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之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简谈博论写作心得

 顺其自然h 2022-08-06 发布于北京

又一年毕业季伴随着盛夏而来。毕业生们已然匆匆离校,他们的潜心耕耘和学术生长却值得记录和回味。

这个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学术生长”优博专题第三期,介绍我系2022届优秀博士论文。

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学术生长的力量,也希望这组专题成为2022届毕业生燕园故事的结点和未来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历史学系2022届毕业生 王静

我是2018级博士生王静,专业方向是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清代士人闹考与诉求表达》。论文初稿、导师手批稿、预答辩稿、外审稿、正式答辩稿、最终定稿,望着这一摞厚重的文稿和上面斑驳的修改笔记,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平心静气地回顾从选题到搜集、研读史料再到写作论文的心路历程。研习史学别无捷径,硕博六年大约可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八字概括,而贯穿其间的是导师尚小明教授张弛有度的指导。

#01 博观约取:培养问题意识的必由之路

硕士一年级初入师门,恰逢尚老师带领师门同学研读《清实录》,从道光朝开始,每月讨论一次。犹记得老师当时的两点教诲,第一,治中国近代史不应自画藩篱,要深刻关注传统时代的典章制度;第二,研读史料不应泛泛而过,要逐字逐句体味其意涵。现在反思,老师大概是想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史料考辨能力。当时还很懵懂,只是尽力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读实录的过程伴随着查阅其他史料和补充前人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典章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甚至疑问。

由于我的本科论文《清末湖北提学使研究》意在探讨清末新政时期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变革,进入研究生阶段也很关注提学使的前身——学政,因此在阅读实录时非常关注与学政相关的内容,尤其发现了许多学政上奏地方政情和民情的案例,这其实涉及学政作为皇帝耳目的监察权,由此萌生了研究清代学政群体的想法。向老师汇报后,老师并未立即表示意见,而是建议我把清代学政的人物传记通读一遍,再做定夺。随后,我以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为主要依据,通读了《清史列传》和《清史稿》中所有的学政传记,在此过程中也阅读了比较丰富的学政年谱、日记和诗文集。大半年后,当我终于完成这一“作业”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发生了变化,由关注学政群体转向了学政按临地方考试时对生监群体的监管,尤其关注史料中经常出现的“刁生劣监”,并留意到一些士人闹考案例。士人为何在如此重要的上进之阶弃考滋闹?士人闹考就意味着刁、劣吗?这是我最初关注这一问题的核心困惑。相比已有研究多关注士联结官、民关系时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地方社会维护秩序、推进治理的正面影响,所谓“刁生劣监”和闹考显得比较特殊,也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再向老师汇报时,老师也认为士人闹考是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进而关照到生员、童生等底层士人的读书应试、日常生活、利权和心态变化,并提醒我要多关注清人诗文集资料,指导我利用多种清代文集篇章目录进一步读书。带着问题意识重新出发,论文选题逐渐清晰明朗,最终聚焦清代士人闹考这一核心对象。

对我而言,“博观”意味着不预先设定观点来寻找材料,而是通过系统阅读编年的实录和个人的传记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约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最终选定核心研究对象。这一过程历经硕一、硕二、博一、博二四年,尽管艰辛漫长,却成为博论写作最坚实的基础。

#02 厚积薄发:准备充分再动笔

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应该边看材料边写,还是“吃透”材料再写?言人人殊,我比较倾向后者。硕士一年级选修尚老师主讲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老师谈到这一问题时也主张后者。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老师也时常教导我不要着急动笔,先把史料读透,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更重要,我一直铭记在心。研读史料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宁滥勿缺”,广泛搜集材料,按时序整理史料长编。第二,从头研读史料长编,有意识地以同类问题为中心横向归纳史料,并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第三,再从头研读史料长编,根据写作需要编制《清代闹考案情况统计表》,并再次横向归纳史料。这三阶段实际是不断研读、考辨、消化史料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读不写,对于一些头绪繁多、线索复杂的重要问题,我会以札记的方式先梳理出来。这既有助于整理自己的思路,而且不至于“手生”而难于下笔。

经此“厚积”历练,在博三的暑假,我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章节结构。正式写作前,我向老师详细汇报了论文的章节结构和写作思路,经由老师逐节把关调控,并和老师约定大概以每周一节、每月一章的速度匀速推进。事实上也大致不差,从2021年8月中旬开始写作,2022年2月中旬时论文初稿得以完成。除最后一章和结语遇到一些困难外,其他章节的完成度相对较高。之所以能如期完成初稿,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比较扎实地搜集和研读史料,并整理了较为完备的史料长编,写作时得以避免枝蔓旁出,自乱阵脚。

#03 由此及彼:博论的生命力

士人闹考主要是一个从社会文化史入手的选题,但深入进去会发现牵涉政治、经济、司法等多个领域。博论主题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苗,主干之下有多条根茎深埋于土壤,只有根茎充分吸收养分,才能滋养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当确定选题并逐渐推进研究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并面对很大挑战。比如,我探讨的闹考之“考”是指科举考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乡试以下的童试和生员岁、科试,这就涉及底层科举史的研究。然而,最初阅读史料时,我对这些考试的时间、地点、场次、流程都不清楚,对县、府、院试与岁、科试的关系也很混乱。前人研究非常简略,并不能完全解答我在阅读史料时遇到的困惑。于是,我通过系统阅读《清会典》、《学政全书》等资料,从制度层面重新梳理,并结合大量实例,对底层科举有了更深刻系统的解读,这也成为论文的一个创新点。再如,对于官方对闹考的处理,涉及多条律例和复杂的审理程序,需要从法史角度做出解读。于是,我将整理的所有案例中涉及的律例全部归纳出来,系统阅读《大清律例》、《大清会典事例》和薛允升《读例存疑》的相关记载,从头学起,不仅理解这些例文的具体规定和量刑标准,更关注这些律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闹考案的司法审理实例,才能更好地做到“了解之同情”,对官、士关系做出深刻分析。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将制度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还记得之前在应聘面试时,一位老师听完我对博论的介绍后,问我如何看待制度史与社会史的关系。在我看来,只有先从制度层面梳理清楚相关典章制度及其产生背景,才有可能发现“真问题”。因为直接接触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史资料,看到的多是历史表象,回到制度史的脉络和关怀中才能恰当地判断哪些是常态,哪些是变态,哪些问题更值得研究,这样才会让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推进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大致回顾了从发现问题到搜集、研读史料再到写作论文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在历史学系接受严谨史学训练的缩影。论文最终能如期且比较有质量地完成,还离不开与导师持续的良性沟通。一方面,我非常认可和信任尚老师的治学理念和学术精神,因此能及时接纳并吸收老师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尚老师指导学生张弛有度,既给学生读书和选题的自由,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又能在关键节点给出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指导。这使我能持续保有学习热情,增强信心,真正有所成长。

时至今日,博论写作已经完成,我也顺利毕业,但关于士人闹考的探讨和由此发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我想,这就是博论给我的馈赠,也将在更长的时间滋养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作者简介

图片

王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2022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尚小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社会文化史、教育史。在学期间,在《历史档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近代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

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