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治理伪创新

 阿福根 2022-08-05 发布于上海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

一直以来,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丰富治理路径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其中一些特别好的做法甚至被提炼、固定下来,形成有益有效的制度。然而,也存在一些所谓的“基层治理创新”,徒有创新之名,是不折不扣的“伪创新”,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

评价一个治理方法是否为创新,并不复杂。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是否提出了新名词和新概念,而在于是否有效解决了真问题和真“痛点”。“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伪创新”,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在不断制造新的困难、滋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矛盾,造成精力和钱财的浪费,增加基层负担,折损公信力,扰乱工作秩序,破坏基层政治生态;还会挫伤基层的首创精神,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基层真正的探索创新举步维艰,其害甚大。

没有无缘无故的“伪创新”,基层“伪创新”之所以流行,有的是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 用“创新成绩”为自己添光加彩;有的是为了多拿些补贴,用“花架子”骗取巨额帮扶;有的是应付考核,用“亮点”“新意”来加分争优,总之,都是形式作用大于实际价值。本质上属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

屡次曝光的“伪创新”事件给我们以警醒,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权力要以民意为依归,政策要以大多数民众受益并满意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政府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为民情,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多做符合实际的利民决策,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让利民政策得到一以贯之落地开花结果。此外,纠正“亮点至上”的考核导向,注重项目实效,不给“伪创新”任何市场。

二、政策创新要“走心”走实。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基层干部做决策应扪心自问,这项创新措施是否真正为民考虑?有无利民之处?出台创新方案前,需要广泛倾听民众呼声,根据群众的需求来精准创新,只有这样才会让创新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否则就会沦为“自嗨”和“花架子”。

三、加强监管机制,杜绝“伪创新”。组织部及纪委监委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机制,切实发挥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指导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心、敬畏心和执行力,真正成为基层创新强有力的主体,此外,也要夯实民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方式,方能让这类伪创新无所遁形。

相信,在正确的政绩观、注重实效的考核导向下,各位领导干部会真正把力气和智慧用在增进民众福祉上,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