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不止一个,而是一团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曹操手下的一流谋士,早年经历都很复杂。荀彧、郭嘉、董昭曾跟袁绍混过,荀攸本原属于朝廷系统,贾诩换过好几次老板,陈群先后做过陶谦、刘备、吕布的属官,刘晔是跟着刘勋投降曹操的。翻遍《三国志》,像程昱那样死等明主现身方肯出山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经历多次跳槽后,才在某个阵营稳定下来。
        我们现在读史书,总感觉这些人很牛掰,“良禽择木而栖”,有先见之明;也感觉曹操更牛掰,能容人、会用人,有识人之明。其实,这里面有奥妙:其一,成王败寇。胜利者更容易受到肯定,偶然被夸大为必然,而失败者的缺点往往会无限放大。欢呼胜利、追捧成功是古今通行法则,没有例外。其二,马屁主义。曹操胜利了,手下当然会歌功颂德。他们成为创造历史的人,掌握了话语权,自然而然也是书写历史的胜利者。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阵营给袁绍暗中写信留后路的大有人在,后来这些书信被缴获,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直接烧掉。假设最后的胜利者是袁绍呢?恐怕那些书信就会化身“投名状”,写信之人将很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迅速改头换面,成为另一批马屁精和成功者,以及书写历史的人。
        谁都不是“天选之子”,谁的胜利也都不是命中注定。曹操阵营不是天生强大,谋士们也不是天生牛掰,曹操与荀攸、郭嘉等人的组合,也不是一开始就注定赢得胜利。最合理的解释是:原本归属不同阵营的人,因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聚集到曹操麾下。这些人在一起产生了化学反应,潜能被激发,脑回路解锁新技能。换言之,荀攸、郭嘉等人,并不像史书刻意描述得那么优秀,他们与袁绍阵营的审配、田丰、沮授、郭图、逢纪相差无几。如果放在其他阵营,同样会碌碌无为。
        那么,这么多人在其他阵营不行,到了曹操这里为什么就行了?这个问题搞不好就会陷入英雄史观,只承认曹操厉害,而忽视了真正的“催化剂”。这里面,既有曹操个人英雄的主观因素,也有时代与环境的客观因素,后者才是关键,才是真相,才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观上,曹操唯才是举,不讲究门第高低、出身贵贱,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对人才吸引力很强,给这些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客观上,曹操占据中原地带,属于四战之地,东部黄巾军残余势力频频作乱,南面刘表、孙权伺机而动,西部与张鲁、刘备战火连绵,西北与韩遂、马超的关中联军打打和和,北方袁绍虎视眈眈,鲜卑、匈奴、羌、乌丸等游牧民族蠢蠢欲动。还有,曹操手上攥着皇帝,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也要当心亲皇派变生肘腋、趁机作乱。这种客观环境,决定了曹操团队的处境内忧外患、严峻恶劣,他们要么发展壮大、要么一朝覆亡。曹操几乎每年都要亲自征伐,有时一年多次,也需要得力之人独当一面。可想而知,那些人才到了曹操阵营,面临的形势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难,有了更多锻炼机会,成长速度更快。正是在一次次征伐、应对一次次挑战与考验中,曹操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化危为机,最终造就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大好局面。这就是所谓的“英雄造时势,时势更造英雄”。大浪淘沙,即便当时没有曹操,也必然会有张操、李操出现,也必然能造就一个强大的班底。
        我们读历史,往往喜欢现成的答案,殊不知,那些现成答案的下面都藏着陷阱,埋着“事后诸葛亮”的雷,踩上了就最关键的真相。真相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一团。当发现真相只有一个时,那只能说明还没找到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