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大师们眼中的依恋

 tuzididie 2019-05-22

听大师们谈依恋,

不光是从各个维度更加了解这门重要的理论,

同时也帮助我们去反思:

心理治疗中很多旧有的观点,是否值得商榷?

01.

David J. Wallin(大卫·瓦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将依恋学说从理论的视角提升到心理治疗实践的诸多维度,其成果是整个心理学界的宝贵财富。

依恋、成长、治愈

我们需要另一个人的心智,用来了解并“成长”出我们自己的心智。

心理治疗可以重新建立一个相互作用的依恋母体,使自我在治疗中有可能被治愈。儿童的第一个关系如同熔炉,从最开始就塑造了自我。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童年时期经历的变化过程,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巩固我们作为临床治疗者的工作。

去体验治疗所提供的新的依恋关系结束的前景,可以是深厚的感动过程——痛苦,并且苦中带甜。治疗的收尾始终都是一个包含重要情绪和治疗潜力的过程。

02.

Nancy McWilliams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

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主席

依恋与适应不良的关系

“适应良好”或者适应不良主要是指人们与外界关系所形成的依恋模式是否是安全型的。发展出安全型的关系模式的基础是生命早期这个人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

比如在西方,60%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安全型依恋,这预示着这些人长大后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也会是比较健康的,但如果生命早期不具有这样的经历,成人后,这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可能是“适应不良”的,他可能会发展出焦虑、抑郁、强迫、逃避等很多神经症的特征。

03.

John Bowlby (约翰·鲍比)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依恋和治疗关系

治疗师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相似,母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让孩子能探索世界。

正如生命最初的依恋关系能让儿童得以发展一样,与治疗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最终能让患者发生变化。这种关系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使患者能够冒险,去感受他认为不应该去感受的,知道他认为不应该知道的。

对其他人的亲密依恋是一个枢纽中心,人的一生都围绕它而发展,不仅在他只是一个婴儿或蹒跚学步的幼儿时,而是贯穿于他的青少年期、成熟期,并伴随其步入老年期。

04.

Peter Fonagy (彼特·福纳吉) 

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首席执行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

依恋和情绪的关系

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父母不仅能够对孩子的痛苦进行共情和处理,而且能够识别孩子的“有意图的姿态”。                                  

情绪是身体的一种体验,而依恋关系是让我们在其中学会调节情绪的情境。                          

05.

Otto F.Kernberg (奥托·科恩伯格)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前任主席,美国纽约普瑞斯比特伦医院威斯特彻斯特分部人格障碍研究所主任

依恋和人格发展的关系

依恋和情绪、边缘人格的发展存在相关性。在早年遭遇持续挫折、痛苦的自体与客体体验,会增加负面感情或攻击性,因而更容易形成内在冲突。而早期依恋失败会损害体验、调节情绪、控制冲动的能力,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

06.

Jerome S·Blackman (布莱克曼)

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前主席,弗吉尼亚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依恋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影响

“共情”、“信任”和“亲密”能力的发展取决于贯穿孩子童年期到青春期对父母和重要他人的依恋质量,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父母和重要他人在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中提供了“适宜的抚慰和恰当的挫折”。


07.

Stephen Seligman (斯蒂芬·塞利格曼)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纽约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临床教授,Relational精神分析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精神分析对话》的联合主编。

发展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融合

现在的依恋理论认为,安全依恋与理解内部-外部世界差异的过程相似。这是个重大的发现,对精神分析、临床技术、治疗行为很有意义:它呼应了我们在安全依恋环境中持续地理解来访者的努力。而其他治疗行为的理论还在笨拙地元心理翻译成治疗师行为。振奋人心的是,现代依恋学者拥有的大量实证证据,使得发展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融合有了可能。

08.

Karlen Lyons-Ruth, PhD(卡琳·里昂-露丝 教授)

波士顿小组成员、哈佛医学院精神科教授,《依恋与主体间性》一书作者

依恋和主体间组织发展的关系

母婴依恋关系的健康程度不仅有益于调节婴儿的亲密与恐惧,而且对主体间组织的发展有日益重要的影响。所以,依恋研究有助于了解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的发展,以及极度情绪唤起状态下相互感知精神状态能力的发展。

以依恋的观点,合作性的母婴互动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让婴儿将对话结构内化,以实现对情绪唤起的最佳管理、对自我和他人精神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动力学治疗的最高目标不是更多的反思本身,而是建立和扩展治疗双方的合作性互动。

研究显示婴儿期的依恋异常是日后解离症状的重要预示指标;早期易感性与母婴情感交流模式有关,而非婴儿自身的问题。

09.

Jeffery E. Young (杰弗里·E·杨)

纽约与康涅尔狄格认知治疗中心和图式治疗中心创始人兼主任,图式疗法创始人

依恋、资访关系、CBT

通常患者对治疗师的依恋越强,其遵守治疗师设定限制的动机就越强。医患间的依恋关系,加之稳固的设置,可以诞生一种不同于其他中立姿态疗法的发展

我发现,认知治疗对轴I病人很有效,实证也支持这点,但是对轴II人格障碍就差很多。于是我开始寻找扩展认知治疗,好与轴II病人工作的方法。我整合了认知治疗、动力学疗法、EFT、格式塔,和依恋理论。

10.

Cheri L. Marmarosh, PhD (谢丽·L·马尔马索)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团体治疗中的依恋》作者

依恋在团体治疗中的作用

团体治疗中的病人经常在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上挣扎,团体治疗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放大团体和领导者给与的反馈。然而,团体成员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依恋理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帮助决定如何对个体和团体进行干预。

11.

NICE 研究所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

依恋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养育者若能敏感地对婴孩的难受、恐惧做出回应,婴孩就会对养育者产生安全依恋。这些婴孩能以养育者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周边环境。在社会发展、情感发展、教育成就、精神健康方面,他们将比无安全依恋者做得更好。

12.

Bessel van de kolk (巴塞尔·范德考克)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作者

依恋、关系原型

早期的依恋模式创造了贯穿我们一生的关系原型:

不仅包括我们期待他人的方面,也包括在他们在场时我们能体会到多少舒适和愉悦。我怀疑,如果诗人卡明斯在童年早期遭遇的都是冷酷的表情、敌对的注视,他是否还能写出类似“我喜欢我的身体,当它和你的在一起......肌肉更好,神经更多”这种快乐的诗句。我们的关系原型是隐藏着的,铭刻在我们情绪大脑中,而且无法通过理解它而逆转。

然而这一理解可以促使你寻找其他方式建立人际联系。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不把不安全依恋传递给孩子。


13.

DeBellis & Dozier (德贝利斯 & 杜兹)

DeBellis:神经心理学家,精于治疗大脑创伤病人

Dozier:治疗师,精于抑郁、焦虑、物质滥用、LGBTQ

依恋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依恋在两个方面影响大脑发展:首先,感觉安全和被关照,大脑会把能量投注于更高层次的思维。要知道,依恋与额皮质发展特别相关,后者负责决策、判断、推理。其次,有了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孩童能去体验更丰富的事情,进而是大脑发展出更多连结。

14.

Jeremy Holmes(杰里米·霍尔姆斯)

英国精神病学家,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依恋理论家,《John Bowlby与依恋理论》《探索安全基地:依恋理论与心理治疗》作者

好的治疗师对患者做的一切和成功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做的一切相似。

15.

最后

如果你想系统、深度地学习依恋理论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或临床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