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梁漱溟公开顶撞毛主席,结果遭众人轰下台,发生了什么?

 蓝色天空309 2022-08-06 发布于安徽

前言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中国最后一代大儒家”之称,他自延安时期起,就与毛主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在1953年的一场会议上,梁漱溟竟然在会议现场与毛主席“抬起杠来”。

二人一度陷入到了激烈的争执之中,最终梁漱溟被众人轰下了台。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图片2

梁漱溟在台上发言

一、被轰下台的发言人

1953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中传出了激烈的喧嚷声。

那天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的第十天,按理说会议进行期间应该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氛围。

然而当梁漱溟上台站定开始讲话后,还没有说完他准备好的开头,台下坐着的参会人员就忍不住大喊:“反派梁漱溟滚下台来!”

听到有人打断自己的发言,梁漱溟身形一颤,接着将目光转向了毛主席。

此时的毛主席依旧维护梁漱溟的发言权,他对梁漱溟说:

“梁先生,你可以继续讲话,但是要在四点钟准时结束,可以做到吗?”

梁漱溟看了一下会议席上摆放的钟表,现下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

他脖子一梗对着毛主席说:

“我要讲的内容很多,没办法在四点钟就结束,不知道主席您有没有听完的雅量?”

文章图片3

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在会议上

听到这话的毛主席大声说道:

“你要的这个雅量,我恐怕是不会有。”

然而性格执拗的梁漱溟并没有选择下台,反而坚持要在台上“长篇大论”。

此时的毛主席终于被梁漱溟我行我素的作为彻底惹怒,随即二人在会议场上激烈地争执起来。

梁漱溟俨然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处怎样的场合,一句接着一句地刻意与主席顶起牛来。

他所说的语明显带着个人情绪,压根就脱离了本来的议题。

看到梁漱溟居然公然顶撞国家主席,参会人员不禁愤怒起来,在台下大喊“梁漱溟滚下台”“反派”等言语。

文章图片4

梁漱溟

在参会者不绝如潮的反对声中,梁漱溟终于没有颜面再在台上待下去。

他最终灰溜溜地走下台去。

事后回忆此事的工作人员声称,梁漱溟是在建国后和毛主席顶撞的唯一一人,而毛主席也是仅有一次公然发那么大的怒火。

二人争执的原因,还要从梁漱溟在此次会议的首次发言说起。

1953年9月8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希望各界人士集思广益,讨论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设计出能让中国工业得到发展的正确路径。

梁漱溟作为无党派政治力量代表人物,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于9月11日在会上作出发言。

文章图片5

他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一共可以分为三点。

然而他最后提出的意见却引起了在场参会人员的广泛注意。

梁漱溟在发言中提出,自建国后,我党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问题,还在发言中引用了一句并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声称工人与农民之间有“九天九地”的差距。

除此之外,他还在发言中说道,我党在以前是借助农民的力量壮大起来的,现如今却忽略农民,农民怕是会认为中共嫌弃他们。

毫无疑问的是,梁漱溟在此番发言中所提出的意见是夸大的、并不符合事实的,更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相违背。

面对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毛主席自然不会任由这样错误的主张存在下去。

文章图片6

毛主席

二、持续不断的争执

就在梁漱溟发言的第二天,毛主席在台上进行发言。

在这次发言中,毛主席严肃地说道: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了美国人。工人与农民的根本利益上一致的,不容破坏。”

虽然毛主席在这次讲话中并不是针对梁漱溟一个人在进行批评,而是对怀着和梁漱溟一样想法的人进行统一辩驳。

然而这些话却被梁漱溟认作,是毛主席对自己进行的公开批评。

文章图片7

梁漱溟

深感不服气的他在当天散会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梁漱溟声称,自己并非是在反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希望能与毛主席一见,希望在见面时能够向主席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

毛主席原本是可以拒绝在私下与梁漱溟再行会面的,然而出于对其的尊重,毛主席还是在京剧晚会前与梁漱溟进行了约谈。

然而此次谈话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梁漱溟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陈述了个大概,并且希望毛主席能够消解对于自己的误会,毛主席随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梁却表示不能认同。

二人各执己见,这场谈话落得一个不欢而散的地步。

文章图片8

转眼到了9月16日,梁漱溟再度为自己争取到了上台发言的机会。

此时的他更为在意的是,能否在所有参会者面前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赢得为自身辩驳的机会。

于是他在此次发表的意见中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意见,在多次强调自己并不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继续强调农民问题。

在此次发言结束过后,这次争执风波算是被彻底摆在了明面上。

这就表面党中央无法再绕过“梁漱溟”这个名字去谈问题本身,而梁漱溟提出的意见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来到第二天,周总理针对梁漱溟意见本身做了长篇发言,在发言中直接批评梁漱溟是“代表地主说话”。

文章图片9

周总理

而在周总理发言的同时,台下的毛主席也几度插话。

毛主席认为梁漱溟提出的有关农民的意见是反动的,而梁漱溟则是“用笔杀人”的“伪君子”。

这场会议中的直接批评让本就有怨气的梁漱溟更为恼火。

他坚持将为自己辩驳一事在本次大会中进行到底。

这就有了上述18日梁漱溟在会议中想要为自己进行长篇申辩,最终被在场与会者轰下台的事实。

有些人可能会心存疑问,看似是一场小小的争执,为何会演化到如此激烈的地步?

文章图片10

梁漱溟

实际上,毛主席对梁漱溟的批评并非是个人情绪的发泄。

而是为了国家能够稳定发展,他一定要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坚持,对于错误的主张也要及时予以纠正。

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的现实形势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稳定及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善人们、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方面,整体的速度自然就会慢一些。

党中央自然是希望改变农民生活的现状,以所有人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

但是做任何事都要分轻重缓急,这是由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文章图片11

何况当时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没有梁漱溟提出的“九天九地”那般夸张。

后来的梁漱溟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从朋友那里听来了那么一句,就将这句并不属实的话用在了发言里。

如果任由梁漱溟在会议上所提出的此种意见发酵下去,那么势必后引发农民对党的不满,甚至这些话还会被有心之人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这对于中国当下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毛主席等人才会坚持和梁漱溟进行争执。

实际上在此次会议之前,毛主席和梁漱溟在众多问题上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文章图片12

梁漱溟

三、意见不同的二人

毛主席和梁漱溟同岁,他们最初于杨昌济先生的家中相识。

那时的梁漱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与杨昌济先生是共事关系。

因为这层关系的存在,梁漱溟常常去杨先生家中拜访、坐谈,而每次给梁漱溟开门的人,就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毛泽东。

那时的梁漱溟只知道,这个一口湘潭话的高大年轻人是杨昌济的学生,但并不知道此人的姓名,更不会预料到他会成为日后中国的伟大领袖。

梁漱溟不仅仅是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更是心怀报国理念的革命积极分子。

农民问题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

文章图片13

梁漱溟

他不仅在抗日战争前期,于在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自治”试验活动,随后还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投身于蒋介石门下为国民党做事。

然而当梁漱溟意识到蒋介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动分子后,他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国民党队伍,随后不辞辛苦地来到陕北延安,希望与共产党的领导人探讨救国的方略。

在1938年年初的时候,梁漱溟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并且见到了毛泽东。

那时的梁漱溟只觉得毛泽东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还是毛泽东一把拉过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道:

“梁先生,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在北京杨开怀先生家,我为您开门的事情?”

过往旧事一下子触及到了梁漱溟的内心深处,他不由得对毛泽东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

文章图片14

毛泽东在延安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受到社会上“亡国论”思想的影响,梁漱溟也对救国救民这条路产生了悲观情绪。

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坚定地鼓励梁漱溟,告诉他说中国的前途非常乐观,日本必败!

听到毛泽东如此鼓励,梁漱溟深受感动,不由得和毛泽东讨论起了改造社会的策略问题。

然而此时的二人却发现,彼此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莫大的分歧。

深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梁漱溟认为,中国政治的首要问题在于调和两党矛盾,走改良道路,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

毛泽东却坚持说,梁漱溟口中的改良道路无法彻底地改变中国的现状。

他认为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并不仅仅存在于西方,中国也务必要重视这个问题。

虽然二人在当时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二人尊重并保留彼此的意见,同时他们之间也建立起了别样的情谊。

文章图片15

1945年梁漱溟再次去往延安,并再次和毛泽东探讨治国方略的问题。

虽然此时梁漱溟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大多都过于理想,并不适用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但是毛泽东仍然对梁漱溟报以尊重。

他总是认真听取梁的想法,也没有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谈话多达二十余次,其中有两次都是持续整晚的谈话,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对于梁漱溟此人的尊重和重视。

也许是因为在谈话期间,毛泽东压根就没有摆出任何的领导架子,一直与梁漱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平等交谈。

这就致使梁漱溟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和毛主席进行探讨和争执,哪怕是拍桌子吵到脸红也没有关系。

也正是因为习惯这种谈话模式,才造成了梁漱溟不顾场合、有失分寸地进行发言。

而之后的梁漱溟在回忆起这场争执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文章图片16

梁漱溟

四、一生的懊悔

回到家后的梁漱溟还是满腹委屈。

纵然毛主席在会后也没有撤销他的政协委员身份,更没有对他做出任何处罚,但是性格执拗的他还是想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此时还是他的儿子梁培宽发现了问题所在,并用极为智慧的话语劝慰了自己的父亲,他对父亲梁漱溟说:

“您说自己是善意的,是爱护党,爱护政府,但一言一行须看其所起作用如何,不能单从动机看,而不顾及它的客观作用和影响。”

梁培宽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父亲在“对党监督”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和话语,会为之后的党和国家带来怎样的后果。

文章图片17

梁培宽

与此同时梁培宽还同父亲说道:

“毛主席并不是对你个人有什么好感或恶感,他一切为了国家当前的建设大业,而没有其他。”

这一番话说得极具深度而又富含温情,一下子就抚平了梁漱溟躁郁的心情。

他随即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同时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

此后的他向毛主席写了一张申请反思的信件,专心在家中念书学习,再也没有和主席等人进行过谈话。

1956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梁漱溟亲自走到了中国的农村。

他亲眼见到了乡村巨大的改变,这让他更为自己之前的言行感到懊恼。

文章图片18

1960年9月,梁漱溟的儿子梁培恕喜得贵子,梁漱溟亲自为孙子取名为钦东,意思为“钦佩毛泽东”。

显然此时的梁漱溟已然放下了往日的执念,对毛主席报以真挚、热烈的钦佩之情。

梁漱溟很少提起发生在1953年的会议争端。

直到毛主席、周总理相继故去,此时年事已高的梁漱溟才再度提起往事。

在说到与毛主席进行争执时,梁漱溟的脸上是无尽的懊恼,他对自己的家人说道:

“当时是我伤害了我们的感情。他们(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在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文章图片19

梁漱溟

尾声

现在来看,毛主席和梁漱溟之所以产生争执,归根结底是因为二人看待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当时的梁漱溟着眼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的积贫积弱的农民问题,而毛主席是出于大局考虑,着眼于国家的生存与长远发展问题。

为了带领人民富裕起来,带领国家强大起来,我党其实在研究国家该走哪条道路、如何改革、如何治理的诸多问题上,都难免产生过意见不同、互有争执的情况。

但是这些人并不是为了给自己争利益,也不是为了给哪一方争利益。

他们之所以会坚持在意见不同时进行争执,是为了讨论出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给国家和人们创造福祉。

这些敢于寻求真理、敢于坚持主张、敢于承认错误的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铭记。

正是因为他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才有了我们中国如今的强大富裕。

谨以此篇向高瞻远瞩的毛主席致敬!

为所有敢于寻求治世真理的人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