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仑: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关系配对的秘密有关

 骷髅馆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莫奈:Cliffs Walk at Pourville, 1882

曾奇峰老师要来直播了,8月9日晚上8点,一键预约不错过

本文节选自李仑老师的精彩直播《如何在组织中提升人格,获得成就》。


图片

关系的配对

一个人一出生,就是在家庭这个团体中。之后的发展里也会处于一个又一个的团体里。

我们都会和某个人形成二元关系,这种关系常常形成配对。

比方说施虐的人总是会碰到受虐的人,而受虐的人也许在另外一个关系里面又是一个施虐的人,施受虐他们会搭配。

再比方说讨好和挑剔,习惯讨好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挑剔的人,让他非常为难。这个挑剔的人在另外一个关系里又是一个讨好的人。

还有迎合的人总是会碰到冷漠的人,冷漠跟迎合他们会配对。可是这个冷漠的人他在另外一个关系里面又是一个迎合的,像一个连环扣一样。

以及表演和抑郁配对,一个人他非常有表演性,戏剧性,那他周围的人都是很抑郁的。

还有焦虑的人经常跟很被动的人配对。如果一个妈妈很焦虑,孩子通常都很被动很拖延。然后还有惩罚和破坏,哪里有惩罚哪里就伴随着破坏。

善于诱惑人的人经常会遇到比较贪婪的人,而贪婪的人在另外一个关系里又变得很诱惑。

以及如果你对一个人非常信任的话,这个人在关系里面是会变得非常主动的,信任和主动也会配对。

这个就是二元关系,两个人的关系里会有模式的配对。

紧接着来到三角关系。

图片

不同人数的家庭,动力也会不同

三角关系指的是一个家庭里,一个孩子和一对父母,他们三个人形成一个很稳定的三角,这也是精神分析动力学里面讲的俄狄浦斯,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三角关系总是会遇到两方的结盟。

第一种结盟是爸爸妈妈结盟,孩子在一边。父母非常恩爱,父母之间是融合性的关系,没有分化,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孩子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容易早熟,或者在很短的时间里长成一个大人的模样,心理学把这个叫成人化。

第二种结盟是妈妈跟孩子成为联盟,爸爸被晾在一边。

这种情况近十年来,比较常见,母亲会跟孩子像纪律部队一样,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秘密,然后父亲没办法进来,父亲就在外面流浪。

第三种结盟就是父亲跟孩子。

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在我的临床当中遇见的也越来越多了。父亲跟孩子联盟,妈妈被晾在一边,妈妈就变成女汉子、女强人,变成某一个领域里的佼佼者。

父亲的权威就会变得像慈母一样,父亲、母亲的角色调换了。

所以三个人在一起,就会有一个同盟加一个外人,会包含很多的竞争。

家庭中,两边一结盟,中间这个被排挤出来的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想要进入这个二元的关系,可他怎么都进不去,关系中就会有很多紧张、敌意、竞争。

这就是三个人组成的团体,四个人组成的团体要比三个人舒服一点。

为什么呢?因为四个人可以结成两对,彼此之间敌意、排斥会少很多,可是竞争会变多。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会把所有的优点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然后玩命的理想化;再把所有的缺点放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玩命地贬低排斥,这是一种常见的分裂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妈妈跟一个孩子好,爸爸跟另外一个孩子好。妈妈和爸爸是两个山头,两个阵营,这个时候他们之间就充满了竞争。

其中一个孩子获得一点成就,只有单边的养育者鼓励他,另外一边的养育者是看不见的。

所以四个人在一起,很容易变成两对,然后竞争

这个竞争里敌意的成分比三个人在一起时敌意的成分要少很多。可是他们要获得权威关注的这一部分变多了。

当四个人组成一个团体的时候,他们非常渴望知道社会是怎么看他们的。因为社会的评价标准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权威。这个时候家庭跟社会的界限就不再明朗了,会变得有点模糊。

五到七人被我们称之为小型团体。这个规模的小型团体容易制造安全感、凝聚力,但距离太近,融合的力量很强,张力很大。因此成员在团体中会感到自己很难休息,难以停下来。

举个例子,西游记里面是五个人,每当唐僧遇到一些劫难,或者这个团队遇到问题,其中每一个人都跑不掉,每个人都要在里边承担责任。也许你会说白龙马好像没有承担什么,不是这样的,白龙马做了很多体力活,干了很多负重的工作。所以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五到七人团体。

距离太近就很难发展独立的人格,也就是消重性太强,经常会像一个人一样,边界会变得很模糊,因此沟通成本很高。

这样的团体有很多优点,也有很明显的问题,就像凝聚力强,容易做成事,但沟通成本高,这些优势和问题常常像一把双刃剑。这不是由团队的人决定。是由成员的潜意识决定的。

七人以内,其实还是在家庭氛围里,即使是工作团体,动力也更接近微型家庭。可一旦团体里或组织里超过八个人,就不光有家庭团体的特点,还有社会团体特点。

图片

夫妻、孩子,都在玩什么游戏?

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是团体成员幻想和投射的结果。

之所以这些人可以成为一个团体,是因为脑袋里面有一些幻想,引发了很多投射,这些投射和幻想使得他们在无意识层面上组成了一个团体。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单位、组织、或者团体、家庭里,任何一个人的表达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一家三口到我这里,来做诊断。家里的小女孩四岁半了,说话不能连成一个句子,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饿、渴、怕这样。她的父母就怀疑她是不是有儿童自闭症或者儿童抑郁症。

因为儿童抑郁症和儿童自闭症有一个症状,就是语言发展迟缓,讲话的时候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他们很焦虑,来找我求助。

他们带着孩子来了,刚走进咨询室时,孩子的清鼻涕就流下来了。妈妈看见之后就训斥她,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觉得鼻子热乎乎的时候,就拿身上的小手绢擦一擦,跟你说过多少遍,你怎么就是不听呢?”然后爸爸就不耐烦了。

爸爸对妈妈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教育孩子要怀柔诸己,母仪天下。你怎么对孩子这么没有耐心呢?你为什么要这样训斥她呢?”

这一家三口走进咨询室,还没有跟我搭上话,已经有这样的互动了。妈妈在教育孩子,训斥孩子,然后爸爸在训斥、教育妈妈。

我们来看这个互动的过程,会发现在这个家庭里面有一个文化,就是必须要以攻击别人的方式来爱别人。也就是把嫌弃、排斥、挑剔当成爱来表达

中国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

所以这一家三口还没有跟我说话,我已经观察到他家里面有这样一个文化,把攻击性当成爱来使用。我们称之为爱和恨的失分化,把爱和恨混淆在一起了。

这也是团体的一个特质:团体里的这些成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确实是在玩一个游戏。

夫妻之间也经常会玩一种游戏,叫做投射认同舞蹈。

舞蹈是指伴侣间循环往复的交流。就像上文提到的施虐受虐、挑剔、迎合等,一个人的反应会激起另外一个人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不是意识层面的,不是经过讨论的,是在潜意识里面挂钩的。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幼儿园接我儿子,在幼儿园门口等的时候,我就看幼儿园里面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幼儿园小班两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在这个草坪来回跑着,这两个小男孩互不认识。他们跑着跑着,突然差点面对面撞在一起,彼此对视,这样站着不动了。

紧接着不到一秒钟,有一个孩子就跑,另外一个就开始追,这个就叫投射性认同。小孩在短短的对视里马上分配了角色,谁当逃跑者,谁当追逐者,夫妻伴侣之间更是这样的。

两个人见面,还没准备谈恋爱,眼睛一对,也就分配好角色了,这个是在潜意识里完成。

在二元关系,夫妻关系里面,经常会有五种舞蹈会消耗这个关系,会让这个关系变得双方都不舒服,都很难受。

这五种舞蹈分别叫做冲突舞蹈、距离舞蹈、回避者舞蹈、过度负责和不负责舞蹈,还有三角化舞蹈。夫妻之间不会只跳一种舞蹈的,可能会合并跳。所以也许在每个人的婚姻当中,这五种情况都出现过。

首先说冲突舞蹈:夫妻通过责备和攻击来调整他们的亲密度和距离。

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吵架。

比较常见的现象,有很多恋人他们发生了性关系以后,关系的亲密度在下降,没有发生性关系之前,每天聊微信,聊到两三点钟,一旦发生性关系之后,两个人就感觉很尴尬,他们理智上觉得很尴尬。

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彼此,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冲突舞蹈被激活了。

夫妻也一样,很多夫妻一边在厨房里面非常温馨地合作,一边嘴巴上就开始磨牙,然后吵架。他们是耐受不了那种足够亲密的轮廓的,所以必须用攻击性和责备来让彼此感觉舒服一点。

第二个叫做距离舞蹈,夫妻双方使用回避和切断关系来处理他们的亲密焦虑。

这种模式比较常见的就是冷暴力。中国现在的夫妻无性婚姻的比率非常高,而且一年比一年高。无性婚姻本质就是一种冷暴力

距离,指的是他们之间没有办法在一起,既不能承受亲密,也不能承受冲突。

一般来讲,距离舞蹈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夫妻关系里面有一些创伤、陈旧伤,这些陈旧伤不太好消化

比方说婆媳关系出现问题,夫妻两人的关系也会陷入到身体不亲密,大脑也不亲密状态,就是距离性的冷暴力状态。

第三个叫回避者舞蹈,关系里面的一个人渴望亲密,追求亲密,但另外一方回避亲密。往往其中一方充满情绪,另外一方去用理智化来防御。

这种夫妻比较常见的什么呢?电影电视剧经常这么演,老公打麻将、酗酒或者是游戏成瘾。老公在游戏里面沉浸,太太就非常渴望亲密,想尽一切办法,想让老公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或者反过来太太是工作狂,在工作当中获得很多成就,老公就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希望太太多关注家庭,不惜多生几个孩子。

这实际上就是回避者舞蹈,使关系变得有距离

第四是过度负责、过度不负责舞蹈。

这个比较常见的是在夫妻关系里有个人会做养育者,他会把另外一个人当宝宝去照顾,然后这个人忙前忙后忙里忙外,操持一辈子

电视剧《渴望》里的女主角刘慧芳就是典型的过度负责,她的先生王沪生是典型的不负责的。后来刘慧芳跟宋大成在一起,宋大成又变成了过度负责的,刘慧芳又变成了过度不负责的,两个关系套在一起的。

过度负责者否认自己需要被照顾的需求,而不负责任者,就是否认自己的自我效能、独立感,什么事都不行,把所有事搞砸。

最后是三角化舞蹈。

夫妻双方生了一个孩子,夫妻在家里吵架,吵来吵去没有结果,然后把孩子叫来,把孩子骂一顿,或者把孩子打一顿,然后两口子就不吵架了。

孩子过程中扮演了替罪羊。

先生想跟太太离婚,太太很悲愤,见到孩子就发牢骚,说你爸多么不好多么坏。孩子就会去祈求爸爸不要抛弃妈妈,孩子又变成拯救者。

夫妻之间冲突,孩子会选择站在他认为弱的那一边。但是在心理学视角来看,看起来很弱的人他不弱,他控制了一切。看起来很强的人他不强,他其实很脆弱的。弱和强都是表面现象,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又变成同盟者。

最后夫妻之间还是要离婚,孩子就会通过生病来挽救夫妻的关系,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英雄。

所以夫妻之间不能消化的,往往孩子就会去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承受。我们称之为三角化舞蹈,也是二元关系更深入的部分。

李仑

内容整理:李雅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