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勇:改变低效课堂,需要六个“转向”

 李功随 2022-08-05 发布于陕西

汤勇:改变低效课堂,需要六个“转向”

校长会 2022-08-05 07:00 发表于广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汤勇晓语 ,作者汤勇

汤勇晓语.

传播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文章图片1

❑ 汤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局长

教有法,但无定法。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这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没有直接可以操作借鉴的范式。但我认为有效课堂有它的基本取向,这些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向”。

01 从知识传授转向关系建构

传统课堂教学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把学科知识传授乃至灌输给学生,努力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以使他们在考试中能够胜出。随着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课堂学习首先是一种关系建构——学生与教师之间建构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建构出良好的生生关系,学生与课堂之间建构出良好的互动关系。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就是好的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有安全感,就会心无芥蒂地接纳来自老师、同学等方面的信息,他们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把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出来,把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激发出来,把积极的情绪和昂扬的状态彰显出来。

最终,教师的课堂教学将以学生们认可的形态,以最优化的手段方式,以更有效的结果呈现出来。

02 从包办主宰转向适时引导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体,是课堂的“土皇帝”,教师包揽一切。而有效的课堂,教师由主体变身为主导,由主宰退步为引导,由一言堂变身为因势利导。

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以意义建构的探究性、启发性、服务性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让给学生,引领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离身式的被动接受,而是具身式的主动体验,从而充分迸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认知、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充分融合。教师为此在超然中建构出有效课堂,在洒脱中实现有效教学。

03 从霸权专制转向充分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发号施令,高人一等,学生坐在下面,小心翼翼,胆颤心惊,噤弱寒蝉。这样的课堂既难以建构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营建不出温馨祥和,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氛围。

而在有效的课堂上,教师以豁达的态度,浓浓的的爱意,友善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身姿,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民主地对话,朋友般地相处。
课堂中允许发问,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允许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甚至允许学生试错、犯错。课堂里弥漫的是商量与切磋,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赞美与欣赏,平等与自由,优雅与从容,没有训斥与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与恐惧,焦躁和不安。

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师生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还是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乃至于课堂的和谐氛围,无不荡漾一种平等与民主的气息,这会让学生在进入一种深度学习的同时,获得应有的自信和尊严。

04 从冰冷生硬转向应有温度

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教育要有温度,课堂更要有温度。

课堂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事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做到眼中有人,有学生;课堂的责任不仅仅是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做人的尊严;课堂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只让孩子怀揣升学和分数的压力,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关注生命价值,让学生沐浴阳光雨露,快乐地生活,快意地成长;课堂的责任更不仅仅是制造考试机器,培养一个个“小镇做题家”,而是为学生未来人生负责,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使他们今后能够成为学习坚持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幸福同行者。

有温度的课堂,课堂不仅仅是讲堂,而是孩子们探求知识,放飞梦想,点燃希望的学堂;有温度的课堂,课堂不仅仅是讲台,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写诗,共同演绎人生,共同书写生命传奇的舞台;有温度的的课堂,课堂不仅仅是一个随便打上的句号,而是唤醒孩子沉睡潜能、激活封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向往与好奇,质疑与困惑的问号;有温度的课堂,课堂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而是充满人文关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百草园。

05 从自我封闭转向敢于开放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课堂,这种“开放”一方面体现为教育价值的开放,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事前预设的,还有可能是随时偶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才有的,而更多的可能是由书本之外生发的,不仅仅是教师讲出来,而恰恰是在“开放”中,通过引导学生而激发出来的。

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室的开放。过去不少教师习惯于关门上课,生怕所讲的被他人听见,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没有底气的表现。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关起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个职业私有化而已。”

只有当教师能够有勇气开放教室的时候,让校长、同行、家长、社区热心人士能够进入课堂,听课评课,交流探讨,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课堂。

教师能够将课堂坦然示人,能够向人们展示原生态的真实课堂,既体现了一种非凡的勇气和自信,也体现着他的一种用心投入、一种精心准备。而且在课堂的开放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广泛听取意见,吸收百家之长,反复打磨,不断锤炼,会让课堂越来越有效,也会让教师在开放中自我加压、不断努力,获得不断成长。

同时体现为课堂的开放。也就是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厂矿企业去,到社区小区去,到博物馆、图书馆中去,把有效课堂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让他们在学中行,行中学,知行合一,收获课堂以外的更多的知识。课堂的开放,还包括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加,发展他们的个性天赋,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曾多次到北京十一学校去,学校有很多富有创意的活动,比如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学生出版社、电视台、升旗仪式、图书馆的招投标、接待外宾、北京市田径比赛的裁判员,全部是由学生担当主角。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的开放“课堂”,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也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时间内,既有效,学生又迷恋而喜欢。

06 从课堂改革转向课程变革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改革课堂的重要因素。

基础教育领域的“课改”已经提出二、三十年了,其实“课改”既包括课堂改革,又包括课程改革。我以为,相对于课堂改革,课程改革是前提,是关键。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就没有真正的课堂改革;没有切实的课程变化,就没有实实在在的课堂变化;没有有效的课程建设,就没有有效的课堂生成。

很多地方推动课堂改革,要么把秧苗式的座位换成团团围座,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么把原来课堂教学的流程做一个前后颠倒,把原先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改成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要么教室四周挂满小黑板,搞“小先生”制,学生教学生,等等。当然,这些相对于过去的“满堂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会带来一些课堂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大,属于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越往后进行,往往越容易进入瓶颈和死胡同。

而要真正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课堂的真正“革命”,达成课堂的有效、高效,必须关注课程,研究课程,做好课程改革这篇大文章。

尽管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且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这肯定很好。正如再好的鞋,不一定适合每一双脚一样,再好的课程不一定适合每一所学校,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地域、学段、学情、学生的不同特点,如何将国家课程体系地方化,如何将地方课程校本化,如何将校本课程特色化、微型化,由“公共食谱”转化成私人定制的“个性化菜单;如何统整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而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何整合学校的社团活动、阅读课程、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化课程,为课堂改革助力,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能够做到这六个“转向”,我们的课堂离真正的有效,就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