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学堂】苏州古建中的石雕艺术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8-06 发布于云南

苏州古建中的

石雕艺术






图片





人类很早就与石头打交道,先人用灵巧的双手打造了各种石器工具,但石雕作为一种装饰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则要到秦汉以后。

苏州石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本地丰富的青石和花岗石资源,这些石雕构件具有典型的苏州地区艺术特色,图案优美、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刀法细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这些石雕浸润着浓浓的吴文化底蕴,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也承载着多元文化交融的信息。在古建中石雕主要运用于建筑、宗教、墓葬、牌坊、碑刻、栏杆及古井等多个方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牌坊

图片

石牌坊是一种装饰建筑物,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用来标明地名的,也有的作为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图片

石牌坊

石牌坊

图片
图片

柱础

图片

古代建筑构件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图片

柱础

柱础

图片
图片

抱鼓石

门枕石

图片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突出,头部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作用,并出现了类似鼓状的抱鼓石。


图片

抱鼓石

抱鼓石

图片
图片

须弥座

图片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须弥座从神圣尊贵之物,逐渐发展成为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建筑物的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图片

须弥座

须弥座

图片
图片

井栏圈

图片

井栏又叫银床,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图片

井栏圈

井栏圈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