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萬正书法▏《临帖之"有我"与"无我"》

 hocdc1gxau 2022-08-07 发布于北京

临帖:究竟如何临才更有效?

在思考或者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首先要考虑书写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站在自身的书法时间轴上所处的位置而言,因为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对书法的理解和持有观点是不同的:强调形似、或追求神似、或保持无我,或追求有我等等。

正如:清·王澍在其《虚舟题跋-临圣教序》中有云:“临古不可有我,又不可无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不能无我,则离合任意,消息因心,未能虚而委蛇,以赴古人之节,钞帖耳,非临帖也。然不能有我,但取描头画角,了乏神采,此又墨工椠人伎俩,于我何有?故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无所不似矣。”

创作为主,临帖为辅阶段:我想临帖更多的是去演绎和转换(也就有读帖比临帖更重要的观点)尤其是临碑刻之作,由于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碑帖资料均非一手版,很多都曾被后人加工处理过,使原本就已较模糊的信息更加走样化,因此在临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还原书写,虽有所缺失,但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可以去遐想和尝试,可以有意识的强化“有我”的训练,至于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好或者不好,其实无关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必经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临帖亦然,长时间临帖会降低自我的创作意识,长时间创作会过早形成自我习性,近日临多创少,似乎进入提笔忘字,忘记了如何创作,直白点讲就是没动脑,我想这或许掉入了临帖舒适区,要引起自我反思和检讨了。整理归档一下,也算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材料;

  • 所述文字,仅本人所持观点,对错无关
材料如下:笔:普通狼毫笔,纸:普通毛边纸,墨:李廷圭墨水
注:临不思创(缺乏实践),到头竹篮打水一场空。

图片

注:此习作在尝试过程中,不强调形似,追求节奏的变化,强调大局意识,在看似杂乱无章之中呈现整体的和谐统一性。

图片

注:此习作为不成文之作,文字之间(意思表达)没有任何关联性,纯属一种尝试,思考如何将不同的书风合理的嫁接融合在一起;

图片

注:此习作在尝试过程中,心态较为平和,追求一种安静之意,当然也适当做了一个小形式,使整体更有观赏性;

图片

注:此习作在尝试过程中,体会宋人与魏晋用笔之别,此作用笔方法还是宋法居多,还原书写的同时,力求线条的圆润与饱满,气息的顺畅;

图片

注:此习作在尝试过程中,领会晋唐书家的习惯性章法,也就是在安静之中偶有跌宕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