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 昨天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在翻《丰饶之海》,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很厚的一本,估计有四五百页。 不知道她是喜欢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是之前我在课堂提到过这个作家。 我没有没收她的书,暗示她收起,她不好意思,看得出是个品质很纯的女孩。 课后,我悄悄把她喊出教室。肯定她喜欢读书的习惯,也提醒她不在课堂上翻看,然后对日本作家可了解,不宜沉迷,一是日本作家作品的色调相对晦暗,二是高三学习时间紧张,看长篇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但对整个学习会有负面影响。 然后,和她讨论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发现她看得挺多,包括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等等。 再然后,我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基本看过这些作品,尤其女生,还包括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以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读过这几本书的都知道,《失乐园》讲的是一段婚外恋悲剧,里面大量对男女肉体欢愉的描写,成年人看了都面红心跳;而喜欢《人间失格》,则被视为学生心理微妙变化的危险倾向(虽然我个人觉得有些危言耸听)。 很难完全回避,也不好硬性禁止。因为日本文学是文学花园里开得绚烂的一朵,平常做的阅读选段也有些来自日本作家。 比如最有名的,超350万人参加的2021八省联考,就选用了川端康成的《秋雨》,典型的川端康成气质。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一起了解。为此,我把之前没看过的十几本日本小说浏览了一遍。 然后,怎样给学生做点合适的引导,又能关联到语文学习包括作文上来? 我用30分钟,给学生简要介绍了这些日本作家。 作家介绍 介绍之前,我给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 文学艺术是丰富多元的,人性是复杂多样的。 对日本文学,我们不是沉迷与效仿, 而是带着欣赏兼审视的目光去品读。 日本的大作家中,不少是自杀的。最有名的是4个: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他们都拥有相当多的中国读者。 特别是这几年很火的太宰治,学生一提起他,都会异口同声喊出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他们有相近的性格特点:细腻、敏感、脆弱、忧郁,极度自尊而又非常自卑。 这既有个体性格的原因,也和战后日本普遍的民族心理不无关系。 二战前的日本,非常自信,自信到了盲目自大,他们挂在嘴边的词语就是“大日本帝国”“大和民族”,他们试图建立新的亚洲秩序,并有称雄世界的野心。 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各种条约限制,国际地位下降,其民族心理也由极度膨胀到迅速萎缩,国民形象也被矮化。 表现在文学领域,是推崇“物哀”,消沉悲观,不甘弱化而又无力抗争。 比如川端康成,其生平年谱写着:“一岁,父亲去世”“两岁,母亲去世”“六岁,祖母去世”“十岁,姐姐去世”“十六岁,祖父去世”。自幼成为孤儿的川端康成,自称“葬礼上的名人”“情感乞丐”,他的身上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他在作为见证人进入到好友三岛由纪夫的切腹现场,回来后大受刺激,一年多后自杀身亡。 比如三岛由纪夫,被视为日本右翼分子,他崇尚武士道精神,梦想着恢复武士的荣耀,也希望“七生报国”,重振日本帝国的雄风。他身高不足165,喜欢赤裸上身,展示上半身的肌肉,被人仰视着拍照,常拿一把枪来衬托自己的英武。他不缺美女的追求,但他娶了杉山瑶子为妻,原因之一是她身高为152,符合他设定的比自己要矮一截的择偶要求。 这里补充一段有些残忍的细节。在一次演讲中,三岛由纪夫慷慨激昂,不过台下拥趸不多,他在懊恼与激愤之下选择了切腹自杀。他的自杀场景绝对令人惊悚,他经历了四重痛苦:切腹、被介错人斩首(没有成功)、咬舌自尽、再次被介错人斩首。他的死导致了第一个介错人跟着自杀,第二个介错人被判刑,见证者川端康成17个月后自杀。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是《金阁寺》,小说取材于1950年的真实案例:金阁寺的僧徒林养贤嫉妒金阁寺的美,而纵火烧毁了金阁寺。 不过,村上春树一扫日本作家的阴郁气质,虽然他的《海边的卡夫卡》尺度颇大,《挪威的森林》也挺放浪开放,但整体上给中国读者以青春、积极、阳光、亮丽的印象,他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千年陪跑员”,被很多读者调侃,这也让他的人生具有了一些喜剧意味。这个喜欢长跑、身体素质很好的作家,每天坚持跑10公里,写作4个小时,戒烟减肥,有极强的自律品质。他在《人生马拉松》里记叙了自己的跑步和写作体验,这对青年学生很具有激励作用。 读这些日本作家,不是简单的喜欢和效仿,而是能理性、冷静地思考,或者借此探讨“死生亦大”的话题,或者当做反面教材,或者以之为作文素材,运用在贴切的主题上,那读了就不是白读,也不太担心中了“毒”。 ![]() ![]() 作文角度 运用示例 以下作文题目并非特意准备,而是从最近考过或讲过的挑选。要求学生将日本作家作品素材,稍微转换,写成灵活运用素材的语段,也算是学有所得了。 1 2 3 声明 本文内容由湘语文(xiangyuwen8)湘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