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词的几种体裁形式 词依据其音乐形式的不同共分为四种:令、引、近、慢。表示词的体裁不同,也表示词的风格不同。 关于词的体裁,顾佛影先生是这样论述的: 原其始,故先有小令,唐人乐府皆小令也。其后,以小令微引而长之,于是有《阳关引》《千秋岁引》之类。又谓之近,如《诉衷情近》《祝英台近》之类,以音调相近从而引之也。引而愈长者则为慢,慢与曼同,曼之训,引也,长也。如《木兰花慢》《长亭怨慢》之类。 令,也叫小令。内容比较短小的词,一般词牌上都加上令字用以表示。如梦令、调笑令、将军令、唐多令、三字令、四字令、十六字令,都属于令词。举我们比较熟悉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为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引,来源于唐宋时期大型组曲的序曲或引子部分,词牌上也加引字予以表示,例如:《太常引》《梅花引》,都属于引词的一种,一般都比较短小。例如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评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金波、飞镜、姮娥是用典。金波是用了《汉书》中“月穆穆以金波”的语句,飞镜用了李白的诗句“皎如飞镜临丹阙”化出来的,姮娥是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上片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含蓄地点出心中的愁绪。这句是说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白发越来越多,但是功业无成。下片说自己飞天巡地的梦想,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斫去桂婆娑”句,有象征意义,似乎是说要扫除朝廷投降派的阻碍。全词充满瑰丽的想象,但想象又一刻也没脱离现实。 近,又称近拍,也是词的种类之一,可能是与原来的某词牌曲调相近,故称“近”。一般比小令长一些。比如《好事近》《诉衷情近》《祝英台近》。举秦观《好事近 梦中作》为例》: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评注] 这是一首抒情词。上片写梦境中的景色,下片写梦中的感觉变化。构思巧妙,语言新奇。最后用“了不知南北”表现作者物我两忘的感觉,最为奇妙。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是与急曲子相对而言的。慢词的音乐演奏时比较缓慢,词的内容也比较长,属于长调。比如《声声慢》《木兰花慢》《浪淘沙慢》《长亭怨慢》等等。慢词的写作由柳永开始,比较著名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分享一下: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评注] 这是一首抒情词。表达作者内心难以派遣的哀愁。但直到最后才明确点出来。在此之前她写的都是自己的感觉,用铺叙的手法写有所期待的心情,写冷清的环境,写凄惨悲哀的心境,写乍暖还寒的气候,写晚来的风,写失群的孤雁,写落英缤纷的萧瑟,写孤独难耐的心绪,写梧桐细雨的寂静。等等。都是为了烘托内心的哀愁。 词学研究领域有另一种划分方法,以字数为标准,把词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形式。其实,令就是小令;引、近就是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而有些词家单纯以字数为标准划分小令、中调、长调,顾佛影先生和吴梅先生都是不以为然的。 词的体裁形式还有“犯”、“转调”的说法,指的是音乐创做过程的转调,如今词的音乐都已经失传,这种体裁的特点也就无从查考,我们只把他当成一种新的词牌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