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 |“一一风荷举·荷文化与杭州西湖”(一)

 zzm1008图书馆 2022-08-05 发布于上海
内容提要:荷,依水而生,见风茁壮。寻常百姓喜爱,文人雅士吟赏。池塘之荷,掩映于千家万户,摇曳入诗词书画,化身为器用装饰,留驻在生活日常。本专题片以时间为梳理线索,从南朝到唐五代荷文化受佛教影响,到宋代荷文化受儒家和文人士大夫精神影响,再到元明清的世俗化演变,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为您详细介绍荷文化与杭州西湖。本期节目,我们带您了解南朝到唐五代时期的荷文化与杭州西湖。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节目视频

 电视首播:2022年7月22日23:00点
 电视重播:2022年7月23日21:00点
播出平台:浙江民生休闲频道
出品机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荷花在华夏文化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花卉。它集花、叶、香三美于一体,亭亭玉立,出泥不染,象征着清丽素雅的气质和高洁淡泊的情操,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莲花纹作为我国的传统装饰题材,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装饰形式。杭州西湖与荷花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到夏季,荷花绽放,常引来许多游客观赏驻足。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地处西子湖畔,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展示各历史时期荷花主题的文物及工艺品,将“花”与“器”相结合,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显示荷花的诱人魅力,亦对荷花纹饰造型及其文化内涵做出深层次解读,引导观众品味古物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
江屿(浙江省博物馆陶瓷部副主任、策展人 ):我在孤山已经工作了十年,每年夏天都会到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满池的荷花。看得多了我也会在想,这些荷花开了千年,有多少人曾经站在西湖边看这些花,他们有什么样的心境跟想法。古人对荷花的赞颂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想在孤山馆做一个荷文化主题的展览,同时也能够跟杭州西湖结合起来。

图片

“一一风荷举·荷文化与杭州西湖”展览名称出自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展标背景取自浙江省博物馆藏任伯年《荷花双燕图》,圆形灯箱底纹出自“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夹层碗”。展厅右边灯箱为现代油画荷花图。意图体现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表达方式下的荷花,却能在同一时空有着一种奇妙的和谐。
曾莹(浙江省博物馆陈列部、策展组成员):这个展览有一个特点,它就是几个部门一起联合承办的,它有陶瓷、有书画、有金银器,是几个部门的合作,这在我们浙江省博物馆是比较少见,序厅是一个小小的莲子,良渚时期出土的莲子,来自五千年前,这是展览的开始,也是万物的开始,它是一个种子。所以整个展厅从莲子到莲叶到楼上的莲花一直到最后的莲蓬,是莲的一生。这是整个展陈基本的设计。
江屿(浙江省博物馆陶瓷部副主任、策展人 ):从我们馆藏南朝的瓷器中我已经看到很多的莲瓣纹装饰,再延续唐五代时期的佛像上、宋人的文房用品和生活用品上、再到元代明清时期的各类用品都见到了很多荷花装饰展览分成六期,以时间为序。第一期南朝时期,因为最早能够看到的瓷器上的莲纹装饰是南朝的。第二期是唐五代时期,我们想侧重表现佛教对莲文化或者荷文化的影响。第三期宋代,北宋和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荷文化的推动和传播,尤其大家都耳熟能详周敦颐那句,已经把荷文化和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也从此把它定格下来了。再是元代和明清时期,我觉得荷文化进入了一种世俗文化的状态,它不仅仅由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类人来大量使用,它成为了一个全民都很喜闻乐见的题材,所以元代、明代和清代我们有选择书画、玉器、金银器等等具有莲纹装饰的来表现。最后一期就是近现代,我想表达荷文化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它是古人和今人能够用来沟通的一座桥梁,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看到荷花也是会心生欢喜,向往清静的世界。
图片
图片
杭州西湖大规模种植荷花,应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佛教的盛行,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因其身处淤泥却不染,且花、果、子并存,颇具佛性,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许多法物都与莲荷有关。莲花装饰大量出现在六朝器物上,既顺应当时的时尚,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
魏祝挺(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策展组成员):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佛说阿弥陀经》一级文物,这件东西出土于1950年代的龙泉金沙寺塔和崇因寺双塔的这三座塔中,当时的龙泉县因为是拆除旧塔,就把这三座塔拆掉以后发现这三座塔里面藏有非常珍贵的文物,有几件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其中这一件是唐代佛经中非常罕见的经变图。我们知道敦煌藏洞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写经和绢画,其中绢画的部分大部分都被大英博物馆以及世界其他博物馆收藏,我们很少能拥有唐宋时期写经的这些装饰画,也叫经变图。我们这件上面是图,下面是经,图和经完全对应。经中写着这是极乐世界中的一个八功德池水,上面有天宫楼阁,池水中有荷花经地铺池,西方三圣的阿弥陀、观音、大势至在边上,最左边是三位供养人来供养佛像。这里表现了极乐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吉物元素就是荷花,这件图象在写经也非常精美,可以和敦煌藏洞相媲美。

图片

唐 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残片
唐五代时期,杭州快速发展,也孕育了各式园林。在西湖传统园林中,荷景成为很重要的景观。吴越国三世五王近百年间,寺塔之建,倍于九国。一时之间“杭之俗,佛于钱氏结庐遍人境”,杭城以“东南佛国”之名远播华夏。佛教的盛行与荷花的大规模种植形成了合力之势,并最终推动了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佛教艺术造像,在雕塑、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等工艺形式中也常见莲荷装饰。浙江省博物馆的佛教收藏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雷塔,还有金华万佛塔的整个地宫文物。金华万佛塔1957年发掘出土了几十件造像,大部分是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 
图片
五代吴越国铜观音坐像
吴越国时期流行的是净土信仰,主要是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这些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唐代的风格,他们须弥座上的仰莲非常硕大写实,就像真实的荷花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荷花的仰莲瓣一片片都硕大饱满。和北宋时期后面发生变化抽象化的莲叶相比,唐五代时期更加写实,覆莲一般采用宝装莲瓣纹,这和柱础装饰比较相似,合起来的仰覆莲的须弥座是这一时期吴越国造像须弥座的最大特色。

图片

五代吴越国铜菩萨像

图片

五代吴越国铜释迦佛像

此次展览对应各时期文物组合阐述荷文化的发展史,展品涵盖了瓷器、金银器和书画,诠释了荷文化从古至今,从佛教到禅意在我们生活中的变化和影响。
下期节目,我们带您继续了解宋朝时期的荷文化。


图片
观展指南

图片

 展览时间 

2022年7月8日——2022年9月7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

夏日赏荷,于杭州人而言,寻常亦风雅。初夏时节,寻“小荷才露尖尖角”,仲夏时节,观“新荷漫沼叶田田”,盛夏时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霜时节,可“留得残荷听雨声”,甚而风中、雨后亦有“叶有清风花弄影”“碧玉罗盘弄水晶”……水乡荷塘,碧叶风翻,芙蓉红艳,风景的烂漫与情意的缠绵都在此处相通。

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一一风荷举——荷文化与杭州西湖”于2022年7月8日在西湖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从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的荷花主题文物、工艺品170件/组,带您赏荷观器,感受荷文化的魅力。

图片

南朝 越窑青瓷莲瓣纹龙柄鸡首壶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高34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径14.5厘米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典型器。南朝士族门阀崇尚“秀骨清象”,此时期的鸡首壶也呈现器型修长、鸡首高耸的姿态,柄多做成龙首形,肩腹部多刻划莲瓣纹。

图片

南朝 瓯窑青瓷莲瓣纹罂

1964年浙江瑞安云江社区龟门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26.3厘米 腹围17.2厘米 底径10厘米

罂俗称“盘口壶”,为汉以后流行的器式。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历经汉、魏晋的流传,在南北朝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也融入了社会生活。佛教中莲花与佛教义理相容,人们欣赏莲花,更向往佛教所宣示的无争平和的境界,莲瓣纹在此时盛行一时。

图片

南朝 越窑青瓷莲瓣纹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9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7.5厘米

图片

南朝 越窑青瓷莲花纹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4.9厘米 口径29.6厘米 底径11.2厘米

汉代至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东晋、南朝时期,专用的茶具从饮食器中分化出来,专用于饮茶的托盘之盏出现。托盘内底中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茶拓子”铭记的金银茶托基本一致。茶具上饰莲纹,正与佛教的盛行相合,南朝青瓷莲纹盏、盘,可以作为早期茶具的代表。

图片

唐 荷花鸟纹铜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直径18.8厘米

镜为八出葵花形,圆钮,双鸾夹钮相对,脚踏花枝。钮上荷花一枝,一鸟啄莲子。钮下荷花一枝,莲蓬上饰鸳鸯一对。镜缘四花四鸟相间环列。

图片

唐 越窑青瓷荷叶形托盏

1975年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出土

宁波博物院藏

通高6.6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6.6厘米

托盏由茶盏和盏托配套组合而成。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盏托仿荷叶形,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形成风吹叶卷的动感;盏口沿作五瓣花口形,外壁压印五条内凹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盏托中心内凹,上承茶盏,浑然一体,如荷叶承载着荷花在水中荡漾。托盏光素无纹,釉色青翠、莹润如玉,釉面亮洁均匀,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巧。 

图片

五代 越窑青瓷鸳鸯纹荷叶盖罐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高11.7厘米 口径7.3厘米 底径6.9厘米

五代越窑青瓷因吴越国的推动而臻于鼎盛。不仅胎美釉洁,造型和纹饰也是匠心独具。此件盖罐,器盖是仿生的荷叶,腹部为细线刻划的莲池鸳鸯,刻划逼真,生机盎然。

敬请收看

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中国蓝·书画园地》栏目

首播:本周五晚23:00

重播:本周六晚21:00

栏目电话:0571-56355160



编辑 | 林   玲

审核 | 胡   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