。大中桥24座,隧道21座,其中一公里以上隧道6座。铁道兵2师于1978年春陆续开赴工地展开施工。

年过半百的老团长、老政委背着干粮,肩挎军用水壶来了,师团领导和营首长肩扛铁锹钢钎来了……。干部战士们在蓝天白云下,在万仞山峰上,头戴安全帽,脚穿解放鞋,身穿工作服,腰系安全带,手握钢钎八镑锤,打炮眼、撬危石。利用脚蹬岩石的弹力,一悠一荡,起起伏伏,朝着坚硬的壁石用力捣去,用锤砸去,一下两下,一次两次……。他们像悬崖绝壁上的凌空飞雁,像冒着敌人炮火攀爬大渡河铁索桥的勇士,像义勇军进行曲中跳动的音符,又像搏击云雾中翻腾的巨龙。大锤钢钎猛烈撞击着的岩石,会迸发出无数火星火花!不,那不是火星火花,那是青春年华的战士,用生命和热血组成的朝霞,那是铁道兵战士为庆祝胜利,在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礼花!

经两个师的共同努力,1979年11月30日,铺轨到达镇城底。经过7年艰苦奋战,于1982年底完成任务。2018年6月21日7时20分,冠名为“蔡家崖号”红色旅游列车开通,圆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火车出行梦,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具有深远的意义。

每当列车经过这座桥时都会鸣响汽笛,这是向光荣的铁道兵致敬,是吹响了山西开拓、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从容而美丽,坚定而自信!

太白铁路桥

太白铁路汾河大桥又名西山支线3号桥,东西向横跨汾河,为10孔不等跨钢桁梁桥,桥跨总长457.2米,桥梁总长470.9米,曾是太原市境内最长的钢结构桥梁。

资料显示,西山支线创建于民国22年(1933年)12月。系晋绥兵工筑路局为西北第一煤矿厂修建的窄轨窄距运煤支线,铁桥是西山支线上一座木排架钢梁桥,该桥于1934年4 月1日正式开工,8 月建成,由兵工403团第二营承作,桥长806.5米、宽6米(含两边人行便道),分设6座工字桥梁,全部采用临时木便桥形式,打两截双排木桩上架工字梁,按E—25级设计。1942年汾河大涨。冲毁桥梁,日本侵略军为掠夺西山煤炭资源而重建,重建大桥为准轨铁路桥,锚焊钢椼结构,桥墩以钢筋混凝土筑,按LS—20级设计。桥为10孔不等跨钢椼梁桥,由端至中跨径分别为1 x3 1.3米、1 x 41.8米、2 x4 7米、1 x 61.5米,两端对称设置,其中两端各4米为半穿式钢椼梁,中间2跨为全穿式锚焊钢椼梁。桥基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圆端形钢筋混凝土桥墩。桥跨总长457.2米,桥梁总长470.9延米,外宽8.5米(含2x1.3米人行道)、净宽5.85米,是汾河第一座铁路桥。在铁桥的两端,日本鬼子为了防止对铁桥的破坏,还修建了数座碉堡,在汾河西岸铁桥旁至今还遗留着日军的碉堡。

铁桥记录了山西民族工业的兴起,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掠夺山西煤炭资源的罪行,大桥西端北侧距离铁路不足50米的地方有石头砌成的二层碉堡。碉堡分上下两层,轻重机枪支架槽和射击口都保存完好。是日本人侵略太原时为了保护大桥而修的。因为当时日本人从西山白家庄一带掠夺煤炭资源,而这座铁路桥正是火车往来于太原和白家庄之间的必经之路。”

1937年,太原沦陷。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战略,对太原各工业企业进行掠夺,占领位于白家庄的西北煤矿第一厂,并将其更名为军管第五工厂,采用强制、胁迫、欺骗的手段找来大量中国人做矿工,开始疯狂掠夺西山的煤炭资源。从太原沦陷日军占据白家庄矿,到1945年2月八路军晋绥军区八分区攻占白家庄矿,将近8年的时间里,侵华日军从白家庄矿共掠夺煤炭资源超过184万吨,留给白家庄的则是尸骨累累的万人坑。如今,西山附近的白家庄矿里,还留存着日伪时期的建筑,有军官住所、办公场所、矿工生活区、把头住所、变电所、碉堡等等。图为当时驻扎在白家庄矿的日军军官宿舍。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太原沦陷期间,日军对太原市的38个厂矿企业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造成的工矿企业经济损失达1.7万亿元(法币),社会财产损失达到22500亿元(法币)。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铁路和桥梁的建设,铁桥于1985年3月至1987年5月先后进行了大修、换梁,为太原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桥有部队守护,桥两头都建有部队战士执勤站岗的哨所,铁桥有士兵守护,守桥部队撤离后,护桥任务改由铁路部门负责。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七十余载倏忽而过。铁桥依然伫立,汾河依然流淌,两岸的树木依然挺拔,河边的小草依然葱茏。但两边的风景却是不同,林带蓊蓊郁郁,河水清彻欢畅,铁桥见证了太原的变迁。

登上铁桥,凭栏远眺,你可以看东山日出,可以观西山翠色,可以赏龙城夜景,还可以有许多、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