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运行原理揭示了,生存第一,恋爱第二

 百花A彩虹 2022-08-06 发布于江苏

各位亲,不好意思,有点事情,好久没更新,原谅我,祝你们发财进宝!

不管是依恋学说还是内在小孩子学说或其它学说,都显示了,漫长的进化中,人体认为,生存第一,恋爱第二!听我给你们白话一下。

绝大多数人三岁前的记忆都会消失,那我们从新生儿到三岁幼儿这近三年时间,大脑在忙些什么?怎么把记忆都给弄丢了?

荣格说,当你的意识没有进入潜意识时,就是你的命运。

潜意识是从哪来的?肯定不是从宇宙中接收的,就是消失这三年,大脑用鬼斧神工打造的。

关于三岁前消失的记忆,去哪了?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有很多种不同说法,其中几个靠谱的说法是,二或三岁之时,人类大脑把神经细胞进行了最后的突触修剪,把大脑认为无用的信息删除了,这样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更快的处理信息,大脑用初到人世间的三年左右对外界全方位的感知,推测出了你处的环境和需要的程序,大脑内部自行合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个性化的操作系统,并且把各种相应的场景处理成不同的模块流程,以快速应对外界,更好的适应环境和保护你自己。

你会发现,你有些反应是本能,比如躲避和发生危险时的反击,你时不时冒出来的预感,这些是你不用思考的瞬间反应,就是在三岁之前形成的后台操作系统。

这真的很伟大,这是上帝开发的迄今为止最牛的智能平台。

文章图片2

一、 二岁前你的神经突触达到巅峰

现有的主流学术观点认为:记忆存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每个神经元平均有 7000 个突触连接到其他神经元,2 岁幼儿拥有成年人 2 倍的突触连接。一个 3 岁儿童的大脑大约有1 千万亿个突触,而一个成年人的估计各不相同,大约有100 到 500万亿个突触。

这个过程很像磁盘整理 + 垃圾清理 + 智能迭代升级。后台有一个强大复杂的操作系统。

有一个应当更直接的证据就是,在二岁之后神经突触连接开始变少,到六岁基本开始稳定。

文章图片3

人类在幼年期除了建立听觉视觉肢体等等行为的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模式的建立,因为三岁前那些我们太不能记得起来的经历,所以,很多人的心智模式(包括情感模式)就成为了我们的性格和自己说不清楚的模式。

有一句几千年来的老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听听,江山都能改,本性都改不了,可见人类认知升级及行为改变有多难。

所以,我们如果想改变,就要从了解你的潜意识开始,知道问题到底在哪,才有可能对自己进行改变,从心理学角度着手,比在社会上吃亏要快得多。

二、三岁前构建的情感系统非常粗糙

人类就是在三岁之前,努力观察环境(包括人际)并调试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试图形成一种快速的应对机制来保护你,有时遇到危险时,我们的反应速度绝对快于你的思想,就是优化的后台系统,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但是就情感而言,谈恋爱这个后台程序,大概不是很精细,有点粗糙!

不管是依恋学说还是内在小孩子学说或其它学说,都显示了,漫长的进化中,人体认为,生存第一,恋爱第二!

关于潜意识的情感操作系统那些事,一共有几个纬度,我们讲一讲

1、情感底层逻辑就是安全感

心理学有很多学说,依恋理论绝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这也是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一定程度挽救了情感的安全逻辑。

或多或少的揭示了你不了解的自己,你为什么是这个性格,你为什么只喜欢这一类型的人,你为什么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来,我们来讲一个这个传统又实用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他和他的学生等等深入研究后,得到了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理论:“我们所有人类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这个安全基地是人或物或组织。

绝大多数人,安全感依托目标是人,一个亲密的人。

极少数的人得不到亲密的人,转而依托钱物或组织等。

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越成熟,你的依托目标越来越趋向是自己。

你在未成年时,主要依附目标通常是你的父母,尤其是你的母亲。

人是群居动物,在任何一个群居动物里,都有几个重要的问题,信任、怀疑、保护、伤害、期待、幻想和现实等等。

我们如果非常非常信任一个人,有时就会假定他人不会伤害你,这显然是主观的。

但是,这种信任,在普通关系之间,比如朋友,你的信任和期待是有边界的,但是在亲密关系里,人类会放开最大的信任权限,所以,也会造成更大的幸福和伤害。

2、安全感中的内部工作模式,决定了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最初是基于儿童对依恋对象的行为的预期而建立的,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包括自身、依恋对象、如何与他人交往的决策和行为规则等等。

你们一定要注意这个词,内部工作模式,就是一种内化的程序,就像你用电脑一样,你输入了拼音,页面出了汉字。但是,后台把抖音转化成你可见的汉字,这个的代码,你不一定会知道如何写。

成人的依恋理论认为,从儿童时期后,人类会形成四种依恋模式

在目前,成人依恋关系,共有四种,而且在实践中,的确很实用。

成人依恋大致可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恐惧型(混乱型),四种类型。

文章图片5

第一类:安全型,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上天的宠儿

形成原因:照料者积极地回应孩子,同时,照料者情绪稳定,孩子知道自己在任何时都有人照顾及回应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被苛责,很安全。

获得能力:对世界和自己感觉安全的能力,稳定的爱与被爱的能力。

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容易相处、乐观开朗、人际关系一般较良好。

亲密关系:爱情中的安全感,自己能给自己的爱的安全感

第二类:焦虑型

形成原因:照料者情绪反复无常,就是照料者,对孩子的需求不是特别敏感和经常疏忽孩子,孩子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在照料者回来后又很依赖照料者。

获得能力:对人际关系有明显不安全感,用力过度时能获得回应

人际关系:情绪不稳定、高兴时表现良好,不高兴时很焦虑、人际关系一般。

亲密关系:爱情中的没有安全感,有非常强的分离焦虑,患得患失,有时粘人而纠缠对方,而且遇到伤害冷落时,回避度非常底,往往会用更用力的表现试图获得爱情。

第三类:回避型

形成原因实验当中婴儿一直和母亲保持距离,即便母亲离开和回来也没有哭泣和欢喜的表现。这类人表面上容易和陌生人相处,其实不容易和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获得能力:对人际关系有明显不安全感,但是会隐藏得很好,这类人不喜欢沟通太深入的问题,有明显回避的倾向。

人际关系:表面上情绪稳定,但是在心理学分类上,这类人属于情绪不稳定类型(这一类不容易发脾气,但是容易生闷气,不暴躁的人,),但不愿意深入沟通(有很多分类把这类划为情绪不稳定的类型,其实)

亲密关系:这是不太容易深入交往的一类人,他有非常高的回避行为,但是,他回避时,内心非常平静,是的不焦虑。

第四类:恐惧型

恐惧依恋型的人格是童年很少感受到爱,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不爱自己,他们渴望父母的爱,却很少被满足。“羞耻”感和自我嫌弃是恐惧依恋型人格的主要问题。长大后的他们,当面对亲密爱人的时候,他们一方面渴望亲密,渴望有人爱自己;同时他们又认为自己不够好,往往会用力过度。

形成原因这类人在童年很少感觉到充足的爱,养育者以他们的爱,非常不稳定,养育者非常情绪化,他们非常渴望爱,努力表现但是经常被推开,尤其是三岁之前的童年,他们很少感觉到很多爱,而且这类人可能在表现不好时(如尿床或哭泣时)经常感觉到养育者的嫌弃苛责,所以,他们渴望爱同时潜意识里又觉得自己不够好。

获得能力:对人际关系有明显不安全感,恐惧过于亲密的关系,任何时在关系里感觉到不安全,很容易关闭心门。不仅是爱情,包括友情或亲情等等。

人际关系:在心理学分类上,这类人属于情绪不稳定类型(这一类不容易发脾气,但是容易生闷气),但不愿意深入沟通(有很多分类把这类划为情绪不稳定的类型,其实)

亲密关系: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不太容易相处,这类人是不太容易动感情,如果动了感情,往往很深情的一类人。

亲爱的朋友,你是哪一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