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1955年1月中旬初评大将人选毛主席圈中的四位正兵团级将领

 兰州家长 2022-08-05 发布于甘肃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首次实行军衔制,其中授予大将十人。共和国大将军衔的设置是在1953年3月。在1953年总干部部设置的军衔等级中,"大将"军衔首次出现在我军的军衔等级之列,为将级军衔的最高一级。关于共和国军队大将的评定与授衔权限,大将是由中央军委提出预选名单,上报中央书记处综合评定,中央书记处确定授予大将名单后,再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1953年上半年共和国军队曾计划于当年7月份以前实行军衔制,后因故推迟。1954年12月底,中央决定全军军衔评定工作重新启动,决定1955年全军实行"四大制度",完成授衔授勋工作。1955年1月14日至15日,中央军委召开军委座谈会,对初评元帅、大将、上将名单进行讨论,经过两天的认真讨论,终于通过了初评上将以上名单。由于元帅与大将人选的决定权在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只负责上将人选的产生,因此在讨论大将人选时,中央军委扩大了大将人选的名额,提出了初评大将两个方案供中央书记处讨论与参考。第一个大将方案为15人,第二个大将方案为22人。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合署名,将军委通过的初评大将两个方案上报中央书记处与毛主席。

文章图片1

一,19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通过的两个大将方案15~22人名单与1954年1月军事系统高干会通过的拟评大将11人名单

19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通过初评大将人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为15人,第二个方案为22人,这两个大将名单与1954年1月军事系统高干会通过的拟评大将十一人名单相较,一个增加了4人,另一个增加了一倍。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大将15~22人名单是在1954年1月军事系统高干会通过的11人拟评大将名单基础上产生的。与1954年1月拟评大将名单相比,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初评大将方案为15人,保留54年大将名单中的8人,又增加了7人。让我们首先来对照一下1954年1月的拟评大将人选与1955年1月中旬初评大将第一方案15人名单有哪些人员不同?

  • 1954年1月中旬军事系统高干会通过的11人拟评大将名单:粟裕,徐海东,黄克诚,滕代远,李先念,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谭震林,罗瑞卿。
  • 1955年1月16日军委上报毛主席的初评大将第一方案15人名单: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肖克,王震,周纯全。

对比这两个拟评大将名单,两个名单中均上榜的共有八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这就是说,1955年1月军委座谈会初评大将时,保留了1954年1月拟评大将名单中的八人,而原名单中的另外三人未入选新评定的大将名单: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这三位54年拟评大将为何未入选1955年1月初评大将名单?这是因为,在1954年12底评衔工作重新启动时,毛主席专门提出,1955年军衔评定工作分两期进行,一部分已从军队转中央或政府工作未担任军队实质性职务的干部,暂不参加第一期军队现役军官的评定工作,他们的军衔待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结束后,第二期再评。根据主席的评衔指示,三位已将工作重心转到中央与政府工作的拟评大将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与两位拟评元帅人选周恩来、刘少奇均退出了军队第一期现役军官的评衔工作。因此1955年1月中旬的军委座谈会在讨论元帅与大将人选时,没有将五人列入初评元帅与大将名单之列。军委座谈会通过了现任军委主席与军委委员为元帅的决定,在讨论大将人选时,在保留八位1954年拟评大将的基础上,又增加七个大将人选为初评大将第一方案。同时又提出了大将第二方案22人,以备中央书记处从中选择合适的大将人选。

二,1955年1月16日后毛主席在上报的大将名单第一方案中圈中了四位正兵团级为大将人选

1955年1月16日,毛主席在收彭罗二人上报的大将名单后,召开书记处会议讨论大将人选,首先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卡苏林的首次授衔元帅与大将名额不宜过多的提议,决定大将人选从彭罗二人上报的大将第一方案中产生,大将名额与54年拟评大将名额一样,均为11人。毛主席经过反复平衡、上下排队,根据大将人选实为军中各山头在军队中的代表这一评衔杠杆,在上报的大将第一方案15人,否决了其中的四人,圈中了自已心目中的11位大将人选。在毛主席圈定的11位大将人选中,其中有四位正兵团级入选大将名单,为何这四位正兵团级高级将领被毛主席青睐为大将人选呢?

一,因毛主席提议地方干部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工作,毛主席首先将徐海东排除在大将评定之外

在1954年1月军委高干会讨论大将人选时,毛主席专门提议徐海东为大将人选,并建议增补为军委委员。在当时高饶事件遭到清算前夕,为增强党内团结,毛主席在研究大将人选时专门提议已病休达14年之久的原红25军军长、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做为红15军团山头代表为军委委员并评为大将人选。中央与军委接受了毛主席的提议,徐海东成功入选拟评11人大将名单并增补为军委委员。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1954年9月共和国国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一部分军队干部重心已转入地方工作,在54年12月底军衔工作重启后,毛主席专门提出一部分已从军队转中央或政府工作未担任军队实质性职务的干部,暂不参加第一期军队现役军官的评定工作。随着周恩来、刘少奇、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五人相继退出了军队现役军官评衔工作。对原拟评大将名单中毛主席提名入选的徐海东,因病休离职已长达15年,此时的毛主席已不便再将徐海东继续列入大将人选,因此在审批上报的初评大将名单时,首先打"x"将徐海东排出在拟评大将名单之外。

二,在李先念空缺的红四方面军大将人选中,毛主席否决了周纯全而圈中了王树声

1954年1月当时的军委委员李先念做为红四方面军的唯一代表入选拟评大将名单。1954年6月受陈云举荐,李先念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继而在54年9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因已转业且在新成立的中央军委中未再担任军职,李先念因而无缘54年底重新启动的军衔评定,他也就成了无冕大将。在1955年1月中旬的军委座谈会上,军委在大将第一方案中上报了两位红四方面军大将人选_王树声与周纯全。在权衡二人时,毛主席毫无悬念将红四方面军唯一大将名额给了原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周纯全因军队级别仅为副兵团级且红军时期为张国焘心腹之人而遭到毛主席否定,王树声胜出周纯全入选大将名单。

文章图片4

三,在谭震林空缺的秋收起义大将人选中,毛主席否决了政工干部宋任穷而圈中了张宗逊

1954年1月华东军区副政委谭震林作为秋收起义代表与我军卓越的政工典范入选11人初评大将名单,在解放战争的华东战场,谭震林的贡献不亚于战神粟裕,淮海战役中的五位前委之一,便是他身份的象征。由于大行政区撤销后,谭震林奉命离开华东,入京赴职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也因转业而无缘55年1月的大将评衔,他的大将名额由中央军委提名的两位秋收起义代表张宗逊与宋任穷来竞争。由于大将名单中已有秋收起义政工代表谭政,因此毛主席在审议谭震林空缺的秋收起义大将名额时圈中了张宗逊,而否决了宋任穷。

文章图片5

四,华北军区大将代表滕代远退出大将评定后,毛主席将华北军区大将名额选中了肖克

滕代远做平江起义领导人与华北军区代表入选了1954年1月拟评大将名单,在王震代替滕代远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后,滕代远的工作重心已全部转铁道部工作,因而也无缘55年1月的大将评衔,在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大将评定中,他空缺的大将名额,军委提名由肖克与王震二人顶替入选。军委座谈会在提名肖克与王震为大将人选的同时,还专门将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一同与二人入列大将名单。1954年1月拟评大将名单共有11人,名单美中不足的是11位拟评大将名单中缺少贺龙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与八路军120师以及沿革下来的一野代表。因此54年底评衔工作重启后,在谈到大将人选时,毛主席专门提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贺龙与他创建的红二军团功不可没,红二方面军与八路军120师及第一野战军,大将中应占有一席之地!"根据主席指示,军委座谈会在评定大将时,专门将三位红二方面军代表许光达、肖克、王震列入初评大将名单。

文章图片6

由于毛主席在审议大将名单中,亲笔否决了徐海东、宋任穷、周纯全三人,因此大将名单许光达、肖克、王震三人中,三人选中二人入围大将名单。由于许光达为贺龙起家的红二军团的唯一嫡系出身,根据共和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毛主席在许肖王三人中首先圈中许光达为大将人选,顶替亲笔否决的徐海东留下的大将名额。在红六军团大将代表之争中,本来王胡子比肖克更有资格入选大将,奈何52年上半年王震在新疆土改运动中犯有严重过失,让他在55年1月大将评定中败给了肖克,因而在肖克与王震竞争红六军团大将名额中,毛主席否决了王震,而圈中了肖克。另外原华北军区大将代表滕代远空缺下的大将名额由同属一个系统的原华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肖克替换,也在情理之中。经过一番平衡与排队,经毛主席圈定的11位大将中除1954年1月拟定的粟裕等七人外,毛主席圈定的四位正兵团级大将人选为:王树声,张宗逊,许光达,王震。毛主席心目中确定的11位大将人选也终于尘埃落定,11人分别为:

  • 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 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 许光达,肖克。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