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面司马懿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当年,曹操准备征召司马懿。第一次,司马懿装病躲过。第二次,曹操化身“霸道总裁”,威胁他再不识抬举就关进监狱。司马懿这才不情不愿地出山。
      按说,被逼出山的感觉肯定不爽,工作积极性一般都不高,比如徐庶进曹营就一言不发,关羽投降曹操后整天琢磨怎么逃走去见大哥。
      “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的司马懿不一样,他完全没有消极怠工,而是迅速接受现实,满腔热情地为曹氏父子出谋划策,“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在军队屯田、迁都河北、借刀杀关羽和封疆大吏任用等重大问题上都能给出高明的决策建议,充分展现了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和高超的识人用人水平。
      曹操观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工作更加努力,“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加班加点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割草放牧这样琐碎的事都亲自过问。“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这种主动勤恳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司马懿的潜能得以激发,也顺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加之他审时度势,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曹魏代汉,全力巩固曹丕太子地位,得到了曹氏父子的高度信任。曹操死后,其丧事就由司马懿主持办理,搞得井井有条,“内外肃然”。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逐渐进入核心决策圈。
      等到曹丕驾崩、曹叡即位,司马懿受遗诏成为辅政四大臣之一。虽然年龄增大、职务上升,但司马懿从来没有自我满足,工作热情干劲依然不减。司马懿屯兵宛城,听说新城太守孟达要被诸葛亮策反,他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八日内急行军一千二百里,攻城擒斩孟达。司马懿完全可以选择像部下建议的那样“观望而后动”,这样至少不用负责任。他之所以冒险出兵,一是有必胜把握,二是大局观念强,敢于担当。经此一役,魏明帝对他信任有加,升他为大将军,不久令他负责对蜀战事,“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也没有辜负皇帝,依靠坚守战术拖死了诸葛亮,在魏蜀之争中重新占据主动。同时,司马懿打仗不忘屯田,修渠、垦田,“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后来关东发生饥荒,司马懿从长安运了五百万斛粮食支援魏都洛阳。这种能干的大臣,哪个皇帝不喜欢?
      后来,辽东公孙渊反叛,魏明帝先派毌丘俭征讨失败,公孙渊自立为王。第二年,魏明帝请司马懿出征。这时的司马懿已经六十岁,属于高龄。况且辽东气候寒冷,极可能有去无回,换作旁人直接就申请退休、回家抱孙子了。可司马懿义无反顾,披挂上阵,最终凯旋。
      抛开道德评价,不论司马懿后期多么惹人不喜,至少高平陵事变之前的他,确实勤恳敬业、忠诚能干。即便后来他与曹爽共同辅佐年幼的曹芳,受到曹爽排挤失去实权,每次东吴北犯,他都能主动请缨、为国分忧,“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埸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且不论他当时有无私心,从效果看,司马懿仍然不失为魏国第一能臣、第一干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