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快活,即是功夫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有位学生病倒在床,王阳明去探望。平时师徒论道,讲的都是格物致知、致良知。现在生病了,疾病这玩意怎么格?于是,老先生就开起了玩笑。原文好懂,“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细细琢磨起来,这段话很有意思:
      阳明心学很接地气。学生得了病挺难受,王阳明说,病这玩意可不好格。言下之意,就是你得听医生的,这时候就别嘚瑟了,好好养着吧,关键要有个好心态。一代心学宗师,是不是很会聊天?但是,这段话,王阳明仅仅是说面对疾病的态度吗?不见得。他的弟子把这段话正式记载到《传习录》里,是因为听了很受启发。思想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说话总是韵味十足、余味悠长,平平常常一句话就令人回味无穷,犹如武学宗师,举手投足都是无招胜有招,尽显一代宗师风范。这就是为什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了。一般人达不到这水平,有人达到了反而更加沉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道不可轻传,一是因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说不准就理解叉劈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误人子弟。二是道的威力巨大,类似于绝世武功,要是被心性邪僻的人学到了用来做坏事,为害尤甚。所以,要择善者传承。三是人性没跟上道性,没有完全高尚,辛辛苦苦悟到、证到的真经,干嘛轻易告诉你?唐僧师徒被无字经糊弄后冲上灵山讲理,佛祖做思想工作,说众僧尼当年为一家人念了一遍经,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佛祖还觉得卖便宜了,这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吴承恩写《西游记》写到最后的感慨,当时可没人给吴承恩稿费。四是普罗大众的本性有不好的一面,任何东西,如果得来太容易,即使再珍贵也不懂得珍惜。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要想当面聆听教诲,要么老老实实交学费,要么端茶倒水当苦工,除非学生天赋异禀、天生强大,老师抢学生。可见,王阳明已经到了孤独求败的段位,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当剑,什么招都是剑招,举重若轻,重剑无锋,天下事莫不可以用来试剑,这把剑是什么?剑锋就是致良知,剑身就是知行合一,剑柄就是“心即理”,磨刀石就是“事上磨练”。至于圣人学说等等,那只是剑鞘,用来装饰的,以免被人指责大逆不道,小心被围剿。
      对阳明心学,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首先,它不是科学,它应该是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人生修炼学,被热炒的时候也会被捧为成功学。其次,它有时代局限性,认识水平当时很先进,但现在读起来有的已经落后了。第三,王阳明个人很务实,不过《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编写的,有意无意也搞个人崇拜,有的地方甚至神神叨叨,搞得很玄乎,所以不要盲目迷信,不要跑偏。学习阳明心学,要“六经注我”,为我所用;不要“我注六经”,食古不化。
      常快活即是功夫,不是整天傻乐,也不是欲望满足后的愉悦。它属于动态平衡,是通透之后的从容不迫,是豁达以后的泰然自若,对任何事物都不动心,却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兴趣,是对人生节奏的准确把握,是此心不动的从容淡定,是随机而动的豁达自信,是一种摆脱了低级趣味后的高级趣味。王阳明讲学时常用“皞皞”(意为“广大自得”)、纵横自在、活泼泼地等词来形容。拿跳舞来做比方,常快活就是动作和音乐完美契合,节奏感十足,充满张力、活力。得意的时候快活,那是“发乎情止乎礼”;失意的时候快活,才是真修养真本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爬沟过坎是经常的事儿。可是,在困难挫折面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容易,一世难;一件事容易,十件、百件难。怎么才能常快活?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掌握真理的力量,掌握人的力量,掌握内心的力量,懂得如何自处、与人相处。总而言之,就像老子讲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顺道而行,看得透,动得好,放得下,仅此而已。道理很简单,关键是功夫够不够、做不做得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