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问侃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又是什么支配着历史潮流呢?上天?神仙?大道?人心?
      古今中外,还是马克思最厉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语道破天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亡。把人看成人,是决定性因素;把人不看成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生产力的一部分。大利所在,即是大善,即为民心,至于一般人理解的善恶是非,正义邪恶,城头变幻大王旗,是读书人上台还是杀猪匠当家,并无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才是把历史当作历史读,才能从浩茫的历史烟云中看清大道。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什么?“分久必合”好理解,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诸侯林立,肯定会打来打去,兵连祸结,烧杀抢掠,社会不稳定,还谈什么发展生产力?人心思定、天下一统自然是大势所趋。既然“合"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什么还会“合久必分"呢?农业社会,土地出产能力有限,时间一长,吃粮的太多、种粮的太少,民众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社会必然重新陷入分裂状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过于庞大,需要清洗之后重新洗牌,如此朝代更迭、周而复始。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不是刘邦多牛叉,他一个乡里的小混混,也牛叉不到哪去。实在是项羽集团太爱打仗,称得上战争原力驱动的军事机器,即使一时称霸,也是给你一拔人、给他一拔人,大家没事就约个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期望,属于自我作死型。
      为什么我坚持认为宋朝应该搞一个澶渊大会战?你拿酒,我出肉,一起来顿小烧烤,掏点钱缔结盟约,不香么?与劳民伤财、流血牺牲的战争相比,澶渊之盟岂不是更能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原因有二:首先,就单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精神力量才是最重要、最长远的生产力。有人说,汉武帝穷兵黩武,朝鲜战争不该打,试想如果没有汉武帝时代的声威远播,又怎会有今天的汉族?没有朝鲜战争,又怎能有几十年的和平时光、强大的新中国?其次,澶渊之战本该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转折点。当时宋朝国势兴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局面,是几百年才能等来一次的最佳机会。假设能把握住,击败辽军主力,不仅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可能吞掉辽国,取得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大胜,而且能震慑党项族使其俯首称臣不至于十几年后建立西夏;更关键的是刷新自我认知,继汉唐之后对民族自信进行又一次飞跃性的扩张和提升,后来的中原汉族政权被动挨打、直到元灭两百多年受尽欺凌羞辱的局面更不会出现。可惜,澶渊之盟生生替代了澶渊之战,宋朝军魂被阉割,民族精神逐渐萎缩,大而无力、富而不强,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撼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