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

 tng1959 2022-08-06 发布于上海

也许因为近年来从事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采访报道的原因吧,我一看到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新著《北京的山》的头篇,就被打动了。

“也许我们是到了像山一样思考的时候了。”作者如是说。是啊,我们多久没有仰望过身边的山,远处的山,山外的山?有山就有水,这山,这水,这里的人家,一直静静地在身旁,变化着,生长着,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可曾回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三地以及周边疏解承接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而其前提和基础正是良好的生态协同发展。

行走京津冀,可以明显感觉到,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东北面,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境内的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等,像一个半环,环抱着北京;半环的外侧,是雄伟的太行、燕山;太行、燕山的外侧,是山西的管涔山、内蒙古的苏木山……这就是北京的山,京津冀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这是一片绿水青山,更是一片“金山银山”。

北京的山,着实让人着迷。

这部以《北京的山》为名的散文集,以《北京的山》为开篇,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32篇生态文学作品,分为天地大美、树木果实、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四个部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亲身经历,聚焦自然生态,将生态叙事的重心从“叙”向“理”迁移,将来自“大山”的启发照进读者眼中,以找寻一条理性思维之路,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再出发”。

认识李青松老师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从他写的《塞罕坝时间》《管涔山》等生态文学作品中了解到他的为文为人、他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经常跋山涉水亲近大自然的缘故吧,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作品细节生动,富含发现和哲理,他写什么好像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有时候是树、有时候是草原、有时候是沙漠、有时候是水、有时候是风……为啥他写啥像啥呢?我想,源于他个性中对自然本真的喜爱、了解、欣赏、理解和追寻,他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这一次,我感觉到他是一座山,带我们像山一样思考。

就像作家刘浏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实从《北京的山》开始,李青松的作品不再有强烈的发问和浓重的抒情,甚至连“人物”也少了。征服我的是笔端下自然本真的含蓄与深情——哈拉哈河边的黑熊会到浅滩上溜达,眼睛却不时瞟一瞟河里,一只狍子从灌木丛里闪出来,一般情况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可这天,它居然丢下石头下面翻出来的美味,撒腿就追赶那只狍子。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头黑熊,最后狍子的结局又是怎样——李青松似乎不太关注这些,而是想用文字去揭开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与普遍规律,这些“情节”取代了完整的叙事,去繁存简后,从文学筛眼里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给人的启发,充满了思考的力量。

他对生态保护的真知灼见也吸引着我的眼睛。“生态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起源”,他说,人类的欲望升腾、扩张时,常常背离了应有之道,打破了稳定与平衡。因此,他的生态文学作品,总是把笔触伸到大自然深处,让人在自然本真中感叹沉思,他期望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认识沟通的媒介桥梁,使人类探索之路更加舒畅!

在他的生态作品中,山、水、树、花、草、动物与人一同成为主角,他强调以自然之真还自然之本,就像借《管涔山》上的故事讲,人与生态是一个整体,“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着呢”。

古人有“以十花为十友”之雅趣,李青松以整个生态为友,与大山、森林、草原、河流、大漠、湿地相拥相伴,披着霞光和晚风,笔走龙蛇深情款款,揭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地球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山,代表着某种高度,也代表某种品格和思想。山是观察历史和自然的坐标。从生态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山,连着大自然的一切。

李青松曾讲过这样一个情节,一天清晨,两只喜鹊在他窗前叽叽喳喳,他就想,喜鹊是不是从山上来的?它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于是他立即决定去看山。

而这,也许正是山与李青松特有的默契。山,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